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研究会 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一、牛姓的历史
、牛姓起源 姓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姓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则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然而,在商代以前汉族牛姓史无记载,最早出现牛姓始自微子。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和《尚书·微子篇》记载,微子系商纣王庶兄(二人为同父同母所生,但微子为兄,其生时父帝乙尚未继承王位,母仍处于妾的地位,故称庶兄。及至纣生时,父已为王,母亦为正妃)。
纣自幼能说会道,及长则体格健壮,深得父王喜爱,得以继承王位,成为第三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商王,微子则成为他的卿士,共同维护商王朝政权。但纣王荒淫无道,民不聊生,微子启多次苦劝却无济于事(后来大臣比干以死相谏被剖心),一片忠心报国无门。
史载,其时微子“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遂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师(即箕子。据考证箕子后去朝鲜),最终听取了箕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的忠告,愤而他奔。 据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济源南官庄《牛氏家谱》“族谱旧序”载:微子启“去之时,举目过午,以午字出头,因以为姓”。
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载:“殷微子封于宋,去之日曰:‘为人不可无姓,时日当正午,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也”。山东省新泰市东牛家庄牛氏祖林谱碑中也有“牛氏先世出自(殷)微子”的记载。
众多《牛氏家谱》、相关史料及历史传说均对牛姓起源作了与此一致的记载,并把微子作为牛姓始祖。 微子本名启,因做王子时封于微(今山东微山一带),爵位属子,故称微子。
孔子曾把他与比干、箕子并称为“殷之三仁”(见《议语》微子篇)。周武王平定武庚叛乱后,“封微子为宋公,以奉汤祀(《唐书·世系表》),后世遂称之宋微子。”
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奉宰相之命编撰的《元和姓氏》载:“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宋《姓解》、《通志·氏族略》及清《姓氏探源》等书均对“宋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作了相同记载。
现在,国家筹巨资在陕西省建黄帝陵,有关机构在此编印的《百姓宗祠·牛》更是对此作了确认,并刻制了牛父铜像供人们瞻仰。 历史上,牛姓部分人普一度为避难而改姓尞(一说辽)近300年,而由皇帝赠姓恢复牛姓《隋书》,也有不少旁姓开明之士以牛姓为荣而自愿改姓牛氏。
同时,回、藏、满、纳西、蒙古、土家、白、东乡、朝鲜和彝等兄弟民族中也有牛姓。尽管如此,以宋微子为始祖,牛父为得姓祖的牛氏始终为中华牛氏的主体,且支脉清晰,源远流长。
直至元泰定乙丑年(1325),牛父之后牛川得中进士,并迁任山西洪洞县令,遂成为遍布全国的“打锅牛(锅碴牛)”的起始祖。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
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
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
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
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
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二、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在那里
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那时侯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纪录的是那个女子生的孩子,人口的再生产在那个时可是头等大事,生了孩子的女人对繁衍种群做出了贡献,在氏族里就有地位;孩子也以我是谁生的,和我的母亲是谁,标明自己在氏族里身份。
故最古老的姓氏都无一例外的含有女字,如我们平常说得:上古八大姓姜姬嫫妹姒嬴姚姝。直到某一天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男子,为氏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为了记住他,便在记住他母亲是谁的同时,记住他的妻子和他本人,如:伏羲、女娲等。
随着男性在氏族社会中的地位提高,父系社会的形成,女子在社会生活中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改变为从属依附关系,男人们开始在子女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记,子女开始以父亲为荣,姓氏就不再是纪录那个女子生的,而只纪录他的父亲是谁……姓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首要条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每一个成员。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无疑就是一个姓氏悠长、神秘而又扣人心弦的寻根隧道,探讨这种联系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寻根之旅,更是对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次学习和巡礼。
而且,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人能够直接“看到”并触手可及的那些,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秦砖汉瓦、典籍文献等实体文物和载体文物之外,还有一个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地繁衍延续着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 据统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已达近12000个。
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正因之,以其为内核的中华姓氏文化才理所当然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现象,才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因而古往今来,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一直史不绝书,尤其是近些年来,“寻根问祖”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涌潮,而寻根的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另外,通过姓氏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途径。
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也是打开交流通道的最好媒介;探究姓氏蕴含的奥秘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兴趣,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也是从姓氏开始的。
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是啥单位啊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旨在深入研究新郑历史文化,定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向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努力促进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参与制订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巩固提高新郑历史文化尤其是黄帝文化在海内外的地位;积极向外界宣传推介新郑历史文化,展示新郑形象,促进对外开放。
研究会目前下辖新郑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古都学会、嫘祖文化研究会、裴李岗文化暨郑韩文化研究会、高拱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研究会、名人文化研究会、白居易研究会、根雕艺术协会及炎黄书画院、《华夏源》编辑部。
截至目前,研究会已连续成功组织、承办了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充分展示了黄帝故里人民对黄帝文化的热爱和新郑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有力配合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织筹办了“六月六”嫘祖节、“九月九”黄帝故里民间拜祖活动,组织编撰出版《黄帝故里志》、《中华圣地—新郑》、《守望家园》、《黄帝赋》、《子产传》、《具茨天书》等一批黄帝文化研究专著,会刊《华夏源》已出版了14期,开通、改版了黄帝故里文化网站。
2008年8月经新郑市编委批准同意,成立了研究会秘书处,为研究会具体办事机构。
四、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
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
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
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
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
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
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
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
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
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
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
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
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
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
五、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
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
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
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
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
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
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
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
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
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
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
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
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
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文革”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
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
六、关于牛姓的历史谁有了解,能回复一下吗
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寻根溯源 牛姓来源有四:1、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2、寮姓改为牛姓。
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3、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
4、他族改姓而来。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皇帝商汤的后裔。
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皇族微子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
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
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由上可知,牛姓在春秋时发祥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
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
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
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 宗族特征 1、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
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2、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七、牛姓的牛氏世系
牛姓是中国十大古姓之一(姒 虞 嬴 子 风 金天 偃 高阳 陶唐 牛),牛姓远祖,可一直追溯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极,极生帝喾。帝喾即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帝”之一,称高辛氏。
高辛氏子曰:后稷、契、尧、挚(同父异母),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则传位于其子启。禹为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其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2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尧之生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3世纪(据传其仅当政时间即达100多年)其兄契在舜帝时,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任命为司徒,管理臣民,封于商,赐姓子氏,其14世孙成汤,率天下诸侯打败了荒淫无道的夏代最后一个君主桀,从而建立了商朝。商历31帝、671年,商纣王时灭亡。
据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记载,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姬发)率众诸侯“誓于牧野”,一举推翻了其统治而建立了周朝。周朝建立后,武王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商纣王而出逃在外的纣王庶兄微子请回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商祀”。
宋即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宋微子亦即宋国开国君主,后亦成为中华牛姓始祖。应当指出的是,据郑樵《通志·氏族略》载,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周代宗法制度所定。
同时,宋微子之后当中,除牛姓外,以王父字为氏的还有孔、乐、边、鱼、皇甫等13姓,以王父“名”为氏的,还有微、仇、求、获等15姓,他们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综上所述,黄帝为中华牛氏的远祖,微子启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为牛氏的得姓祖, 牛大老为山东临清陶山牛氏始祖、牛二老为河北清河牛氏始祖、牛四郎(字德刚)为山东章丘牛氏始祖、牛川即为十八打锅牛(锅碴牛)的总启世祖。
在以后的历史变化中,打锅(锅碴)牛的后世则以不同的分支启世,其中一个分支“岗牛”则以岗祖启世。而同牛姓一样以微子启为起始祖的孔、乐、边、鱼、皇甫、微、仇、求、获等28姓都同牛姓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
在历史发展中自愿由旁姓而改为牛姓的如今已是牛姓中的成员,纳西族、满族及藏、回、彝、白、土家、蒙古、东乡、朝鲜等兄弟民族中的牛姓,则各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分别以牛大老、牛二老、牛四郎和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
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
作为牛氏子孙,应当以此引以自豪,进而激发自身更加敬宗而睦族,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注:除文中已有注明者外,本文参阅的其他资料有:1、王根泉《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团结出版社2000年1月版2、西周孔子《论语》3、《春秋左传·文公二》4、《鲁迅全集》5、《中国姓氏大辞典》6、《中国姓氏大全》。
八、历史上有名的牛氏人物都有谁,并说出他们的一些生平事迹来
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在众多牛氏当中,以牛父为得姓祖,以牛川为启世祖的中华牛氏源流一直极为单纯。
在2800余年的发展繁衍当中,曾出现过扁担牛、鞭杆牛、打锅(锅碴)牛等众多分支,但从无被冒姓或混入的记录,是一脉相传的商汤后裔。如果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源流单纯的牛氏是许多其他姓氏无法比拟的。
牛宏,人名,乃隋朝吏部尚书,古代名臣。牛弘祖先本姓牛,先祖为避祸改姓辽,父亲辽允又改姓牛。
笃学:专心好学。笃乃深厚的意思 连起来就是:像牛宏那样专心好学。
引伸义:形容某人勤奋好学的意思。 任人唯贤的隋吏部尚书牛弘 牛弘字里仁(545—610),隋安定鹑觚人。
先祖为避祸改姓辽,祖父辽炽,在郡中为“中正”官,父亲辽允,为后魏侍中,赐姓牛。牛弘年轻时,性情宽厚,好学博闻,隋开皇二年(582),授散骑常侍,秘书监,收集典籍,不遗余力,三年拜礼部尚书,奉诏撰修五礼,写成百卷,行于当世。
开皇六年(586),牛弘以其丰富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改定雅乐”、“设立明堂”,受到皇上的器重和赞许。不久授大将军,官拜吏部尚书。
在其任职期间,任人唯贤,“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因此“所有进用,多称职”,朝野上下,为之佩服。
隋炀帝继位后,赐弘以诗,赞扬之美,无书其右者。 大业二年(606),牛弘进位上大将军,六年(610)跟随皇帝巡视江都,其年十一月卒,归葬安定。
皇上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定侯,谥曰“宪”。牛弘一生,权高位重,荣宠当世,而他却车服平俭,宽厚温良,事上尽礼,待下以仁,“纳于言而敏于行”。
一生手不释卷,著书颇富,有文集十三卷传于后世。 史臣评价他时说:牛弘笃好攻籍,学优而仕。
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澈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牛僧孺牛僧孺(779~847) 中国唐代穆宗、文宗时宰相。
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
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贞元二十一年(805)僧孺登进士第。
他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科场案中,所作策文触犯宰相李吉甫,在元和朝不得志。这次科场案是以后纠葛40余年的牛李党争的起因。
穆宗时,牛因拒绝贿赂,获得穆宗赏识。当时,李吉甫的政敌李逢吉为相,长庆二年(822),逢吉排挤李德裕(吉甫子)出任浙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僧孺为同平章事。
文宗大和三年(829),僧孺再次入相,德裕出为郑滑(今河南滑县东 )节度使。五年,吐蕃维州(今四川汶川西北)守将悉怛谋降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奏陈用兵事宜。
僧孺认为唐与吐蕃结盟,不宜违约开衅。文宗从僧孺议,命德裕撤退驻兵,送还降将。
其实,大和四年吐蕃已违约攻唐,此时,唐已可不受盟约拘束。僧孺对维州的决策,反映了他一贯妥协反战的思想。
文宗后来对维州的处理不免后悔,僧孺便主动告退,出为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累迁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僧孺被罢为太子少师。
会昌四年(844)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治)叛藩的罪名 ,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党尽被贬谪,大中元年(847)僧孺复原官太子少师 。
僧孺好文学,著有传奇集《玄怪录》等。 牛峤〔唐〕(约公元八九0年前后在世)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他自己说是牛僧孺的孙子。
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
曾到过越中。王建镇蜀,辟判官。
及称帝,为给事中。峤的著作,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
原有歌诗集三卷,今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见《全唐诗》) 牛希济〔约公元九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陇西人,牛峤之兄子。
生卒年均不详,约梁太祖乾化中前后在世。仕蜀为刊登林学士,御史中丞同光三年,(公元九二五年)降于后唐。
明宗拜为雍州节度副使。希济所作词,今存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均清新自然,无雕琢气。
牛皋牛皋(gāo) (1187—1147)南宋抗金将领。字伯远,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
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
曾参加镇压杨么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
牛仙客仙客,泾州鹑觚人。初为县小史,积功迁洮州司马,王君奂节度河西,召为判官,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后事,俄为节度使。
开元二十四年为朔方行军大总管,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知门下事,遥领河东节度副大使,封邠国公,加左相。卒赠尚书右丞相,谥曰贞简。
牛存节牛存节,字赞贞,青州博昌人也。本名礼,太祖改而字之。
少以雄勇自负。唐乾符末,乡人诸葛爽为河阳节度使,存节往从之。
爽卒,存节谓同辈曰:“天下汹汹,当择英主事之,以图富贵。”遂归于太祖。
初授宣义军小将。属蔡寇至金堤驿,犯酸枣、灵昌,存节日与之斗,凡二十余往,每往必执俘而还,前后斩首二十余级,获孳畜甚众。
太祖击蔡贼于板桥、赤冈、酸枣门、封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