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穿越文 穿越千年為你修顏

火烧 2021-06-15 21:55:17 1047
穿越千年為你修顏 文物醫生。文物的保護需要嚴格的環境。修復採用的工具。深圳博物館文物醫生精耕細作修復破損文物手術刀、手術剪子、鑷子……一台手術正在進行中,但是被手術的對象不是人而是一些上百年、近千年的

穿越千年為你修顏  

文物醫生。

文物的保護需要嚴格的環境。

修復採用的工具。

深圳博物館文物醫生精耕細作修復破損文物

穿越文 穿越千年為你修顏

手術刀、手術剪子、鑷子……一台手術正在進行中,但是被手術的對象不是人而是一些上百年、近千年的文物。這些古老的青銅器、陶器、竹木雕「生病」後,會有專業的文物醫生對它們進行會診、開處方,然後再對症下藥或者動手術。

深圳博物館有一群專門治療文物的醫生——文物修復師,他(她)們精耕細作,為了古老的文物甚至「穿越千年」,追查歷史淵源,為的是將它修復如初。她的手甚至布滿了傷痕,只為恢復那千年前的美麗。

文/廣州日報記者 童丹 通訊員 蔡曉明

圖/廣州日報記者 軒慧

為了修復工作她的手傷痕累累

深圳博物館有一個深藏不露的文物修復室,有6名文物修復師常年在深圳博物館北區的修復室裡與古董打交道。除了承擔本館的館藏文物保養、修復工作,這些修復師們還為惠州等周邊城市的博物館修復文物。

盧燕玲是一名有著20多年文物保護修復經驗的副研究館員,她的手上傷痕累累,都是在文物修復過程中留下的印記。

盧燕玲2007年以前一直在甘肅博物館從事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深圳博物館新館籌備成立期間她來到了深圳。2012年深圳博物館以過硬的硬體設施和人員配置獲得了「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和「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據了解,目前深圳博物館修復室的業務範圍涵蓋:玉、石器、陶器、銅器、鐵器、石刻磚瓦、竹木雕類,同時還可以進行文物保存微環境控制技術的保護設計。

文物修復由於很少曝光,因此讓民眾感覺是一份很美的工作,經常和價值不菲的文物打交道,但是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文物修復是一份很嚴謹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有時候修復一個文物需要長達1年的時間。」盧燕玲說,除了長期重復單調的工序,有時候還要長期嗅著刺鼻的材料味,接觸具有腐蝕性的酸性液體,這真是一份看起來很美其實很寂寞的工作。

文物為何會「生病」?

文物對所處環境的濕度、溫度要求非常嚴格,而且不同種類的文物需要不同的溫度和濕度。有的文物沒有在適合的溫度下保存,就會「生病」。

「我們首先是預防文物生病,如果生了病的就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盧燕玲的手邊放著一大沓文物修復方案、修復檔案和文物保護檔案資料,她說,隔段時間就要去庫房裡看看,隨著季節的變換要及時調整庫房的溫度濕度。此外,在每一次的大型布展之前,都要打造個性化保護方案,細到燈光的照度和文物擺放的角度。

如何治療「千年病人」?

花費大量時間在照看文物上面,但是仍舊會有文物發生破損、生銹等病灶。「要會診、做檢查、出診斷方案然後再開出處方。」盧燕玲說,每一個步驟都很謹慎,畢竟面對的是有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老病人」。

據介紹,館藏文物修復與商業文物修復有很大區別,必須本著「最小幹預」、「修舊如舊」的原則,有著非常嚴格的規章制度,每次修復都要建立檔案,詳細記錄文物的修復全過程及修復前後文物的狀況。

揭秘:這批文物醫生有十八般武藝

據了解,深圳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師們都並非是文物修復專業出身,大部分都是化學專業、材料專業以及冶金專業。盧燕玲介紹,國內高校早些年並沒有文物修復專業,但是大量文物的存在又亟須文物修復人才,因此業內通常都是師傅帶徒弟。而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復師除了具備化學、材料等專業知識之外,還要兼修歷史、雕刻以及美術色彩等各個專業。而現在,大批的文物亟待保護和修復,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進來。

這套文物「修顏機」價值千萬

據了解,深圳博物館僅僅是修復室的設備就接近千萬元。在擺放設備的辦公室裡,記者看到了三台顯微鏡以及產自德國的X射線熒光能譜儀,此外還有價值近200萬元的傅立葉顯微紅外光譜儀。據介紹,傅立葉顯微紅外光譜儀,全國僅有不到4台,而廣東省博物館在對文物進行檢測時也會來借用。

修復日記:

不求天姿國色 但求真實如初

在一份青銅劍的修復日志上,記者看到這把已經修復好的古物的整個修復過程,甚至詳細到修復過程中使用了牙刷和牙膏。

這一把文物劍,保存環境的溫度是20攝氏度,由於濕度偏大,劍體銹蝕變化明顯。從日志中可以看出,這把劍做了表面清理除銹,過程中以機械方法為主,使用了竹刀、手術刀以及牙刷和牙膏等。

在修復室裡,擺滿了手術盤、手術刀、鑷子等手術工具,這些也是修復過程中最常用的。「手術刀和牙刷是修復工作中必備的工具。此外,還有鑷子、挫、鋼鋸等。」盧燕玲說,每一次修復就是一場手術。

修復完成後,還有最後一道工序,這個工序是修復青銅器時必須的,就是給青銅器鋪上一層防護膜。「這個防護膜是肉眼看不到的,行內叫封護處理,就是使用乙酸乙醇溶液刷在物體表面,風幹後就形成了防護膜。」

博物館界內有句行話是「保持原狀」,意思是無論何種文物,修復護理後必須與原件的外貌相符,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達到精致修復的效果,他們常常用手處理,例如修復一漢代的銅鼓,即使有超聲波清洗機,但是擔心溶液會導致文物變色,因此採用手工清理。這個行業在悄然改變著這批文物醫生,有的手上留下了傷痕,習慣了常年對著珍貴的文物,他們的動作都變得「溫柔」了。

本文來源:華龍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