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电话的发展演变过程 电话的主要发展历程

火烧 2022-07-22 02:26:57 1075
电话的主要发展历程 电话的主要发展历程首先说声抱歉,实在太多。您就自己挑您认为重要的吧!168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胡克在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说中,首先提出了视觉通讯的原理。他建议,在通讯

电话的主要发展历程  

电话的主要发展历程

首先说声抱歉,实在太多。您就自己挑您认为重要的吧!
168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胡克在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说中,首先提出了视觉通讯的原理。他建议,在通讯时,把要传送的文字的一个个字母和代表各种各样意义的编码符号,挂在高处的木框架上,让对方看到并接收下来。但这个建议一直没有能够实现。
1753年2月17日,用电流进行通讯的设想首次在一本名为《苏格兰人》的杂志上提出,文章署名为C.M.。
1790年,杰出的法国工程师劳德·查佩和他的弟兄们根据胡克提出的视觉通讯的原理,成功地研制出了一个实用的通讯系统,这种系统能将报文传送到全法国。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资讯的托架式线路。这是一种由16个讯号塔组成的通讯系统。讯号机由讯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关的资讯。
1794年8月15日,一种叫“遥望通讯”的视觉通讯方式首次在法国里尔和巴黎之间使用。
1796年,英国人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的办法,并将之命名为Telephone,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制作出用电流计指标偏转来接收资讯的电报机。
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用电磁学原理用于电报传输的电报机。
1837年6月,英国人库克获得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权,他制作的电报机首先在铁路上获得使用。
1837~1838年,莫尔斯又发明了将电流“通”和“断”来编制代表数字和字母的码—莫尔斯码。
1843年,莫尔斯修建成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蹟!”。
1850年8月28日,第一条海缆由约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俩在法国的格里斯-奈兹海角和英国的李塞兰海角之间的公海里铺设,但是,只拍发了几份电报就中断了。原来,有个打渔人用拖网钩起了一段电缆,并截下一节高兴地向别人夸耀这种稀少的“海草”标本,惊奇地说那里装满了金子。
1876年3月10日,英国苏格兰人贝尔发明电话,“沃森先生,快来帮我”成了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语音。当时贝尔将话筒中的酸液溅到了腿上。
1878年,手持电话: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电话:这部电话配备了Viaduct制造公司生产的磁力发电机由红木制成,还配有一个柱状听筒。
1879年,天津与大沽北塘炮台之间架设了电报线。
1880年,贝尔电话: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
1881、1882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左面的电话称为美国贝尔型,1881年制造,由位于哥本哈根的国际贝尔电话公司使用。L.M.Ericsson制造。这款电话在上世纪末盛行。
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设立了电话交换所。
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85、1902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由Ferdinand E. Stensen于1885年在哥本哈根制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麦人制造的电话。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电话公司制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电话:生产厂商及产地不详。
1892年,电动摺叠橱式桌面电话:这种电话多数用于家庭、宾馆和电话亭。
1892年,带听筒的“埃菲尔铁塔式”电话:这是一部真正的经典电话,1892年,由L. M. Ericsson制造。这款电话流传全世界,生产近百万台。
1893年,“咖啡壶式”电话:这款电话在丹麦只有几个样品,对收藏者来说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价值。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义大利人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讯取得成功。
1899年,数字机械墙式电话:这种数字机械电话有墙式和桌式两种。
1900年,直立桌式电话:这种圆肚形桌式电话是青铜镀镍的。在挂杆下面有一块结实的电木。它还有一个可以炫耀的外设听筒。
1900年,直立锥形桌面电话:这部电话有个绰号叫“油壶”,都是因为它的外形。
1900年,20线分离电话:本款是所谓的20线分离电话。只能用于内部通话,由L. M. Ericsson瑞典制造。
1900年,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当时只有16部电话。
1901年,磁力发电机台式电话: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制造的。注意看它的听筒,单独挂在挂钩上。可能是因为当时电话接入质量不高,有时必需用两只耳朵听。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
1902年,Kellogg角落台式电话:这种角落台式电话多数用于家庭、办公室和电话亭。它是由美国哈得伍得电话公司制造的。是从加利弗尼亚一个小镇的农夫手中买到的。
1902年,公用电池墙式电话:这种电话不需转动手柄,拿起话筒直接与接线员通话。它是从旧金山一个古玩店中买来的。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1904年,“蜘蛛式”民用波段电话:L. M. Ericsson’s第一部民用波段电话。
1904年,磁力发电机共线电话:本款电话在1904由L.M.Ericssom制造。此款电话可由四个使用者共享一根电话线。
1904年至1905年,俄国在中国的烟台至牛庄架设了无线电台。
1905年,芝加哥的树式桌面电话:这部桌面电话被称作“大腹便便”,因其手柄的中部隆起而得名。
1905年,门廊对讲机:这是一部康涅狄格州电信公司的32门门廊对讲机。
1905年,11数字拨号桌式电话:它采用了11个数字拨号的方式。
1907年11月8日,法国发明家爱德华·贝兰在法国摄影协会大楼里表演了他的研制成果—相片传真。
1907年,“德国模式”的电台波段电话:于1907年在德国由E.Zwuetysch&Co制造,此款电话的出现可以一定程度解决通话等待时间太长的问题。
1907年,磁力发电机式电话:这部电话1907年由L.M.Ericsson制造。值得注意的是:接听电话时,要将听筒悬挂在分离的挂钩上。这是当时电话生产商的统一标准。
1908年,CH-08扩音器电话:由KTAS推出。
1910年,互联电话:这是一部由S.H. Couch公司生产的直立桌面互联电话,用于办公室间的通讯。
1912年,办公用排列机:这部电话通过主机可同时带有17个分机,每个分机都可以打出去,并且分机之间也可互相接通。
1912年,CH-08壁式电话:此款电话生产于1912年,由丹麦人在哥本哈根制造的,可自动收发电报。
1912年,磁力发电机电话:由在L.M.Ericsson制造的电报传真电话,经常偏远地区或小岛上使用。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面电话:这部电话的独特设计在于当对着话筒说话时,声音穿过话顶部的小孔使电话中的振动板振动。噪音进入话筒时就会被消掉。其双旋转听筒有助于阻止无用的噪音。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式电话B1型:同样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
1914年,磁力发电机电话:于1914年在HORWENS制造,可以用来电报传真。
1915年,Veau桌式电话:资料不详。
1915年,家庭自制壁挂电话:这部电话在东俄勒岗一个废弃的农场中发现。当地有近20个废弃的农场的墙上留有挂过电话的痕迹。
1919年,帕尔姆和贝兰德发明了“纵横制接线器”。十年后,即1929年,瑞典松兹瓦尔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纵横制电话局。
1920年7月,中国中华邮政开办邮传电报业务。
1920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这部电话于1904制造,并于1920更新,配备了可接、听转换的旋转红色按钮。
1927年,D-08半自动电话:第一部拨号电话,它的出现将代替交换机的人工呼叫系统。拨号装置是在1927年安装的,它真正使用是在1978年。
1927年,交流发电振铃电话: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麦Horsens制造,70年代仍在使用。
1929年,自动壁式电话:资料不详。
1929年,瑞典松兹瓦尔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纵横制电话局。
1930年,D-30半自动镀金电话:此款电话是丹麦企业在1930完成制造的,其特别之处是表面镀金,而当时多数电话漆黑的,并且此电话有拨号装置。
1930年,FL-30自动电话:30年代由丹麦制造的,它用字母拨号。同类电话使用了大约48年。
1935年,自动电话:此款电话被用于与偏远地区的电信交换机的联络,它的设计受到30年代美国电话业的影响。
1937年,英国人里夫斯提出用脉冲所有组合来传送语音资讯的方法(脉冲编码调制)。
1943年,CB-43型电话;这部电话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麦制造,它内部设计两种振铃声,用于区别市内外来电。
1945年10月,英国人A?C?克拉克提出静止卫星通讯的设想。
1946年,埃克特和莫奇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蜂窝通讯的概念,将移 动电话的服务区划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构成蜂窝移 动通讯系统。
1950年12月,中国东北长途明线国际干线工程建成,北京到莫斯科有线载波电路开放。
1951年,F-51自动拨号电话;这部电话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制造的。
1952年,F-52自动拨号电话机:于1952制造,不同于往日黑色电木材料,它是用象牙和较晚一些出现的塑料材料制成。
1954年7月,美国海军利用月球表面对无线电波的反射进行了地球上两地电话的传输试验。并于1956年在华盛顿和夏威夷之间建立了通讯业务。
1956年,在英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大西洋海底铺设完成了电话电缆,使远距离的大陆之间电话通讯成为现实。
1956年,“Ericofon”自动拨号电话;此款电话由瑞典L.M.Ericsson设计和制造,命名为Ericofon。它是用新型的材料制成的,比传统电话的听筒还轻得多。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于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1号”。
1958年8月,首部国产12载波电话装置在上海邮电器材厂研制成功。
1960年1月,中国首套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吴淞电话局开通使用。
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用强大的普通光照到人造宝石上,制造出了比太阳光强1000万倍的镭射。
1962年,美国研究成功了脉码调制装置,用于电话的多路化通讯。
1965年,第一部由计算机控制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在美国问世,标志著一个电话新时代的开始。
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提出以玻璃纤维进行远距镭射通讯的设想。
1968年,F-68自动拨号电话:这部电话是七十年代最为常见的电话,它最初设计是在六十年代,在丹麦被广泛制造生产。
1969年,北京长途电信局安装成功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装置。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阶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了研制ARPA网的计划,1969年建成并投入执行,标志著计算机通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数字交换机在法国巴黎开通,这标志着数字电话的全面实用和数字通讯新时代的到来。
1970年,F-68按钮拨号电话:丹麦首次使用的按钮电话,这部电话是用数字按钮代替原来的拨号方式。
1972年,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首次提出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概念。
1974年,中日海底电缆开始建设,这是中国参与建设的首条国际海底电缆。
1975年,中国自行研制设计的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装置通过国家鉴定,开始批量生产。
1976年,76E/DK80型按钮拨号电话:在1972由Jutland Telephone公司最初制造的。
1976年3月,中国自己研制的首条大容量传输系统—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系统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投产,全长1700公里。
1978年,中国电话容量359万门,使用者214万,普及率0.43%。
1979年,F-79按钮拨号式计费电话:此款电话介于普通电话与公用电话之间,它主要用于服务场所、旅馆等类似地方,可以防盗打电话功能。
1980年,DA-80按钮拨号电话:这部电话的设计标志著电子学理论真正进入电话行业。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任务是制订泛欧移 动通讯漫游的标准。
1982年,行动式电报电话:此款电话由Ericsson无线系统所制造,当时它只能在丹麦、芬兰、挪威及瑞典等国家使用,它的出现为以后GSM移 动电话系统开辟了新的天地。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
1982年12月,中国从日本引进的首个万门程控市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市电信局投产使用,建成中国首个引进的程控电话局。
1983年,AMPS蜂窝系统在美国的芝加哥开通。
1983年,DanMark 2按钮电话:DanMark2于1983年制造,是80年代最先进技术的体现。它具有许多功能,如电话号码记忆功能、重拨功能、监听功能、24种铃声。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电话的发展历程

年份 重要事件
公元前1200年 - 荷马(Homer)在《伊里亚德》一书中谈及用烽火来传递讯息。
公元前700年至公元300年 - 希腊人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用信鸽传递讯息。
公元1588年 - 西班牙无敌舰队用烽火宣布抵达目的地。
约公元1800年 - 总统迪维特‧克林顿(DeWitt Clinton)为伊利运河作首航仪式, 用一连串大炮发射的方式,把讯息由水牛城传送至纽约市,历时共80分钟。
1844年 - 摩斯(Morse)证实用电报传讯的可行性。
1865年 - 麦克斯威尔(Maxwell)从数理角度推论出电磁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871年(4月1日) - 贝尔(Bell)抵达波士顿,展开他教导聋人的工作。
1875年(6月2日) - 贝尔提出以电话传讯的原理得到实验证明。
1875年 - 第一次成功以电话传送话音。
1876年 - 贝尔发明电话。
1876年 - 爱迪生(Edison)发明电动机(马达)及留声机。
1887年 - 赫兹(Heinrich Heriz)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1888年 - 赫兹研制出无线电波。
1895年 - 马可尼(Marconi)发明无线电收音机。
1896年 - 马可尼为无线电报取得专利权。
1902年 - 第一个透过地底电缆传送的长途电话打出,由纽约至纽渥克;电缆长十英哩。
1906年 - 德弗瑞斯特(Lee deForest)发明真空管,令长途无线电话通讯变得可行。
1907年 - 全球首项跨大西洋的商用无线电服务启用。
1935年 - 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次用电缆和无线电传送的环球电话对话。
1946年 - 商用流动电话服务宣告面世。
1948年 - 结式电晶体面世。
1967年 - 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引进试验性的室内无线电话机
1969年 - 登陆月球(7月20日)的太空人把视像和话音讯息传回地球。
1981年 - 在沙乌地阿拉伯及北欧推出首项流动电话服务。
1983年 - 美国推出首个商用流动电话系统,个人电脑作业平台同时面世。
1992年 - 全球资讯网诞生
1995年 - 分码多重接取(CDMA)技术面世。
2000年 - 确认第三代流动电话的规格。
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电话的发展演变过程 电话的主要发展历程

电话的发展历程 简洁一点。

首先说声抱歉,实在太多。您就自己挑您认为重要的吧!
168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胡克在皇家学会的一次演说中,首先提出了视觉通讯的原理。他建议,在通讯时,把要传送的文字的一个个字母和代表各种各样意义的编码符号,挂在高处的木框架上,让对方看到并接收下来。但这个建议一直没有能够实现。
1753年2月17日,用电流进行通讯的设想首次在一本名为《苏格兰人》的杂志上提出,文章署名为C.M.。
1790年,杰出的法国工程师劳德·查佩和他的弟兄们根据胡克提出的视觉通讯的原理,成功地研制出了一个实用的通讯系统,这种系统能将报文传送到全法国。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资讯的托架式线路。这是一种由16个讯号塔组成的通讯系统。讯号机由讯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关的资讯。
1794年8月15日,一种叫“遥望通讯”的视觉通讯方式首次在法国里尔和巴黎之间使用。
1796年,英国人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的办法,并将之命名为Telephone,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制作出用电流计指标偏转来接收资讯的电报机。
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用电磁学原理用于电报传输的电报机。
1837年6月,英国人库克获得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权,他制作的电报机首先在铁路上获得使用。
1837~1838年,莫尔斯又发明了将电流“通”和“断”来编制代表数字和字母的码—莫尔斯码。
1843年,莫尔斯修建成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蹟!”。
1850年8月28日,第一条海缆由约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俩在法国的格里斯-奈兹海角和英国的李塞兰海角之间的公海里铺设,但是,只拍发了几份电报就中断了。原来,有个打渔人用拖网钩起了一段电缆,并截下一节高兴地向别人夸耀这种稀少的“海草”标本,惊奇地说那里装满了金子。
1876年3月10日,英国苏格兰人贝尔发明电话,“沃森先生,快来帮我”成了人类第一句通过电话传送的语音。当时贝尔将话筒中的酸液溅到了腿上。
1878年,手持电话:这部电话是由Werner Siemens于1878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电话:这部电话配备了Viaduct制造公司生产的磁力发电机由红木制成,还配有一个柱状听筒。
1879年,天津与大沽北塘炮台之间架设了电报线。
1880年,贝尔电话: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电话。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电话先进。
1881、1882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左面的电话称为美国贝尔型,1881年制造,由位于哥本哈根的国际贝尔电话公司使用。L.M.Ericsson制造。这款电话在上世纪末盛行。
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设立了电话交换所。
1885年,“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电话:这款电话由L. M. Ericsson于1885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电话。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85、1902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由Ferdinand E. Stensen于1885年在哥本哈根制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麦人制造的电话。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电话公司制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电话:生产厂商及产地不详。
1892年,电动摺叠橱式桌面电话:这种电话多数用于家庭、宾馆和电话亭。
1892年,带听筒的“埃菲尔铁塔式”电话:这是一部真正的经典电话,1892年,由L. M. Ericsson制造。这款电话流传全世界,生产近百万台。
1893年,“咖啡壶式”电话:这款电话在丹麦只有几个样品,对收藏者来说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价值。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义大利人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报机。
1897年5月18日,马可尼进行横跨布里斯托尔海峡的无线电通讯取得成功。
1899年,数字机械墙式电话:这种数字机械电话有墙式和桌式两种。
1900年,直立桌式电话:这种圆肚形桌式电话是青铜镀镍的。在挂杆下面有一块结实的电木。它还有一个可以炫耀的外设听筒。
1900年,直立锥形桌面电话:这部电话有个绰号叫“油壶”,都是因为它的外形。
1900年,20线分离电话:本款是所谓的20线分离电话。只能用于内部通话,由L. M. Ericsson瑞典制造。
1900年,中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当时只有16部电话。
1901年,磁力发电机台式电话: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制造的。注意看它的听筒,单独挂在挂钩上。可能是因为当时电话接入质量不高,有时必需用两只耳朵听。
1901年,马可尼实现了隔着大西洋的无线电通讯。
1902年,Kellogg角落台式电话:这种角落台式电话多数用于家庭、办公室和电话亭。它是由美国哈得伍得电话公司制造的。是从加利弗尼亚一个小镇的农夫手中买到的。
1902年,公用电池墙式电话:这种电话不需转动手柄,拿起话筒直接与接线员通话。它是从旧金山一个古玩店中买来的。
1903年,无线电话试验成功。
1904年,“蜘蛛式”民用波段电话:L. M. Ericsson’s第一部民用波段电话。
1904年,磁力发电机共线电话:本款电话在1904由L.M.Ericssom制造。此款电话可由四个使用者共享一根电话线。
1904年至1905年,俄国在中国的烟台至牛庄架设了无线电台。
1905年,芝加哥的树式桌面电话:这部桌面电话被称作“大腹便便”,因其手柄的中部隆起而得名。
1905年,门廊对讲机:这是一部康涅狄格州电信公司的32门门廊对讲机。
1905年,11数字拨号桌式电话:它采用了11个数字拨号的方式。
1907年11月8日,法国发明家爱德华·贝兰在法国摄影协会大楼里表演了他的研制成果—相片传真。
1907年,“德国模式”的电台波段电话:于1907年在德国由E.Zwuetysch&Co制造,此款电话的出现可以一定程度解决通话等待时间太长的问题。
1907年,磁力发电机式电话:这部电话1907年由L.M.Ericsson制造。值得注意的是:接听电话时,要将听筒悬挂在分离的挂钩上。这是当时电话生产商的统一标准。
1908年,CH-08扩音器电话:由KTAS推出。
1910年,互联电话:这是一部由S.H. Couch公司生产的直立桌面互联电话,用于办公室间的通讯。
1912年,办公用排列机:这部电话通过主机可同时带有17个分机,每个分机都可以打出去,并且分机之间也可互相接通。
1912年,CH-08壁式电话:此款电话生产于1912年,由丹麦人在哥本哈根制造的,可自动收发电报。
1912年,磁力发电机电话:由在L.M.Ericsson制造的电报传真电话,经常偏远地区或小岛上使用。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面电话:这部电话的独特设计在于当对着话筒说话时,声音穿过话顶部的小孔使电话中的振动板振动。噪音进入话筒时就会被消掉。其双旋转听筒有助于阻止无用的噪音。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式电话B1型:同样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
1914年,磁力发电机电话:于1914年在HORWENS制造,可以用来电报传真。
1915年,Veau桌式电话:资料不详。
1915年,家庭自制壁挂电话:这部电话在东俄勒岗一个废弃的农场中发现。当地有近20个废弃的农场的墙上留有挂过电话的痕迹。
1919年,帕尔姆和贝兰德发明了“纵横制接线器”。十年后,即1929年,瑞典松兹瓦尔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纵横制电话局。
1920年7月,中国中华邮政开办邮传电报业务。
1920年,磁力发电机壁式电话:这部电话于1904制造,并于1920更新,配备了可接、听转换的旋转红色按钮。
1927年,D-08半自动电话:第一部拨号电话,它的出现将代替交换机的人工呼叫系统。拨号装置是在1927年安装的,它真正使用是在1978年。
1927年,交流发电振铃电话: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麦Horsens制造,70年代仍在使用。
1929年,自动壁式电话:资料不详。
1929年,瑞典松兹瓦尔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纵横制电话局。
1930年,D-30半自动镀金电话:此款电话是丹麦企业在1930完成制造的,其特别之处是表面镀金,而当时多数电话漆黑的,并且此电话有拨号装置。
1930年,FL-30自动电话:30年代由丹麦制造的,它用字母拨号。同类电话使用了大约48年。
1935年,自动电话:此款电话被用于与偏远地区的电信交换机的联络,它的设计受到30年代美国电话业的影响。
1937年,英国人里夫斯提出用脉冲所有组合来传送语音资讯的方法(脉冲编码调制)。
1943年,CB-43型电话;这部电话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麦制造,它内部设计两种振铃声,用于区别市内外来电。
1945年10月,英国人A?C?克拉克提出静止卫星通讯的设想。
1946年,埃克特和莫奇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蜂窝通讯的概念,将移 动电话的服务区划分成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构成蜂窝移 动通讯系统。
1950年12月,中国东北长途明线国际干线工程建成,北京到莫斯科有线载波电路开放。
1951年,F-51自动拨号电话;这部电话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制造的。
1952年,F-52自动拨号电话机:于1952制造,不同于往日黑色电木材料,它是用象牙和较晚一些出现的塑料材料制成。
1954年7月,美国海军利用月球表面对无线电波的反射进行了地球上两地电话的传输试验。并于1956年在华盛顿和夏威夷之间建立了通讯业务。
1956年,在英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大西洋海底铺设完成了电话电缆,使远距离的大陆之间电话通讯成为现实。
1956年,“Ericofon”自动拨号电话;此款电话由瑞典L.M.Ericsson设计和制造,命名为Ericofon。它是用新型的材料制成的,比传统电话的听筒还轻得多。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于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1号”。
1958年8月,首部国产12载波电话装置在上海邮电器材厂研制成功。
1960年1月,中国首套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吴淞电话局开通使用。
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用强大的普通光照到人造宝石上,制造出了比太阳光强1000万倍的镭射。
1962年,美国研究成功了脉码调制装置,用于电话的多路化通讯。
1965年,第一部由计算机控制的程控电话交换机在美国问世,标志著一个电话新时代的开始。
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提出以玻璃纤维进行远距镭射通讯的设想。
1968年,F-68自动拨号电话:这部电话是七十年代最为常见的电话,它最初设计是在六十年代,在丹麦被广泛制造生产。
1969年,北京长途电信局安装成功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装置。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阶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了研制ARPA网的计划,1969年建成并投入执行,标志著计算机通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数字交换机在法国巴黎开通,这标志着数字电话的全面实用和数字通讯新时代的到来。
1970年,F-68按钮拨号电话:丹麦首次使用的按钮电话,这部电话是用数字按钮代替原来的拨号方式。
1972年,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首次提出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概念。
1974年,中日海底电缆开始建设,这是中国参与建设的首条国际海底电缆。
1975年,中国自行研制设计的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装置通过国家鉴定,开始批量生产。
1976年,76E/DK80型按钮拨号电话:在1972由Jutland Telephone公司最初制造的。
1976年3月,中国自己研制的首条大容量传输系统—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系统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投产,全长1700公里。
1978年,中国电话容量359万门,使用者214万,普及率0.43%。
1979年,F-79按钮拨号式计费电话:此款电话介于普通电话与公用电话之间,它主要用于服务场所、旅馆等类似地方,可以防盗打电话功能。
1980年,DA-80按钮拨号电话:这部电话的设计标志著电子学理论真正进入电话行业。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任务是制订泛欧移 动通讯漫游的标准。
1982年,行动式电报电话:此款电话由Ericsson无线系统所制造,当时它只能在丹麦、芬兰、挪威及瑞典等国家使用,它的出现为以后GSM移 动电话系统开辟了新的天地。
1982年,中国第一批投币式公用电话在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等繁华街道出现,共22个投币式公用电话亭。
1982年12月,中国从日本引进的首个万门程控市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市电信局投产使用,建成中国首个引进的程控电话局。
1983年,AMPS蜂窝系统在美国的芝加哥开通。
1983年,DanMark 2按钮电话:DanMark2于1983年制造,是80年代最先进技术的体现。它具有许多功能,如电话号码记忆功能、重拨功能、监听功能、24种铃声。

中日关系发展历程及发展历程

政治上:
圣德太子提倡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与苏我氏的权利斗争胜利后,主导了以唐朝的制度为基础施行了"大化改新".其中的"八省百官制"受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国郡里制受到唐朝的郡县制极大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近江令》据日本学者推测是根据唐朝《贞观令》编纂而成,而律据推测是使用《唐律》.其他诸如户籍制度等例子便不再赘述.可见唐朝的政治体制影响日本封建社会之深远.
但中日两国毕竟具体情况有所差异,故而日本并没有和唐朝一样走上皇权强大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的路线.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没有明显的交点,两种不同的封建制度互有利弊,也是日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两国在政治上的主要冲突有以下几次:
1.白江村之战.660年百济受新罗与支援新罗的唐朝的围攻而灭亡,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应允出兵朝鲜.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与新罗-唐朝联军在白江村交战遭到惨败.百济灭亡,日本退守对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于1268年命高丽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实质是勒令日本朝贡称臣.当时镰仓幕府执政为少壮派的北条时宗,拒绝对忽必烈进行任何答复,并命驻守镰仓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积极备战.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强征高丽平民5000人,与元军组成25000人的军队准备对日作战.在对马与壹岐击退了小股日军后进驻博多湾,与少贰景资的相同数量的日军交战.日军由于不熟悉元军战法因此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组织新的防线.但元军就在总攻前夜被一场大风将所有战船刮沉,全军覆没.镰仓幕府逃过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一路从中国江南进军日本.总计14万人于7月初汇合于鹰岛,但又是在总攻的前夕元军再次因大风而全军覆没.
3.庆长-文禄之役
文禄元年(1592年)在朝鲜屡次拒绝丰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后,派遣16万陆军出兵朝鲜.在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连克朝鲜主力,占领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镇.但在水战方面日军败给了朝鲜的李舜臣,补给线受到沉重打击.此时明朝应朝鲜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军在平壤之战中遭到惨败,祖承训(日后祖大寿他爹)败退,先锋史儒战死.第二批援军由李如松率领再次入朝,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但在开城北的碧蹄馆被日军伏兵击败退守开城.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万陆军入朝与明军交战,明军主力围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卫的蔚山城却久攻不克,最终撤退.但不久麻贵击退了新来援助的日军主力,加上丰臣秀吉病故日本开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战中双方进行血战,日军损失了大量战船和士兵.明-朝联军损失也很惨重,而且失去了老将邓子龙与李舜臣.这次战役至此告一段落.
4.中日甲午战争,从小就讲述无数次了,不再赘述.
经济上.
从唐代开始日本以贡船的形式开始与中国贸易,日本主要输出品是日本刀,银,硫磺,水银,扇,纸,绢和砚.中国输出的多为工艺品,香料,书籍,绘画和最重要的铜钱.铜钱的大量流入日本在中国的明代造成了很严重的铜钱数量短缺的问题,明代统治者不得不限制对日贸易量以控制铜钱流出.
近期:
中新网5月1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当日14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并下半旗致哀。日本驻华大使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文章摘录如下:
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中国人民无不沉浸在对逝者的感伤和缅怀之中,与此同时,日本驻华大使馆全体职员在2点28分在使馆内默哀一分钟。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还发表了致中国国民的公开信,介绍了日本对四川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提供的帮助。这对于还沉浸在有关汶川震灾以及南京大屠杀影片悲情之中的中国人无疑是个安慰,对于日本的评价也有所改变。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世界地震的20%发生在日本周边。迄今,日本经历了多次大地震,饱尝克服其苦难之艰辛。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损失惨重,死亡14万多人。尽管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但是北洋政府也决定救助,号召百姓忘却战争前嫌,不再抵制日货,以减轻日本人民负担,利于恢复。北平、天津、成都等城市成立救灾团体,北京景山公园卖票助赈,连中学生也把零用钱捐出,赈济日灾。演艺界筹款筹物,梅兰芳进行义演,募捐一万大洋用于日本帝国剧场的重建。中国救援队和救灾物品在国际上最早抵达日本,表现了纯洁的道德感和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当中日两国前后85年时间面临自然灾难考验的时候,都对对方表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的普世胸怀。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众多日本国民通过电视等媒介了解到严重灾害。宫本雄二大使称,日本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居,感同身受,希望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掀起了为抗震救灾伸出援手的热潮。
日本各界表示“尽最大努力支援中国救灾”,提供了灾区迫切需要的发电机、污水净化槽及医疗用品等应急物资。当获悉灾区急需大量帐篷后,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都将备用帐篷贡献了出来。由于还有很多被埋在倒塌房屋下的伤者,因此日方决定提供能够避免截肢的血液透析机,于是日本的生产厂家和运输企业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将透析机运抵灾区。此外,日本的男女老少,纷纷参加街头募捐活动等,通过日本红十字等团体筹集了大批援助资金和物资。有个日本青年账户上没有分文,就把当天工钱捐献出来。日本救援队是赶赴灾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支国际救援队。他们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搜救,对死难者遗体精心处理,集体敬礼默哀。
日本尤其希望能够将自身一直以来积累的抗震知识与中方共享,为中国的灾后重建发挥作用。在四川灾区重建过程中,日本以技术经验、核心技术等软体领域为核心,拟定了5大领域(建设、健康、福利、社会与文化、产业与雇用、防灾)50个专案的中日合作内容清单,目前这些专案基本得到落实。
另外,在专家之间,还开展了关于抗震建筑、林业恢复、灾区儿童心理保健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会,目的是实现经验和知识共享。同时,日本企业、地方政府、普通国民也都运用各自的智慧,与中国朋友们一道展开了广泛的灾后合作。
宫本大使还表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一年间,中日交流为两国国民层面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日友好得到进一步扩大。“日本国民将和中国的朋友们一心一意,携手并进,一直到灾区复兴的那一天!”
中日两国正在共同努力,旨在构筑“新时代下的崭新中日关系”,并充实其内涵,推动两国关系达到新的高度,即实现“战略互惠关系”。在中日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迫切需要日本不做损害两国关系健康良性发展的的坏事。如果说去年日本救援队来华救灾还有些中国人表示疑虑的话,那么随着不久前麻生太郎访华,到而今日本大使馆下半旗为汶川死难者默哀,则进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形象和道德感,增强了中国人对日本的好感。日本形象因为日本国旗的降下而提高,中日关系因为震灾不仅没有分离反而逐渐弥合,显然这是一个积极的迹象。(王锦思)
王召伟:日本驻华使馆降半旗致哀,是在作秀吗?
2009-05-15 14:53 凤凰网 网友评论 0 条,点选检视
日本此举经媒体报道之后在中国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网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此,大部分人对日本驻华使馆降半旗的行为表示了肯定和支援,认为此举是对中国的尊重,也体现了日本的诚意,是一种真诚、友好的行为,会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不过,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有不少人指责日本驻华使馆此举是在“作秀”,不过是在博取中国人们的感情,我们应警惕等等。
长期以来,在中国国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因素,使得很多国人在内心存在一股强烈的“反日情绪”,凡是涉及到有日本有关的事情,不管好坏一律否定之。在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时候,这种牴触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到中日关系恶化的时候,便犹如一个一引即爆的“火药桶”。当然,对于这种“反日情绪”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不能片面的否定或一味的支援。当然,在日本国内也存在众多的极右翼势力和不容忽视的反华情绪。
其实,对于中日两国这种长期的不信任情况,两国政府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都希望能扭转这种局面。两国政府、领导人、民众以及彼此的外交机构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成效不太明显,但还是值得支援和鼓励的。为什么?很明显,虽然中日之间存在很多的矛盾,但两国不可能无期限的隔绝对峙下去,中日像德法那样实现历史性的大和解最终实现和平才是最好的选择。
曾记得,在04年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倒退的时候,中国派遣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出任驻日大使。王毅大使在上任之初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中国驻日大使馆附近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参加中方举行的友好晚会。这件事在当时“反华”情绪日渐高涨的日本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众多的媒体报刊都给与了报道,受到邀请的三百多名日本居民绝大部分都毫无顾虑的出席了这次活动。这件事在当时日本国内一时传为美谈。
当然,这件事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进行“别有用心”的解读,也可以解释成“阴谋”、“作秀”、、、但事实上,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不了任何积极地影响。
在笔者看来,有时候,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别人,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自己,而这正是很多国人所缺乏的!(阅读全文)

20世纪美国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发展特点

1、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平面设计领域与欧洲相比,几乎还不存在现代主义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大批的欧洲现代平面设计师逃亡来到了美国,因而把欧洲的现代平面设计介绍到了美国,刺激了美国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发展,于是出现了美国最早的现代平面设计队伍。这些美国设计师在欧洲现代主义基础上从事平面设计,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并形成了所谓的“纽约平面设计派”。纽约平面设计派的出现使得美国平面设计风格得以确立,与欧洲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众所周知,保罗兰德是美国“纽约平面设计派”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总体来说:纽约平面设计派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萌生,四十年代初具规模,五、六十年代发展壮大,对于世界平面设计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平面设计经历了一段时间不长的停滞。由于大战对于欧洲和亚洲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创伤,除了美国之外,国际的平面设计在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发展,促使了设计在二战后的发展,而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又对于设计的国际化面貌和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崭新的平面设计风格终于在联邦德国与瑞士形成,被称为“瑞士平面设计风格” 。由于这种风格简单明确,传达功能准确,因此很快流行全世界,成为二战后影响最大、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又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 由于国际交往,国际贸易的急剧增加,国际对话也与日俱增,这样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视觉语言的形成,使国际主义设计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这里不得不说到瑞士,瑞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最重的平面设计中心之一,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平面设计家,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60年代末,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而电视逐渐成为美国人民的主要娱乐,人民关注点转移到越南战争、民权运动上,杂志和刊物的发行量逐渐衰退,依附这种媒介的平面设计自然也逐步衰退,美国纽约平面设计风格逐渐被更加注重内容的简单平面设计所替代。

主机板的发展历程

英特尔810 815 845 848 865 915 925 945 955 965 975 G31 G41 G45 P31 P41 P42 P45 H55 P55 X38 X48 X58等
VIA的一般都KT133 266 333 600 800 890等
SIS 620 630 741 655 661 672等
NVIDIA C51 C61 C68 N520 550 570 590等
AMD 780G 785G 790GX 880G 890X 770 790等

普通话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位说就是山东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根据历史记载,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明清时期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仍旧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语。明清时期管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受日本语文生活的影响,国语这个名词也从日本传到中国,明清时期我们的共同语叫官话,清末从东瀛日本传过来一个词“国语”。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有些语言改革家提出我们学习日本,在我们国家也要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汉民族共同语从古至今有好几种说法,有雅言、通语、官话、民国时期的国语。名称不同,内容基本是一样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我们也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初,考虑到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上世纪50年代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不叫国语叫什么?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普通话这个词不是上世纪50年代才发明的,在19世纪末已经有文献里面提出普通话。19世纪末一直到民国时期,当时讲的普通话和上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推行的普通话,在内容上不完全一样。普通话这个词原来就是说讲不同方言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懂这样一种话,特别是在五方杂处的大都市,讲不同方言的人马马虎虎能够沟通的话叫普通话。
我们把这个概念拿来,又给它加上科学的内涵,把它的内容科学化,更明确。这就是人民政府建立以来,直到现在我们讲的“普通话”。

电脑CPU发展历程

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4004 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为日后开发系统智慧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ERP发展历程?

自上个世纪40年底起,企业管理系统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订货点法,基于库存管理理论
基本MRP,以稳定的生产计划和BOM为核心
闭环MRP,
MRP-II
ERP
ERP-II

AMD发展历程?

AMD发展历史
自成立以来,AMD就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并逐渐形成了一套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众多员工也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下面将简单介绍AMD近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预见公司的灿烂前景。
AMD的历史悠久,业绩显赫。这个传统已经成为一股凝聚力,将AMD的全球员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AMD创办于1969年,当时公司的规模很小,甚至总部就设在一位创始人的家中。但是从那时起到现在,AMD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一家年收入高达24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下面将介绍决定AMD发展方向的重要事件、推动AMD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并按时间顺序回顾AMD各年大事。
1969-74 - 寻找机会
对Jerry Sanders来说,1969年5月1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他与其它七个合作伙伴一直为建立一家新公司而埋头苦干。Jerry已经在上一年辞去了Fairchild Semiconductor公司全球行销总监的职务。此刻,他正带领一个团队努力工作,这个团队的目标非常明确--通过为生产计算机、通讯装置和仪表等电子产品的厂商提供日益精密的构成模组,建立一家成功的半导体公司。
虽然在公司刚成立时,所有员工只能在创始人之一的JohnCarey的起居室中办公,但不久他们便迁往美国加州圣克拉拉,租用一家地毯店铺后面的两个房间作为办公地点。到当年9月份,AMD已经筹得所需的资金,可以开始生产,并迁往加州森尼韦尔的901 Thompson Place,这是AMD的第一个永久性办公地点。
在创办初期,AMD的主要业务是为其它公司重新设计产品,提高它们的速度和效率,并以"第二供应商"的方式向市场提供这些产品。AMD当时的口号是"更卓越的引数表现"。为了加强产品的销售优势,该公司提供了业内前所未有的品质保证--所有产品均按照严格的MIL-STD-883标准进行生产及测试,有关保证适用于所有客户,并且不会加收任何费用。
在AMD创立五周年时,AMD已经拥有1500名员工,生产200多种不同的产品--其中很多都是AMD自行开发的,年销售额将近2650万美元。
历史回顾
1969年5月1日--AMD公司以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正式成立。
1969年9月--AMD公司迁往位于901 Thompson Place,Sunnyvale 的新总部。
1969年11月--Fab 1产出第一个优良晶片--Am9300,这是一款4位MSI移位暂存器。
1970年5月--AMD成立一周年。这时AMD已经拥有53名员工和18种产品,但是还没有销售额。
1970--推出一个自行开发的产品--Am2501。
1972年11月--开始在新落成的902 Thompson Place 厂房中生产晶圆。
1972年9月--AMD上市,以每股15美元的价格发行了52.5万股。
1973年1月--AMD在马来西亚槟榔屿设立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以进行大批量生产。
1973--进行利润分红。
1974--AMD以2650万美元的销售额结束第五个财年。
1974-79 - 定义未来
AMD在第二个五年的发展让全世界体会到了它最持久的优点--坚忍不拔。尽管美国经济在1974到75年之间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衰退,AMD公司的销售额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仍然在此期间增长到了1.68亿美元,这意味着平均年综合增长率超过60%。
在AMD成立五周年之际,AMD举办了一项后来发展成为公司著名传统的活动--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会,即一个由员工及其亲属参加的游园会。
这也是AMD大幅度扩建生产设施的阶段,这包括在森尼韦尔建造915 DeGuigne,在菲律宾马尼拉设立一个组装生产基地,以及扩建在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厂房。
历史回顾
1974年5月--为了庆祝公司建立五周年,AMD举办了一次员工游园会,向员工赠送了一台电视、多辆10速脚踏车和丰盛的烧烤野餐。
1974--位于森尼韦尔的915 DeGuigne建成。
1974-75--经济衰退迫使AMD规定专业人员每周工作44小时。
1975--AMD通过AM9102进入RAM市场。
1975--Jerry Sanders提出:"以人为本,产品和利润将会随之而来。"
1975--AMD的产品线加入8080A标准处理器和AM2900系列。
1976--AMD在位于帕洛阿尔托的Rickey's Hyatt House 举办了第一次盛大的圣诞节聚会。
1976--AMD和Intel签署专利相互授权协议。
1977--西门子和AMD建立Advanced Micro Computers (AMC) 公司。
1978--AMD在马尼拉设立一个组装生产基地。
1978--AMD的销售额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年度总营业额达到1亿美元。
1978--奥斯丁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79--奥斯丁生产基地投入使用。
1979--AMD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
1980 - 1983 - 寻求卓越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两个著名的标志代表了AMD的处境。第一个是所谓的"芦笋时代",它代表了该公司力求增加它向市场提供的专利产品数量的决心。与这种高利润的农作物一样,专利产品的开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最终会给前期投资带来满意的回报。第二个标志是一个巨大的海浪。AMD将它作为"追赶潮流"招募活动的核心标志,并用这股浪潮表示积体电路领域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我们的确是不可阻挡的。AMD的研发投资一直领先于业内其他厂商。在1981财年结束时,该公司的销售额比1979财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在此期间,AMD扩建了它的厂房和生产基地,并着重在得克萨斯州建造新的生产设施。AMD在圣安东尼奥建起了新的生产基地,并扩建了奥斯丁的厂房。AMD迅速地成为了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竞争者。
历史回顾
1980--Josie Lleno在AMD在圣何塞会议中心举办的"五月圣诞节"聚会中赢得了连续20年、每月1000美元的奖励。
1981--AMD的晶片被用于建造哥伦比亚号太空梭。
1981--圣安东尼奥生产基地建成。
1981--AMD和Intel决定延续并扩大他们原先的专利相互授权协议。
1982--奥斯丁的第一条只需4名员工的生产线(MMP)开始投入使用。
1982--AMD和Intel签署围绕iAPX86微处理器和周边装置的技术交换协议。
1983--AMD推出当时业内最高的质量标准INT.STD.1000。
1983--AMD新加坡分公司成立。
1984-1989 --经受严峻考验
AMD以公司有史以来最佳的年度销售业绩迎来了它的第十五周年。在AMD庆祝完周年纪念之后的几个月里,员工们收到了创纪录的利润分红支票,并与来自洛杉矶的Chicago乐队和来自得克萨斯州的Joe King Carrasco 、Crowns等乐队一同欢庆圣诞节。
但是在1986年,变革大潮开始席卷整个行业。日本半导体厂商逐渐在记忆体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个市场一直是AMD业务的主要支柱。同时,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冲击了整个计算机市场,限制了人们对于各种晶片的需求。AMD和半导体行业的其他公司都致力于在日益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竞争手段。
到了1989,Jerry Sanders开始考虑改革:改组整个公司,以求在新的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AMD开始通过设立亚微米研发中心,加强自己的亚微米制造能力。
历史回顾
1984--曼谷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84--奥斯丁的第二个厂房开始动工。
1984--AMD被列入《美国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一书。
1985--AMD首次进入财富500强。
1985--位于奥斯丁的Fabs 14 和15投入使用。
1985--AMD启动自由晶片计划。
1986--AMD推出29300系列32位晶片。
1986--AMD推出业界第一款1M位元的EPROM。
1986年10月--由于长时间的经济衰退,AMD宣布了10多年来的首次裁员计划。
1986年9月--Tony Holbrook被任命为公司总裁。
1987--AMD与Sony公司共同设立了一家CMOS技术公司。
1987年4月--AMD向Intel公司提起法律诉讼。
1987年4月--AMD和 Monolithic Memories公司达成并购协议。
1988年10月--SDC开始动工。
1989-94 - 展开变革
为了寻找新的竞争手段,AMD提出了"影响范围"的概念。对于改革AMD而言,这些范围指的是相容IBM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网路和通讯晶片、可程式设计逻辑装置和高效能记忆体。此外,该公司的持久生命力还来自于它在亚微米处理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功。这种技术将可以满足该公司在下一个世纪的生产需求。
在AMD创立25周年时,AMD已经动用了它所拥有的所有优势来实现这些目标。目前,AMD在它所参与的所有市场中都名列第一或者第二,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相容市场。该公司在这方面已经成功地克服了法律障碍,可以生产自行开发的、被广泛采用的Am386? 和 Am486? 微处理器。AMD已经成为快闪记忆体、EPROM、网路、电信和可程式设计逻辑晶片的重要供应商,而且正在致力于建立另外一个专门生产亚微米装置的大批量生产基地。在过去三年中,该公司获得了创纪录的销售额和运营收入。
尽管AMD的形象与25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仍然像过去一样,是一个顽强、坚决的竞争对手,并可以通过它的员工的不懈努力,战胜任何挑战。
历史回顾
1989年5月--AMD设立高层领导办公室,其中包括公司的三位高层主管。
1990年5月--Rich Previte成为公司的总裁兼执行长。Tony Holbrook继续担任首席技术官,并成为董事会主席。
1990年9月--SDC开始使用矽技术。
1991年3月--AMD推出AM386微处理器系列,成功打破了Intel对市场的垄断。
1991年10月--AMD售出它的第一百万个Am386。
1992年2月--AMD对Intel的长达五年的法律诉讼结束,AMD获得了制造和销售全部Am386系列处理器的权力。
1993年4月--AMD和富士建立合资公司,共同生产快闪记忆体产品。
1993年4月--AMD推出Am486微处理器系列的第一批成员。
1993年7月--Fab 25在奥斯丁开始动工。
1993--AMD宣布AMD-K5专案开发计划。
1994年1月--康柏计算机公司和AMD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合作协议,康柏计算机将采用Am485微处理器。
1994年2月--AMD员工开始迁往AMD在森尼韦尔的另外一个办公地点。
1994年2月--Digital Equipment 公司成为Am486微处理器的组装合作伙伴。
1994年3月10日--联邦法院陪审团裁决AMD拥有对287数学协处理器中的Intel微码的所有权。
1994年5月1日--AMD庆祝创立25周年,并在森尼韦尔和奥斯丁分别邀请了Rod Stewart和Bruce Hornsby献艺。
1995-1999 --从变革到超越
AMD在这段时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提供越来越具竞争力的产品,不断地开发出对于大批量生产至关重要的制造和处理技术,以及加强与战略性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而实现的。在这段时期,与基础设施、软体、技术和OEM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它使得AMD能够带领整个行业向创新的平台和产品发展,在市场中再次引入竞争。
1995年,AMD和NexGen两家公司的高层主管首次会面,探讨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建立一种能够在市场中再次引入竞争的微处理器系列。这些会谈促使AMD在1996年收购了NexGen公司,并成功地推出了AMD-K6? 处理器。AMD-K6处理器不仅实现了这些起点很高的目标, 而且可以充当一座桥梁,帮助AMD推出它的下一代AMD 速龙? 处理器系列。这标志著该公司的真正成功。
AMD速龙 处理器在1999年的成功推出标志著AMD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设计和生产一款业界领先、自行开发、相容Microsoft Windows的处理器。AMD首次推出了一款能够采用针对AMD处理器进行了专门优化的晶片组和主机板、业界领先的处理器。AMD速龙 处理器将继续为该公司和整个行业创造很多新的记录,其中包括第一款达到历史性的1GHz(1000MHz)主频的处理器,这使得它成为了行业发展历史上最著名的处理器产品之一。AMD速龙 处理器和基于AMD速龙 处理器的系统已经获得了全球很多独立刊物和组织颁发的100多项著名大奖。
在推出这款创新的产品系列的同时,该公司还具备了足够的生产能力,可以满足市场对于其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1995年,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丁的Fab 25顺利建成。在Fab 25建成之前,AMD已经为在德国德累斯顿建设它的下一个大型生产基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Motorola的战略性合作让AMD可以开发出基于铜互连、面向未来的处理器技术,从而让AMD成为了第一个能够利用铜互连技术开发相容Microsoft Windows的处理器的公司。这种共同开发的处理技术将能够帮助AMD在Fab 30稳定地生产大批的AMD速龙 处理器。
通过提供针对双执行快闪记忆体装置的行业标准,AMD继续保持着它在快闪记忆体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快闪记忆体已经成为推动当时的技术繁荣的众多技术的重要元件。手提电话和网际网路加大了市场对于快闪记忆体的需求,而且它的应用正在变得日益普遍。AMD范围广泛的快闪记忆体装置产品线当时已经能够满足手提电话、汽车导航系统、网际网路装置、有线电视机顶盒、有线电缆调变解调器和很多其他应用的记忆体要求。
通过多种可以为客户提供显著竞争优势的快闪记忆体和微处理器产品,能稳定生产大量产品、业界领先的全球性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未来、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制造计划,AMD得以在成功地渡过一个繁荣时期之后,顺利地进入新世纪。
历史回顾
1995--富士-AMD半导体有限公司(FASL)的联合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95--Fab 25建成。
1996--AMD收购NexGen。
1996--AMD在德累斯顿动工修建Fab 30。
1997--AMD推出AMD-K6处理器。
1998--AMD在微处理器论坛上释出AMD速龙处理器(以前的代号为K7)。
1998--AMD和Motorola宣布就开发铜互连技术的开发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1999--AMD庆祝创立30周年。
1999--AMD推出AMD速龙处理器,它是业界第一款支援Microsoft Windows计算的第七代处理器。
2000---
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AMD将会继续秉持它过去所坚持的理念:来自竞争的驱动力,对客户的关注,创新的产品,以及了解和适应变革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该公司的未来将由AMD员工塑造。他们的长期努力已经让AMD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传奇性的公司。
2000--AMD宣布Hector Ruiz被任命为公司总裁兼COO。
2000--AMD日本分公司庆祝成立25周年。
2000--AMD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打破了公司的销售记录。
2000--AMD的Dresden Fab 30开始首次供货。
2001--AMD推出AMD 速龙? XP处理器。
2001--AMD推出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速龙 MP 双处理器。
2002--AMD 和 UMC宣布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共同拥有和管理一个位于新加坡的300-mm晶圆制造中心,并合作开发先进的处理技术装置。
2002--AMD收购Alchemy Semiconductor,建立个人连线解决方案业务部门。
2002--Hector Ruiz接替Jerry Sanders,担任AMD的执行长。
2002--AMD推出第一款基于MirrorBit™ 架构的快闪记忆体装置。
2003-AMD 推出面向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皓龙) 处理器
2003-AMD 推出面向台式电脑 和笔记簿电脑的AMD 速龙™ 64处理器
2003-AMD推出 AMD 速龙™ 64 FX处理器. 使基于AMD 速龙™ 64 FX处理器的系统能提供影院级计算效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