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板胡陈百甫简介 提高秦腔板胡伴奏水平之我見
提高秦腔板胡伴奏水平之我見
作者:板胡演奏家張雨平
戲曲是我國勞動人民和無數戲曲工作者的偉大創造,它是一個包含劇本文學、表演、音樂唱腔、舞臺美術等各種藝術因素在內的一門綜合藝術。其中,音樂唱腔代表了一個劇種的地方特色,作爲陝西地方戲的秦腔則更是如此。
早期的戲曲演出,大都在露天舉行,爲適應這一條件,在演唱以及唸白時聲音首先就必須能“達遠”,要高亢響亮,使遠距離的觀衆能聽得見、聽得真。還要與舞臺下襬攤設點的商販們的吆喝叫賣聲進行“間量競賽”,這就是秦腔早期扯開嗓子唱的原因所在。
演員的演唱既是如此,樂隊的伴奏就得和高喉嚨大嗓門的唱法相適應、相配合,以增強樂隊在伴奏時的力度。演員們一味放開嗓子喊,板胡也跟着拼命地拉,管絃樂隊和打擊樂也毫不示弱地猛勁吹打,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一種演奏習慣。就樂隊而言,只片面地注重了演奏力度和渲染氣氛的強度,而忽視了表達戲曲的細膩婉轉、意境的描述、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演奏技巧的全面展示。爲什麼秦腔板胡的演奏基本都用中弓部位,而且大部分弓法處理是一音一弓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爲中弓最有力,一音一弓發音力度最強。

現今,各藝術院團普遍有了自己的劇場,更引入了現代化的音響設備,過去那種“野臺子”的演唱和伴奏習慣,已經不適應大多數觀衆的欣賞情趣了。人們除了要求演員吐字清晰,字正腔圓外,就要求樂隊方面也要隨之而變,但樂隊的伴奏往往音量過大,粗噪聒耳,喧賓奪主,使觀衆聞而生厭,出力不討好。我認爲,戲曲樂隊不但要爲演員的唱、念讓路,心中還要着實牢記一個“伴”字,而且要求細膩,與演員聲腔配合默契;把樂器的伴奏納入對聲樂的渲染、補充,作爲聲樂的延伸。
板胡是我國梆子腔劇種的主要伴奏樂器。在秦腔樂隊的文場更擁有領銜的地位,起着主要作用。往往一位板胡琴師的演奏水平、風格和審美能力,對樂隊的演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也對演員的演唱水平和風格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就要求板胡琴師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演技水平,以便發揮他在樂隊中的骨幹作用,不僅是完全應該的,且實屬必要。作爲秦腔板胡琴師,對下面幾個問題要逐步認識和解決:
一、要明確中國戲曲藝術總是把聲樂放在主要的位置——“以肉爲主”;而把器樂則放在從屬位置——“絲竹副之”,這樣就有“主行客隨之妙”。樂隊音量大小的控制,總是以演員表達感情的需要爲轉移的。評價一位琴師的演奏水平,決不因他拉的響聲大,震入耳膜或是拉得“花哨”、“摟得稠”,就說明他演奏水平高超。“摟得稠”(陝西地區俗語“摟”即左手有力地抓壓。稠指弓法指法密度大)也要看在何種情況之下,如果只有稠沒有稀,會陷入片面化,就像人有喜怒哀樂等諸種情感,不能只有一種表情一樣,音樂也要有多種對比,強與弱、輕與重、放縱與收斂等,在運弓方面也有推與拉、長與短、尖與根、連弓與斷弓等等。可爲什麼有些演奏員有稠沒有稀、有強沒有弱、能斷不能連呢?除了演奏技巧不全面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樂理基礎缺乏和審美標準不正確。
二、要認真研究劇本情節,瞭解劇中人物特性,不能只憑經驗去伴奏,要考慮以音樂形象去配合演員,使琴聲傳達出各種情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這是衡量一名琴師藝術素質修養的標誌之一。不能幹人一面不分黃桂英與王寶釧、李彥貴與李遇春、單童與包拯、蔣幹與楊三小的人物身份行當,都一樣地去伴奏。以往我們戲曲伴奏,就很少注意或強調這種區別。
三、定譜。這是近幾年來秦腔戲曲樂隊中出現的新生事物。在一般情況下,這一工作是由音樂設計者去做的。但這還不夠,因爲音樂設計者並不一定都很熟知板胡這一樂器的演奏技法與技巧,若按譜的曲子去演奏,有時死板呆滯,缺少生氣,韻味不足,不能很好地發揮板胡的作用。這就需要琴師根據音樂設計者總的旋律線條骨架和表演傾向,再一次地爲板胡演奏譜進行二度設計(包括弓法、指法及各種表情、強弱記號等)。一定要有這道工序,這個過程。因爲這裏面有粗、細、高、低、平庸、精妙之分。京劇的京胡琴師們就有這一道工序,很值得秦腔演奏員借鑑。西洋提琴之類樂器,向來就有定譜。定指法弓法的習慣,這也被公認爲先進方法。目前器樂曲目大多都爲絃樂標有弓法、指法,這個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保證對演唱者的主要唱段的伴奏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對穩定性。認真而細緻地做好定譜工作,就會使演奏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從而獲得“功藝結合,心手相應,保腔託調,以情代聲”的良好效果。
四、板胡爲戲曲伴奏,要向精、深、奇、美方面努力。所謂“精”,指的是伴奏時要和人物的思想情緒準確結合,弓法、指法運用要精彩,要使得伴奏形式活潑多樣,表現手段豐富,精彩。所謂“深”,指的是演奏韻味深,耐人品嚼回味,感染力強;“美”,是指音色美、音質美,對那種脫離劇情、人物和情緒而賣弄個人技術、譁衆取寵的東西應堅決摒棄,我們要給聽衆的是一種“聲在戲中,音在情裏”的器樂美的享受;“奇”是指演奏時要講求新穎奇特(演奏“絕活”,俗稱“特蔓”)。我們要提倡和鼓勵這種個人出“絕活”。敢於與時俱進超越前人,揚其所長,標新立異,以便形成個人獨特的演奏風格。
要想成爲一名演奏家或名師,更少不了一個“苦”字。真正的“天才”是靠勤奮得來的。只靠天賦,沒有勤奮,天才終究等於零。常言道:“曲不離口,弦不離手”,只有苦練,才能熟而生巧。我開始進入五一劇團前,沒有接觸過秦腔,是個門外漢。因爲從小師從著名板胡演奏家吉喆老師,我開始學習的是“小板胡”(俗稱歌劇板胡),由此打下了良好基礎,到劇院後,先後向戲曲界老前輩吳亭安、楊天基、焦志信、楊育良、周志清、李勝奇、楊滿元、田建華等學習了一些秦腔曲目,使我受益匪淺。數年的學習和實踐中不斷地摸索,使我認識到:“開拓新境”一定要從超越前人上立志,在苦字上下工夫,在實踐中去磨練,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以上這是我多年摸索總結出的一點體會,謹請專家們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