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昶汉寿 汉寿的历史文化
汉寿的历史文化
县境,战国属楚地。
秦为黔中郡地。
西汉为武陵郡索县地。
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为汉寿县,治所今鼎城区断港头。
三国吴,汉寿县改为吴寿县。
赤乌十一年(248),析吴寿县置龙阳县,设治所于今县城,属武陵郡。
宋大观年间(1107-1110),改为辰阳县。
绍兴三年(1133),复名龙阳。
五年升县为军,移治黄城寨(今聂家桥乡黄城港)。
三十年复县,治所迁回原址,隶属鼎州。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辖沅江县,属常德路。
明洪武三年(1370),降为县。

至清,属常德府。
民国元年(1912),龙阳更名汉寿,3年隶武陵道。
5年,属湘江道。
11年,直隶于省。
27年,隶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4日,县境和平解放,隶属益阳专署。
1952年11月,改属常德专署。
1988年,常德专署改市,隶属常德市。
民间传统文艺:地花鼓、蚌壳舞、彩莲船、打花船、渔鼓、三棒鼓、说鼓、丧鼓、打土地、傩愿、莲花闹等。
文艺创作:清末至民国,县籍作家、诗人、学者作品,以诗歌、散文为大宗、文学理论次之。
新中国成立后,则以新诗、小说、散文、戏曲、民间文学为主体,文学理论较前有所发展。
其中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填补历史空白。
各个时期作品各有所长,其内容或状写山川,或记人叙事以言
志,或陈史述今以论理,各具风韵,各领风骚。
县籍作家、学者从事专业或业余文学创作的,晚清时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刘定范、饶明认、黎嵩寺、易佩绅、易顺鼎、易顺豫、陈怀甫等。
均有作品专集。
民国时期,易君左佳作颇多,易瑜(女)、曾毅、黄学艺(女)、邹蕴真、杨国经等亦有专著或专集出版。
戏曲:武陵戏、灯戏、湘剧、京剧、歌剧、话剧等,境内均有流行。
其中,武陵戏、灯戏历史悠久,地主特色浓郁,为群众喜闻乐见。
文物古迹:净照寺遗址、杨幺墓、黄城寨遗址、镇龙阁遗址、南禅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园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汉寿县委会成立旧址、抗日将士阵亡公墓。
://hanshou.gov/news/zjhs/2008/1117/081117143430HEJKID40BCD2771KF89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