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张飞 張飛後悔沒殺董卓,此一事暴露其短板,關羽也不怎地
張飛後悔沒殺董卓,此一事暴露其短板,關羽也不怎地
假如我們停留在《三國演義》第一回,那張飛是有勇有謀,眼光獨特的人,只聽到一個“漢室宗親”,看了看劉備的面相,就決定拋家舍業支持和追隨劉備了。
這種氣魄,一看就是能人。
可是,越往後看,張飛越魯莽,仿佛換了個人,他的“能”也只有打了。
這是看《三國演義》,若是看《西遊記》,恐怕會認為真張飛死了,後面追隨劉備的是假張飛。
就像很多人認為經歷了“真假美猴王”之後的孫悟空變了一樣,以為真孫悟空死了。
曹操“矯詔”起兵,又作檄文以達諸郡,相邀大家一起討伐董卓的時候,“劉關張”也聽到了風聲,想去摻和,半路遇上了公孫瓚,劉備決定投靠,跟隨公孫瓚去討董。
得知大哥的決定後,張飛說了一句:“當時若容我殺了此賊,免有今日之事。”
這句話,成為張飛的轉折點,從這之後,他就是一個單純的魯莽勇者了。
一、目光短淺
生逢亂世,有武藝,有靠山,雖然靠山不是很大,但也有了邁上人生巔峰的機會了。
當初他想入伍剿滅黃巾軍起義,就是想著飛黃騰達,可只是成為了縣尉的兄弟,他就滿足了。
這就是目光短淺,小小縣尉,在那個時代還真不如他張飛屠豬賣酒呢,做生意起碼能吃飽飯,小小縣尉搞不好要掉腦袋,更別提他只是縣尉的義弟了。
亂世出英雄,越亂越好。
當然,戰亂就有傷亡,對國對家都不好,可已經如此了,就該趁著亂世打拚出一片天地,目標要長遠。
二、看不清現實
當時的亂世,是殺一個董卓就能解決問題的嗎?
不是。
就算他張飛殺了董卓,袁紹和曹操殺了何進,那還有丁原呢。
丁原有呂布這樣的大將,並且是何進讓他進京的,何進死了,他會怎樣?仗著自己的兵馬,把持朝政。
殺了丁原,還有袁紹、曹操、各地豪強呢。
所以說,殺個把奸臣沒有用,他能把去跟曹操匯合的十七鎮諸侯都殺了,那可能有用,但他也沒那個本事。
現實在於東漢已經回天無力,官場從上到下都爛透了,沒有哪個大臣能力挽狂瀾,必須出現新的皇朝,從頭開始,才能結束亂世,讓百姓們安居樂業。
三、看不清人
看不清現實也就算了,很多人也看不清,可他連人也看不清。
看不清袁紹、曹操、孫堅等,也就算了,可他連劉備都看不清。

他以為劉備甘心當那麽個小小縣尉,以為劉備真的想匡扶漢室,以為劉備真的想不停的東奔西走找靠山,等等。
其實都不是,劉備恨不得馬上被大臣們擁立為帝,恨不得馬上能位列三公,恨不得自己馬上有稱霸一方的實力,恨不得別人一聽到他“漢室宗親”的身份就為他付出一切的一切,等等。
劉備,比任何人都想當皇帝,他是漢室宗親,天下本就是劉氏的,他也有資格。
張飛說殺了董卓就沒事兒了,真要沒事兒了,過幾年之後,劉備估計要成為他殺的目標了。
說出殺董卓的話,暴露了張飛的短板,有勇無謀,目光短淺。
至於正史,就不提了,咱隻說演義。
還有那關羽,水準也不怎麽樣,張飛說了殺董卓,他緊接著說“事已至此,即當收拾前去。”
這是在安慰張飛,看這意思,他與張飛一個水準,只是稍微強一點兒,不多嘴,大哥說什麽,他做什麽,他也沒資格說什麽,一個殺人犯,沒有劉備,他還是在推著車子賣貨,饑一餐飽一餐。
怪不得劉備投靠了很多人,直到遇上諸葛亮才真正開始強大。
就他這倆兄弟吧,遇上動腦子的事兒,劉備還真沒法兒跟他倆商量,他倆能理解就不錯了。
說在最後:
張飛真是這般魯莽,看不清現實嗎?不盡然。
之所以出現了魯莽的張飛,是作者需要他魯莽勇猛的一面,不需要他有什麽太多的智慧罷了。
但,正是這樣的安排,才給了後人以警示。
很多人說張飛魯莽,其實這很多人裡也有很多人就是“張飛”,遇事往往會後悔,可多想想,不怎樣也會怎樣,因為事情就是那樣的發展方向,你看透了,也就不氣了,也就沉穩了許多。
可怕的不是現實,而是看不清現實。
(萌書生“笑歎三國”第15期)
注:本文部分來自互聯網圖片很難核實明確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書生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