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亲王 南朝的一个小吏,竟能控制亲王,连吃什么都得他批准!咄咄怪事

火烧 2021-10-11 22:26:07 1056
南朝的一个小吏,竟能控制亲王,连吃什么都得他批准!咄咄怪事 有这样一个职位,不知起于何时何朝,反正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在南朝史书的「 ”职官志”中也没有丝毫的记载。但就是这样一个吏职,在南朝历史上特别
明朝亲王 南朝的一个小吏,竟能控制亲王,连吃什么都得他批准!咄咄怪事

南朝的一个小吏,竟能控制亲王,连吃什么都得他批准!咄咄怪事  

有这样一个职位,不知起于何时何朝,反正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吏,在南朝史书的「 ”职官志”中也没有丝毫的记载。但就是这样一个吏职,在南朝历史上特别是刘宋和萧齐时期特别活跃,一度权势熏天,炙手可热。 这个吏职名称叫做「 ”典签”。 什么意思呢?典就是掌管,签就是一种文书,其实就是掌管文书的办事员。 这个职位不是官位,是没有品级的,也就是说比七品芝麻官还小。到了刘宋初期,才由吏升为士。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典签拥有无上的权力的呢? 我们知道,东晋其实就是门阀政治,皇权与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开国之初,一度有「 ”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说明那个时候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门阀其实完全控制了司马氏的皇权。 之后权臣辈出,控制荆州或扬州,如果皇权不听话,分分钟可以率军从荆州顺流而下或者从扬州直捣建康,废了皇帝。比如当时的王敦,桓温等,都是一代枭雄。夺取司马东晋政权的刘裕也是此类角色。 桓温 刘裕建立宋之后,深谙其中之道,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出镇荆州、扬州等重镇的刺史或都督都由宗室亲王担任。因此,刘宋一朝六十年,担任荆州刺史的一共14人,其中11人为宗室子弟,其他3个为异姓,而在这3个异姓中,有2个因反宋很快被处死。扬州的情况也差不多。 从刘宋开始,萧齐也一样秉承这个宗旨。所以,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里认为,门阀政治只是东晋的特点,从刘宋开始,门阀已经衰微,那个与皇权共天下的局面依然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宗室亲王可靠吗?可能更不可靠,了解历史的人知道,西汉的「 ”七国之乱”,西晋的「 ”八王之乱”,不都是由宗室亲王们搞出来的吗!「 ”八王之乱”直接就把西晋给搞没了,不仅如此,还把胡人给卷了进来,最终引发了「 ”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 那么怎么办呢?典签就此出场了! 最初,因为出镇藩镇的亲王很多都很年幼,实际是没有能力管理府州的,因此,一般以都督或刺史的长史、司马或典签等代为管理,称为「 ”行府州事”。 那时的典签和长史或者司马相比,地位还是很低下的。到了刘宋元嘉末期,典签和府主的关系慢慢得更加亲近起来,特别到了宋孝武帝刘骏做镇军将军时期,典签的地位甚至超过了长史和司马。也就是在宋孝武帝做皇帝的时期,典签的权势在刘宋一朝最为鼎盛。 宋孝武帝即位后,派往各州郡的典签是由皇帝亲自委任的,也就是说,典签是直接向皇帝汇报的。什么意思,很明显,典签就是皇帝安插在外镇亲王的耳目。 作为皇帝的耳目,他们「 ”递互还都,一岁数反,时主辄与间言,访以政事”。意思就是说,不止一个典签,他们相互轮流上京向皇帝汇报情况,一年内要去好几次。皇帝就用这种手段来达到控制亲王的目的。 正是因为典签直接向皇帝负责,「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莫不折节推奉,恒虑弗及”。刺史亲王也得拍典签马屁,否则只要典签在皇帝面前稍微点一点药水,保证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这样一来,典签也是嚣张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那些年未及笄的小孩亲王,更是不在话下。比如,萧齐时,萧子罕出镇琅琊,「 ”欲暂游东堂,典签姜秀不许而止”。萧子罕哭着对他妈说:「 ”儿欲移五步亦不得,与囚何异” 邵陵王萧子贞想吃熊白,一种熊背上的脂肪,是美味。但是厨房说因为典签不在,未经允许,不敢给。 重用典签的齐武帝萧赜 典签的声势到了「 ”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地步。 如果不能建立择才录用的制度,没有合理的监督制度,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进行完善的机制,那么任何手段到最后必将沦为奇葩一朵,成为史上笑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