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长平之战遗址 趙國45萬軍卒殞命長平之戰,主要責任人並不是趙括,而是他們
趙國45萬軍卒殞命長平之戰,主要責任人並不是趙括,而是他們 在秦國和趙國長平大戰的前夕,趙國已經是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幅度的提升了,當時的趙國能臣

趙國45萬軍卒殞命長平之戰,主要責任人並不是趙括,而是他們
在秦國和趙國長平大戰的前夕,趙國已經是山東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幅度的提升了,當時的趙國能臣輩出,名將如雲,呈現出了一派大國氣象。趙國對自己也非常的有信心,它強大了之後也有著一統天下的願望。就當時的情況來看,秦趙早晚都有一戰,就看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開戰。可以說當時的趙國是秦國一統天下最大的敵人。,趙武靈王畫像,秦趙長平之戰,源於一個偶然事件。當時的秦國,實力非常強大,一直想要往擴展,但是沒有找到好的突破口。在這種情況之下,秦國盯上了韓國的上黨地區,希望攻佔韓國上黨地區為突破口,往東發展,於是就派將領王齕率軍奪取韓國上黨。由於韓國非常弱小,根本就不敢與秦軍正面對戰,但又不甘心把上黨拱手相讓,所以當時的郡守馮亭就把上黨地區獻給當時東方六國中最強大的趙國,希望把禍水東引,換取韓國的安寧。當時趙國非常自信,根本不怕秦國來找麻煩,所以就接受了韓國的好意。之後趙孝成王馬上派趙軍進入上黨。,趙孝成王影視形象,面對秦國的大軍壓境,趙國不斷地往上黨增兵,趙國增兵,秦國也大幅度的增兵,誰也不願意退讓一步。所以上黨地區就出現了秦趙對峙的局面。不難發現,這對峙其實是一個偶然事件。面對柔弱的韓國,秦國奪取上黨地區,並沒有做精細的安排,也沒有派遣什麼厲害的將領,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秦國的領軍統帥在長平對決的時候才換上白起。,秦昭襄王影視形象,上黨對峙本身就是普通的軍事對峙,開始誰也並沒有要下定決心要來進行一場決戰。隨著雙方對峙的人數不斷的增加,這場對峙讓秦國和趙國的國力損耗非常的大,但是誰也不敢隨便退讓,雙方都知道,一旦誰先退讓,後果肯定不堪設想。先說秦國,秦國是這場對峙的主動方,如果秦國退讓,就意味著要讓50萬大軍消耗眾多糧草之後無功而返。對峙越到後面,秦昭襄王殺機越重,他覺得這可能是秦國滅亡趙國進而統一天下的機會。趙國更是不能退讓,一旦退讓,士氣必然受損,也就沒有什麼可以抵擋秦國50萬虎狼之師了。趙國的主帥是當時的名將廉頗。 廉頗非常的謹慎,害怕趙軍有什麼閃失,採取了堅壁清野清野、拒不出站戰的策略。這場對峙就這樣持續了2年多。,廉頗影視形象,兩年之後,趙國國內已經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45萬大軍與秦軍對峙,早已吃光了國內所有的糧草,趙國向其他國家借糧食還遭到了拒絕。趙國大軍隨時都有可能斷糧,在趙王非常焦慮的情況下,國內也謠言四起,都在說廉頗怯戰,不敢與秦軍對戰。,在這種危急關頭,趙王下達了一道致命的命令:用趙括替換廉頗作為趙軍統帥,希望與秦國儘快決戰。,白起影視形象,秦國等的就是這一刻,這之前,秦國名將白起早已秘密的進入對峙前線,擔任了秦軍的統帥。而當時的趙括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消息,所以趙括在擔任趙軍統帥之後,立馬就放棄之前廉頗採用的堅守策略,主動出擊,白起採用誘敵深入的策略,將趙軍引誘至長平地區,死死圍困。,趙軍在堅守46天之後,糧草斷絕,戰力越來越弱。趙括決定率軍突圍,他於亂軍之中被秦軍射殺。趙軍群龍,向秦軍投降。白起無奈,在趙國降卒睡夢之中將其殺死,至此趙國45萬大軍全軍覆沒。,長平之戰,趙國失敗了。由於趙括是當時趙軍的統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趙軍戰敗,是趙括驕傲輕敵貿然出擊所致,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實際上並沒有真才實學。趙括就這樣做了趙國長平之戰失敗的第一責任人。,趙括影視形象,我們現在來看當真是這樣的嗎?在趙括成為趙軍統帥之前,趙軍幾近糧草斷絕,國內怨聲四起,整個國家呈現出來的是一種非常浮躁和焦慮的狀態。上至趙王下至百姓,都想儘早的結束戰爭。趙括就是帶著這樣的期望,成為了趙軍的統帥。趙括是非常清楚的知道趙軍是什麼情況,趙國是什麼情況,也明白如果這場戰爭,趙國因為沒有糧草而退兵,秦軍肯定不會放過痛打落水狗的機會。趙軍只要一退,士氣就會一落千丈,到時候根本就不可能抵擋得住秦軍的進攻。所以趙軍不能後退,只能進。,趙括在主動出擊之後,中計被圍,在46天糧草斷絕的情況下,趙軍沒有出現騷亂,甚至還保持了相當的戰鬥力,在與秦軍交戰的過程中,傷亡比例基本達到了1:1,打到最後,秦軍和趙軍的傷亡都達到了20萬左右。由於糧草斷絕,趙軍實力越來越弱,實在沒有辦法,趙括率軍強行突圍,最後被秦軍射殺。,秦趙長平之戰雙方行軍路線,趙括是帶著趙國全國的希望成為統帥的,所以趙括主動出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並沒有錯。但是他很不幸,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名將--白起。但即使面對白起,趙括也做了他所有能做的,給秦軍以重創,甚至付出了生命。之後,秦國在陰差陽錯之下,損失掉了從長平戰場上活下來的二三十萬士兵,之後20年,秦國沒有向東擴展一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趙括毀滅了秦國在短時間之內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所以趙括即使不能稱為趙國的功臣,他也不應該為長平之戰的失敗負主要的責任。長平之戰失敗的主要責任是趙王,是趙國那些千千萬萬希望與秦軍迅速展開決戰的百姓或者是朝臣。,上黨古城,我們再來反觀秦國,秦國當時也面臨著跟趙國一樣的局面,秦國的糧草也並不充裕,還是勞師遠征,需要長途運送糧食和武器輜重,秦國最後也幾近糧草斷絕。長平之戰打到最後,秦王的口糧都已經開始縮減。但是秦國君臣上下,並沒有一味的抱怨,而是選擇了隱忍,讓戰場上將軍的判斷和決策不會受到干擾。,秦趙從廟堂到平民比較起來,高下立現。所以長平之戰的結局和兩個國家的命運,很有可能早已註定。趙括在這場戰爭中,已經展現出了部分名將的特徵。他可以在趙軍斷絕糧草46天的情況下,讓趙軍不亂陣腳,沒有人知道這46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這46天趙軍讓秦軍傷亡慘重。趙括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他贏不了白起。 很赞哦!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