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市场 大邑斜江桥的历史
大邑斜江桥的历史
1.大邑刘文彩的历史
刘文彩(1887年-1949年10月17日),字星廷,是川西地区中国四川大邑县安仁镇人,著名的大地主,军阀刘文辉之兄。
是集官僚、军阀、恶霸、地主于一身的臭名昭著的反动人物。他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刘家墩子,因其横行乡里、作恶多端,被当地群众称为“刘老虎”。
刘文彩其庄园(大邑刘氏庄园)至今保存完好,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文彩其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宣传为“无恶不作”的大地主,将其塑造为所谓旧社会地主阶级压迫平民阶级的典型代表。
刘文彩的后代认为,文革时期对刘文彩的描述不符合事实,他们一直为给刘文彩平反奔走。 具体见百度百科 望采纳。
2.笋江桥的历史传说故事
又名“通济桥”,俗称“浮桥”,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新门外“石笋”附近的笋江上。

宋皇祐初(1049年)“造舟为梁”,名“履坦”,俗呼“浮桥”;
元丰七年(1084年)改名“通济”;
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僧人文会倡建石桥,因在古迹石笋附近的笋江上,故称“笋江桥”。
桥长235米,桥面宽5.7米,桥板长14米,宽1米,厚1米。有船形桥墩15座,桥板上有扶栏,桥南北墩上各立石塔4座,桥头石将军尚存,历代均有重修。现存清嘉庆、光绪的《重修大浮桥碑》2方。1962年在原桥上架高3米多,以钢筋水泥铺设桥面,原石桥桥墩基本保留原状。
3.江桥镇的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江桥镇部分地区先后属吴、楚二国。秦属会稽郡类县,至南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类县内分置信义县。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信义县划置昆山县,又先后隶属信义县,昆山县。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属浙西路平江府,元二十九年(1292),与华亭同为江浙行省之松江府属上海县。根据史料记载,“江桥镇”这个地名,始于我国北宋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原封浜镇设封浜乡,民国三十四年原江桥镇设江桥镇乡,公元1993年,嘉定县改为嘉定区,江桥镇乡、封浜乡也随即改为江桥镇和封浜镇,公元2001年7月,经过进一步机构调整,两镇合并为现在的江桥镇。
4.大邑东街的历史文化
大邑县东街小学地处晋原镇天主堂街80号,是灾后由中组部“特殊
学校环境
党费”援建的学校。2009年9月1日,工程全面完工,援建资金达1401万元,东街小学由此更名为大邑县晋原镇七一东街小学。新学校占地619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10096平方米,各功能用房、设备设施齐全到位,每个班均安置了现代课堂演示系统装置,教育技术装备实现了实用、规范、现代的要求。现有35个教学班,学生2110人,专任教师95人。其中本科学历7 人,占教师总数的7%,专科学历87人,占教师总数86%,中师学历7人,占教师总数的7%;中学高级教师1人,占0.99%;小学高级教师41人,占教师总数40.6%,小学一级教师57人,占教师总数56.4%,小学二级3人。学校有省、市级骨干教师19人,大邑名师6人,大邑县学科带头人14人。
5.谁知道大邑箭道街的来历
唐咸亨二年,唐高宗决定将四周五个县的土地划拨一部分在鹤鸣山出山口,成立大邑县。大邑古县志曾载:“鹤鸣山以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道出了大邑设县的历史渊源。当年赵云与梵布比赛射箭、令兵士们来回搬运箭矢的地方,也修成了一条长长的街道,箭道街的命名就是这样得来。
箭道街是大邑县城普通的一条小街,与一千八百年前赵云在此驻防有关联。《中国俯担碘杆鄢访碉诗冬涧民间故事卷·大邑分集》写道:“梵布趁刘备攻打汉中,后方空虚之时……进入川西坝蜀汉管辖之地,攻占城乡,抢掠秋粮。”梵布是古出族人首领,以今日大邑出江镇为国都,长期与川西坝汉人发生摩擦。刘备在汉中战场得知梵布犯境的消息后,急忙抽调火速赶到汉中战场的赵云又火速赶回成都,带兵将梵布赶到了大邑静惠山蜀出分界点。赵云要梵布识大体,与蜀汉和睦相处,共同遵守边界相关互不侵犯条约。但梵布依仗自己的武艺好,不服赵云,要和赵云比武,结果被赵云的回马枪加撒手锏生擒活捉。梵布说赵云这样打仗不算本事,只能算作“阴谋诡计”,要和赵云比射箭。赵云从蜀汉三国之间的战略高度考虑,所以将梵布放了,按照梵布说的来日比赛箭法。
在最后三天的射箭比赛中,梵布果然表现出了他箭法的不凡,连赵云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箭法厉害。但赵云毕竟是见过大战争、大场面的战神,在最后最难的反手穿箭洞的高难度箭法比赛中,梵布输了,心服口服地在互不侵犯条约上签了字,退回了出江,直至蜀汉灭亡,均未发生过摩擦,使这一众多民族聚居的山丘平原之地安定了好几十年。
6.刘绍书集资永丰桥的历史
有的桥是直的,有的桥是弯的,您见过因两桥合一而折弯的桥吗?享有“江桥月色”之称的永丰恩江古桥近日修葺一新,29个桥墩迎水面呈锥状约120度分水,整座大桥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呈“人”字形,蔚为壮观。这座全国罕见的折弯桥如今已成为当地独特一景。
永丰恩江桥坐落于永丰县城南的恩江河上,不仅是我省第二长度的石拱桥,还是一座全国罕见的折弯桥。恩江大桥由北面的济川桥和南面的平政桥连接而成,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经历了浮桥、木板桥、石墩梁木桥、石拱桥四个阶段,先后遭水、火、兵毁10余次。屡毁屡修,600年后,终于建成石拱结构的恩江大桥,飞架在县城南郊恩江河上。
恩江桥全长355.75米,北段桥面净宽5.3米,南段净宽4.5米,桥高9.5米,跨径10至13米不等,麻石混凝土结构,水泥桥面。大桥原是两段,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恩江大桥江面,中间有洲,将恩江一分为二,北叫济川河,南叫小江,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永丰县富人王辉捐田400亩,首次在济川河上造舟为浮桥。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吴县令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桥,谓平政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为患,济川、小江合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该县民众将平政木桥延伸30多米,与济川桥相接。咸丰三年(1853年)双岭刘绍书父子独筹资金,改平政木桥为石桥,历经8载,咸丰十年(1860年)平政石桥建成,且与济川石桥相接,两桥合一,仍名恩江桥。由于原来两桥的中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以致形成折状。明代邹元标就曾形容恩江桥是一只嗷嗷展翅的鸿雁,是一湾浮白于江渚上的流虹。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出专款,1956年至1986年,先后修整5次。从构造上看,恩江大桥桥体可分为面、身、基三部分。已经历600多个春秋的风风雨雨恩江桥,在2010年夏季百年一遇的洪灾中,滔滔洪水冲毁了多个岩石垒砌成的桥墩。2012年12月,永丰投资600多万元开始对恩江桥进行大修。
饱经风霜的恩江古桥现已退出了承负交通要津的舞台,两翼护以水泥栏杆,上装华灯,日月辉映,煞是好看。尤其别具一格的是,大桥中央新设置了一个既可供让车又可供游人观景的三角台,为一般公路大桥所罕见,已成为当地一独特景观。这情景,正如一首古诗所云:“一曲江流百尺桥,水光沙色望中遥。凭栏巳觉清神往,更有船头弄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