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研究报告 中国近代史发展研究报告活动记录一篇
中国近代史发展研究报告活动记录一篇
中国近代史发展研究报告活动记录一篇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鸦片战争,止于新中国成立。是一部抗争史。。。。。。。
高二会考研究报告 中国近代史上的中美关系 很急!
大致给你个提纲吧,内容自己想办法扩充,毕竟说太多太费事了,而且百度会何协的。
中国近代史上,美国和中国在政治层面的交集不算太多,因为:
1、19世纪中叶时,美国作为新兴国家,尚无力插手中国事务,只是趁火(鸦片战争)打了个劫(望厦条约)。
2、北美领土的西进开发就够美国忙了。
3、美国将其主要利益点放在自认为是“后院”的中南美,当时正和盘踞当地的西班牙战个痛。
4、等这一切搞定了,准备着眼东方时,已经是19世纪晚期,此时英法俄德日已经把中国这块蛋糕分得七七八八,没给美国留啥了。
此后,通过中国义和拳事件,美国才找到进入中国的突破口。
1、参与八国联军,正式分中国的一杯羹。
2、通过“门户开放”政策,拥有了与其他列强平等争夺在华利益的地位;同时客观上保护了中国不致被瓜分殆尽。
3、出于一定的善意、并为缓和民间对清廷的诘责从而保护清廷,对庚子赔款予以减免并兴建学校,也借机获取清廷的信任。
相对来说,尽管政治外交面上的交集并不多,美国在文化层面,尤其是教育领域和中国不少互动。一方面,清廷的公费留学生不少送美国(而自费者多是跑日本);另一方面,不少美国人跑到中国建学校,特别是伴随传教士而来的大量教会学校,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建立的一大基础。
此外还有一方面:劳务输出。美国自中国输入了大量基础劳工,这些华工为美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西部铁路的建设——尽管美国人在当时十分不领情,在种族歧视的年代之下压迫华工。
拜求!写一篇,研究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研究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键词:辛亥革命 gcdzg 孙中山
摘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伟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在推动历史车轮转动的同时,让一代代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汲取前进的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透过武昌城头飘过的历史烟云,回首南湖红船起航90年来的时代变迁,特别是将这两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思考、辨析,我们将从中获得感悟、启迪。
1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是以伟大的历史事件为标识。
掀开2011年的日历,我们将迎来两个不寻常的纪念日:一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是1921年7月1日gcdzg成立90周年。这两个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命运的纪念日,使本来寻常的公元纪年平添了不寻常的印记。
2 泱泱中华,沧海桑田
我们曾经有过国力强大的盛世辉煌;我们更有着国运衰微的痛楚记忆。
19世纪的世界历史呈现给人们的是:一边是生气勃勃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一边是腐朽没落的东方封建帝国的衰败。
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封建王朝紧锁的国门时,中华民族的历史开始了它最屈辱的一页——国土被宰割,生灵遭涂炭,百姓在呻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简而言之,一要救亡图存,二要振兴发展。这就是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的中华民族发出的吼声!
为此,多少志士仁人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强国,犹如一个美好而又难圆的梦,给一代代中国人带来多少憧憬,又带来多少幻灭。
100年前武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亡,成为中华民族迈向独立、富强的历史起点。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在人民群众中传播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种子,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辛亥革命矗起了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90年前gcdzg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ht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列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的三次伟大革命。这种划分如同一把历史刻刀,切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单元,确实具有“深刻”的寓意。在纪念辛亥百年和我们党诞生90周年之际,更是耐人寻味。因为第一次伟大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第二、三次伟大革命都是gcdzg领导的。可以说,辛亥革命和我们党的诞生这两大历史事件,展开了一幅中国人民百年来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壮丽画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纪念孙中山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新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都摆放高6.1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画像。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
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gcdzg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
4历史是一条源源不息、难以割断的河流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md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辛亥革命是gcdzg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gcdzg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更加激化、显现,在中国孕育着一场新的高于辛亥革命的革命;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如1905年创刊的《民报》只能秘密传播,而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得以公开发行,便是典型一例。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然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从辛亥革命说起,可以清晰地看到gcdzg在中国社会这个母体中的孕育、发展过程,从而深刻揭示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gcdzg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gcdzg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领导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如果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这就是20世纪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
5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统治下的“君权神授”、“君为臣纲”观念根深蒂固。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经过维新与保守、革命与保皇的激烈较量,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终归昙花一现。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对比封建专制时代“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的训诫,这是何等深刻的转变。连至尊至极、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都可以打倒,还有什么陈腐、落后的东西不可以怀疑、唾弃?
列宁在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曾用了5个字来概括:“东方的觉醒”。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觉醒,那么,gcdzg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催生一个新型政党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gcdzg的成长、壮大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没有思想解放,不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机械理解“条条”、“框框”的束缚,就没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思想解放,不摆脱“两个凡是”的羁绊,就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辉煌成就。
实践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思想解放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发展定势,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6马克思主义
建党前夕,md同志就指出,革命的人们要实行“主义的结合”,“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对于gcdzg人来说,立起的旗帜,就是马克思主义。
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并不缺乏“主义”。鸦片战争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各种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等等,都曾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粉墨登场,又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孙中山把他的三民主义叫作“救国主义”,那是当时旧民主主义所能达到的历史高度,是同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前中国历史舞台上“诸子百家”相比较最具进步性的主义,但孙中山和他的主义没能看到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中国命运的严峻性,未能指引中国摆脱受奴役、受欺侮的命运,他临终还在深切地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gcdzg成立以来的90年,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的90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在波澜壮阔的实践基础上,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md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dp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历史性飞跃,为解决近代以来两大历史课题提供了科学指南。
90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结合新的发展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定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7 历史是一部博大的教科书。
20世纪的中国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千回百转、绚丽多彩的雄浑画卷。
辛亥革命虽然“起共和而终帝制”,谱写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新篇章,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既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决心,也没有能力将民族民主革命引向最后胜利。辛亥革命建立政权后3个月,便被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封建军阀所窃夺,孙中山提出的包括联俄、联共在内的新三民主义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所背弃,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完全破灭。
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一系列的史实说明,中国革命不可能由农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来领导,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行之于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就必须有一个新的领导阶级和代表人民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政党。
1921年7月23日,一个新兴政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108号)召开。
这次大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场一度遭到巡捕骚扰,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在社会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但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却在漫漫黑夜中点燃。
从此,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gcdzg”。
gcdzg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gcdzg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够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自从有了gcdzg,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gcdzg能够从几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发展到今天拥有7000多万党员、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执政党,展示了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8 兵权——革命的关键
回首辛亥革命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在军事上没有建立一支完全由革命党自己掌握的有强大战斗力的革命军队;gcdzg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则是有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
当时武昌起义的成功,虽为革命党人组织策划,却只是对武汉守军的一次策反,南方各省的独立之举也是一时的革命影响所致,临时政府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势单力薄,无法与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凯相抗衡。当袁世凯军队攻占汉阳、通电南京以派兵镇压要挟时,孙中山不得不将临时大总统之职拱手相让。
鲁迅在评论孙中山失败的原因时,曾指出:“最大原因还在于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武力的人。”这样的“迁就”,是多么惨痛而深刻的历史教训!
尽管gcdzg一大通过的党纲就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但由于特殊历史条件的局限,我们党在初创时期并没有独立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直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gcdzg人才从血的教训中认清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战国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过:“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凡是繁荣昌盛的时期,都是国富兵强的盛世,反之则是屈辱、衰败和没落。坚定不移地走富国强军之路,是我们唯一的正确选择。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ht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对富国与强军的辩证关系作出了新概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富国和强军,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富国是强军之本,强军是富国之盾。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是全局性、交互性、融合性的协调统一。坚持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军队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才能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
9为新中国奋斗
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而来,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去。
100年前,孙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兴中会”时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来,这一宏愿始终是燃烧在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熊熊不息的火焰。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理想,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列宁曾经指出,对一个节日最好的纪念,就是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和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逢其时。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我们对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任务充满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孙中山对待新文化的态度评议.张艳国.中州学刊,5
孙中山开发西北思想之影响.沈社荣.宁夏大学学报,5
求中国近代史论文一篇
巍巍中华, 雄踞亚陆,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
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而且又是
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在漫长的
中国历史上,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直作
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绵
延不断, 与时常新。从鸦片战争起, 中国遭受资
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社会在被动依附的状
态下开始了近代历史进程,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
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焕发
着新的历史特点, 激励和启迪中国人民去谱写
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中华振兴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 反对侵略, 维护独立中华民族是
一个酷爱独立、自由的民族, 从不甘屈服于外来
的侵略和奴役。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发动
的侵略战争, 也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
民族尊严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当有“ 世界的工
场”之称的英国凭借近代的武力发动侵略后, 中
国人民无所畏俱、不甘屈服、英勇抗敌、反对投
降, 成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
“ 上公声望慑蛮夷, 一檄贤于十万师” ① 。在伟大
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中, 具有爱国重民思想
的林则徐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英雄。他受
命赴广东查禁鸦片, “ 原知此役乃蹈汤火, 早已
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 决心“ 为中原除此巨
患’, ② ,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
和反侵略的坚决性。六三虎门销烟的壮丽画面
雕刻在夭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它作为
近代爱国史诗的第一章永远铭勒在炎黄子孙的
心中。“ 因义生愤愤生勇” , “ 家室田庐须保卫” 。
面对英军的野蛮入侵, 三元里人民义声如雷, 手
持犁锄和简陋武器, 齐心合力把“ 强徒摧’, 。
“ 奉命剿贼, 有进无退” , 不惜“ 为国捐躯’, 。这
就是关夭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的精忠报国
思想。“ 守士之义, 不可以不死。” 富有报国情
操的姚怀祥等爱国文官亦能同赴国荡。乍浦、镇
江驻防旗兵的血战, 隆福兵败自刻, 海龄合家殉
难, 则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官兵的高度的爱国
主义精神。“ 子随父死不顾身, 母闻子死数点
首’, ⑥ 。葛云飞的老母称赞儿子死得忠勇, 陈连
升、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国难。大学士王鼎甚至以
尸谏反对投降。这种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何等
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
不甘屈服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是一个民族
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可贵的品格。鸦片战争
后, 中国人民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英勇顽强的
斗争精神, 通过历次民族保卫战争、边疆自卫反
击战争、反洋教斗争、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其他各
种反侵略斗争形式, 为反对外国侵峰, 捍卫民族
独立, 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斗争。所以
资本帝国主义永远不能实现灭亡中国、变中国
为其殖民地的目的。
第二,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中国是一个
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世界文
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自明清以
降, 由于封建经济的停滞, 中国日渐落后于世界
历史的行程。从中外关系来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
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进的外来势力的
侵略并被其打败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签订
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给我们
民族带来了历史厄运,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渐从
闭塞、自满、愚昧、落后的状态中觉醒。在鸦片战
争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中国有识之士称中国
社会状况和中外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为“ 古今之
变局” , 从中总结出落后挨打的教训, 多维地认
识西方世界, 多维地反省中国自身, 在忧愤、求
索和抗争中探寻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
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以求实的态度正对
现实, 不断自我克服陈旧观念, 注意“ 洞悉夷
情” , 组织翻译西洋书报, 编撰《四洲志》, 首先开
眼看世界。魏源心怀战败的“ 积感” , 发愤作《圣
武记》和《海国图志》, 要求“ 过时而悔” , 主张通
过“ 以夷款夷” 开门通商, “ 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林、魏的“ 师夷制夷”主张是一种包容“ 知
夷”和“ 师夷”两方面内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
但当时除林、魏主张“ 师夷”外, 大多数爱国者,
包括疾呼“ 欲中国稍习夷事”的姚莹在内, 仍只
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层次上, 而对“ 师夷”还
缺乏明确的认识。这表明,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
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艰难曲折的性质。只是到第
二次鸦片战争所受的打击更加严重, 教训更加
深刻, “ 师夷长技”的主张才被付诸实践。追到甲
午中日战争失败, 中国人又从对洋务运动理性
偏误的检讨中提高了认识, 近代中国学习外国
的潮流被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表明, 中国由于落后
一再挨打, 这又激发人们要求向外国学习。近代
中国民族觉醒始终包含反对外国侵略和学习外
国先进两方面的内涵。鸦片战争时期, 魏源提出
“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最先体现了这两个
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魏源征引古语说过“ 善
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
之” ⑧ 。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不能扭转落后挨打
的局面, 除了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凶残外, 从
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 这与“ 不善师外夷”有关。
再之, 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 逐渐形成了
世界市场, 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
一体化的趋向。从此, 任何一国的存在和发展都
离不开世界, 离不开世界市场。不管你愿意与不
愿意, 自觉与不自觉, 都必须以某种方式进入世
界市场, 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鸦片战争时
期, 林则徐坚决反对“ 封关禁海” ⑧ 。张际亮也
说“ 今日之势, 既不能闭关绝市以清其流, 则唯
有因势补救而已” ⑩ 。魏源则从对英国“ 专行贾,
且佐商贾以行兵’, 。的认识出发, 提出通过“ 款
夷”通商以实现“ 自修自强” 。自魏源的《海国图
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气“ 国人亦因有是书
略知求知识于世界’, ,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和世
界市场意识逐渐明朗和开阔起来。王韬盛赞魏
源的“ ‘师长夕一说, 实倡先声” 。并认定“ 中外通
商之举, 将与地球相终始’, 。, 不可逆转。为此,
郑观应阐发“ 商战”思想。及至孙中山则更高倡
“ 行开放主义, “ 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 。可
见, 从鸦片战争起, 面向世界, 善师人长, 积极参
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竞争, 是近代爱国主义潮流
的又一重要内涵。
第三, 注重“ 内治” , 致力富强中华民族
是一个富有内省意识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民
族。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充满反求诸己的愤
发图强精神。他们怀有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和历
史责任感, 批判现实, 呼吁改革。鸦片战争前夕,
龚自珍强调“ 夭地, 人自造, 众人自造, 非圣人所
造” ⑩ , 慨慷悲辛, 呼唤风雷, 憧憬“ 更法” 。鸦片
战争后, 魏源及时总结了战争失败的教训, 提出
了“ 自修自强”和“ 富国强兵”的口号。他从“ 御
夷” 、“ 善后”的角度, 强调“ 治内详于治外” 、“ 以
治内为治外” 。他从外御强敌必先革除弊政这种
重视“ 内治”的思想出发,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
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虚” 即虚骄浮夸的中
国政治的这“ 两大积患” ⑩ , 使中国政治清明, 社
会充满生机, 从而借以转弱为强, 使外国侵略势
力折服。他非常重视和强调当政者在开启“ 人
心” 、转移“ 风气” 、“ 自修自强”方面的作用。他用
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学习工艺”使俄国称雄欧洲
的故事, 劝谏清廷“ 厉精淬志” , “ 足国而足
兵”。, 使中国臻致富强。这种注重“ 内治” , 致力
富强, 把反对侵略和学习西方、外御强敌和内革
弊政结合起来的爱国主张, 代表了近代爱国主
义新潮流。
鸦片战争时期,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爱国
者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 这就是他们富有
重民思想。他们相信民众有爱国心, 爱国群众中
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力量。他们高度相信中国
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魏源在提出学习西方造
炮制船时, 主张除官办外, 应允许商办和从事民
用产品的制造。并说“ 风气日开, 智慧日出, 方
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他相信中国人民能
像西方各国人民那样使国家臻致富强。民族自
信是一个民族能够振兴的希望所在。一个民族
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那就很难振作, 就会丧失
前途。鸦片战争时期,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
爱国者, 充满发愤图强精神, 重视“ 内治” , 呼吁
改革, 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这种爱
国与重民相结合的情思, 弥为珍贵。他们无愧是
近代爱国主义的“ 前驱先路”
总之, 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历史帷
幕后,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开始以反对侵略、维
护独立、面向世界、善师人长、注重“ 内治” 、致力
富强等为主要内涵, 这就把优患与发愤、求索与
开拓、爱国与重民、御外和治内、民族精神与世
界观念结合起来, 从而开拓了近代中国爱国主
义潮流的新方向。当年, 国势砧危, 人民苦难, 从
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孙中山等近代爱国者不
断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使近代中国民族振
兴之路逐渐明亮。今天, 中华国运已经回转, 香
港已经回归, 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鸦片战
争以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沿着立足祖国、放
眼世界、振兴中华的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的二十
一世纪前景和现代化事业必将更加灿烂和辉煌
中国近代史,屈辱篇
19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近代史考研
中国近代史考研一般考3门,即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专业课。具体的考试科目以招生单位的专业目录为准。
例如,(10511)华中师范大学/(009)历史文化学院/(060200)中国史/(09)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系)的考试科目为: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740)中国史基础;
2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2)俄语 (740)中国史基础;
3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3)日语 (740)中国史基础 。
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多种看法,但被普遍接受的是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的这一观点。
其中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称中国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著名研究者有谁?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先后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他的著作:《中国近代史》,在这里,读懂近代史,迄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近代史专著。与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三足鼎立。代表百年中国近代史写作的巅峰,中国近代史的开山之作。
铁嘴李敖骂遍民国政坛权要、名流雅士,唯独不骂蒋廷黻,非但不批,还备极推崇。
中国近代史研究生的排名
历史专业现在无所谓排名啦。关键看哪个导师厉害一点。现在一般历史系研究生都是导师帮着找工作。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三千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昨晚熬夜终于把这个1186页的书看完了。用了大约三周的时间,我不得不承认,我看书的速度实在是有够慢的。
这本书原版是用英文写的,后来为方便中国学者翻译成中文。记录的历史从1600年到2000年。只不过大陆出版时把1949年到2000年的部分删掉了,剩下的部分美其名曰《中国近代史(上册)》。没看之前,天真烂漫的我还傻乎乎的搜索下册的资源。后来偶然找到了这部完整版的,我才发现1949年到2000年的下册是不可能出版的。不过至于我怎么胡乱搜到了这个完整版的,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高中历史才三十多分,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历史。事实上,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考古学家,当然我知道我这根历史学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对高中历史课本一直没什么好感,我学的不好,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给我感觉,那个时候的历史课就是年代加事件,然后在每课结尾有一段意义的总结,老师会让我们划上线,说这些这些是考试的重点。我就随便一学,老师也随便一评,我就随便的打个三四十分。我们总是听说日本某些左右翅膀的人篡改历史教科书,可是给我感觉我们的历史课本貌似也深受民族主义史学和共产主义史学观点的影响。感觉凡是符合我党思想的历史事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凡是西方帝国主义的都是邪恶的。以至于我一直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那么的有积极意义,考试的时候不回答就往上蒙一些什么反映人民当家做主啊,表现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啊之类的好词。而那些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就要把奸诈,贪婪,无耻这种词使劲往他们身上贴。我考试得的那三四十分,估计都是因为我坚定的爱国思想和坚决的反西方帝国主义的决心打动老师得到的同情分。还有,历史应该做到应有的客观。历史很难公正,也没有人能够通过史料准确的还原历史,但是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不应该由别人来完成。这就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中国的教育,给予学生们接触原始材料的机会太少,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早已经被教科书规定好了,我们的思考过程也被省略了,我们要做的只是记住就行了。在我看来,这样的历史等同于一种无意识的信念的灌输,一种洗脑,像我这种历史三十多分的人都可以被洗的很彻底,更何况那些打高分的同学了。当然,那个时候我就是因为不爱学,所以才打三四十分,没有刚才那么多理由和大道理。
我历史常识少的那叫一逼啊。这本书深受学术界好评,但在我这种门外汉看来就是一本常识书。我现在还不能说我能够根据历史来思考问题,做到“以史为鉴”。但是起码有了这些常识,可以让我不至于烦那些可爱的错误。这本书据说是一本比较有权威的书籍,我觉得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的客观,能够较为客观公正的再现历史事件。这本书也不是没有作者的主观思想,只是在作者在写主观思想和总结的时候能很好的跟事实分离。这几章写历史事实,然后接一章的作者历史总结评论。能够很清楚的让读者区分历史事实和史学家的观点。事实让读者去认识,而观点则供读者参考。
我就随便说一写一点我的感想。
1.鸦片战争之后的那一段历史,原来给我的感觉就是清政府各种怂,西方列强各种无耻和不讲理。但是根据这本书的介绍,当时我们的清政府貌似还挺有“傲骨”的,把当时世界上工业强国英国当做藩国来看待,坚持要求他们使节行君主的磕头礼。后来打了败仗,仍然找各种理由拒接外国使节觐见皇帝,组织各国在北京驻使,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外国使节拜见时候不行大礼的问题。让我不得不佩服我们这个实实在在的礼仪之邦啊。 至于外国侵略者,他们的形象也并不是传统的贪婪那么简单。他们一直寻求与中国的平等外交关系,无奈我们礼仪之邦的大清国认为他们是来进贡的。虽然我们一直认为西方人是“夷人”,但是在“夷人”看来,我们才是真正的夷人。他们的侵略行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想帮助“野蛮”的东方人实现现代化,起码上是他们理解的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些外国人其实很有礼貌,讲究尊重与平等。只是我们的官员老看不起那些武器比他们精良N倍的外国猴子。慈禧太后甚至认为利用“义和团”运动杀了一些驻京使馆的人就是对洋人战争的胜利,还史上头一遭的向各国宣战。她老人家后来跑的比谁都快,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她老人家已经乔装逃跑了。实在是很难想象一个统治中国几十年的老太太像还珠格格一样乔装逃跑是什么样。最后李鸿章只有无奈的签订的《辛丑条约》,成了史上的“罪人”。
2、写不下去了,我现在能写的只不过是一种复述和一种直观的观后感想。写起来没意思也没激情,建议大家看看这本书吧。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如何记录?
中国近现代史断为三个历史时期,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
1、从鸦片战争之前的十八、十九世纪,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我们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不惜一切追求经济利益的原则驱动着他们向世界每个角落扩张,这当中包括传说已久的中国。此时的中国又没能及时解决自从明朝以来就有的“海禁”这一历史问题,与同时期的西方严重缺乏交流,导致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西方,同时又不能像唐朝政府那样对外族进行积极的宣传和威慑,最终使两个文化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引发战争。
2、中华民族在主观上是进步的,是希望摆脱民族危亡的,但是客观条件对其严重制约。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开明地主主张“师夷长技”,而后的洋务运动又把这一主张得以贯彻施行,维新变法又破天荒地对皇权提出限制要求,说明在我们民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爱国”的,是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的。但是局限于当时的条件:西方列强虽然卖给我们炮舰和机器,却并不希望我们强大;爱国志士渴望民族独立,也渴望中国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成为列强,却受到中外反动势力与不同利益体的绞杀。所以会出现上面所讲的这个规律。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我们的国民好像都睡着了”,而最终中华民族的“强国梦”还是在迷茫中觉醒了,人民不再相信西方列强的欺诈,不再寄希望于满清政权,爆发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东方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