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初出茅庐形容什么 成语: 初出茅庐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成语: 初出茅庐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成语: 初出茅庐 成语简解 编号: 337成语: 初出茅庐注音: ㄔㄨ ㄔㄨ ㄇㄠˊ ㄌㄨˊ汉语拼音: chū chū máo lú反义: 老成持重,
成语: 初出茅庐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成语: 初出茅庐 成语简解 编号: 337成语: 初出茅庐注音: ㄔㄨ ㄔㄨ ㄇㄠˊ ㄌㄨˊ汉语拼音: chū chū máo lú反义: 老成持重, 老马识途近义: 初试啼声, 初露头角, 初露锋芒, 涉世未深释义: 初次离开隐居的茅屋。语本《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后用「初出茅庐」比喻初入社会,缺乏历练。 △「三顾茅庐」Emoji符号: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初出茅庐”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三国演义》记载了一段诸葛孔明出任刘备军师的故事: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有权势的人各个拥兵自重各据一方。汉代宗室后裔刘备,也打着兴复汉室的名号起兵。屯兵新野时,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隐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很有才识,去了三次,终于以诚意感动诸葛亮,答应出山帮助他打天下。这也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经过。当时对于诸葛亮如此备受礼遇,遭到许多人侧目,认为他并无多大才能。在诸葛亮来到军中不久,曹操派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来攻。由于两方军力悬殊,形势危急,诸葛亮于是利用博望坡地形狭小的特性和曹军轻敌的心理设下计谋。他指派赵云为前部,交战时佯装打不过,引夏侯惇的军队深入博望坡,趁机发动火攻,事先埋伏在一旁的军队再一拥而上。夏侯惇果真中计,等到发现不对劲时已经来不及,结果士兵死伤惨重,刘备军队大获全胜。《三国演义》的作者并以一首诗来形容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借此来赞扬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出山就立下功劳。后来「初出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初入社会,缺乏历练。典源: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不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曰:「博望1>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2>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 〔注解〕 (1)博望:县名。地约在今河南省南阳县东北。汉时设置,为武帝封张骞的侯国。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用火攻,打败了夏侯惇十万大兵。 (2)直须:竟须、还要。书证: 01.《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源) 02.《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义愤成家》:「定了主意,到山中把银两付与牙人,自己赶回家去。正是:先收漆货两番利,初出茅庐第一功。」 03.《官场现形记.第一九回》:「那署院一听他问这两句话,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庐,不懂得甚么。」 04.《文明小史.第一五回》:「三人初出茅庐,于世路上一切事情,都是见所未见,听了这个,甚是稀奇。」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卜子修是初出茅庐的人,得了那个差使,犹如抓了印把子一般,倒也凡事必躬必亲。」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初入社会,缺乏历练。 【使用类别】用在「毫无经验」的表述上。 【例 句】 <01>我初出茅庐,一切不懂,请大家多指教。 <02>他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果是英雄出少年! <03>当时我初出茅庐,对行里的规矩根本不清楚。 <04>请大家对初出茅庐的社会新鲜人,多鼓励,少批评。 <05>他必定相当出色,所以初出茅庐,老总就委以重任。 <06>我虽然初出茅庐,缺少经验,却有一股学习的热诚。 <07>他这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怎比得过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手? <08>我怕他初出茅庐,为求表现,埋头硬干,惹了祸还不知。 <09>想不到他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作家十分关爱,指导甚多。 辨识: 请参考『辨识337』 形音辨误茅,音ㄇㄠˊ。茅庐,即草屋。不可写作「矛」。 成语接龙
“庐”字开头的成语
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庐山面目庐山之真“初”字开头的成语
初出茅庐初发芙蓉“庐”字结尾的成语
初出茅庐三顾茅庐三顾草庐三谒茅庐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初出茅庐。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初出茅庐”分成的单字详解:
初, 出, 茅, 庐。
很赞哦!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