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乾隆八阿哥 乾隆八年那场热

火烧 2021-06-24 22:59:59 1054
乾隆八年那场热 ​ 「 ”一场夏雨一场热。”度过了一场小雨的北京,滚滚的热浪便又扑面而来。早上八九点,就已经提前进入火焰山。到了中午出门一趟,「 ”热死了,热死了”总是挂在嘴边。 但是,我们口中的「

乾隆八年那场热  

乾隆八阿哥 乾隆八年那场热
​ 「 ”一场夏雨一场热。”度过了一场小雨的北京,滚滚的热浪便又扑面而来。早上八九点,就已经提前进入火焰山。到了中午出门一趟,「 ”热死了,热死了”总是挂在嘴边。 但是,我们口中的「 ”热死”不过是一种程度副词,而在乾隆八年,一场几乎席卷了半个中国、持续长达半月的高温天气可真是「 ”热死人了”,京城和京郊光穷人和胖人就热死了一万多人! 自1916年以来,北京的最高气温,在1942年6月15日,温度高达42.6℃。 此后1961年、1968年等都有40℃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据一些网友回忆,在近些年的北京,到了38℃、39℃,「 ”阿姨提着一袋鱼上地铁,就能闻到烤鱼味儿了”,可以想见其灼烧威力了。 但这些也比不上乾隆八年那场热,据专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热到什么程度呢?《续东华录》记载:「 ”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大概就是走在大街上,转眼就有人热死…… 法国传教士宋君荣(A.Gaubill)在寄往巴黎的生活报告中描述了当年北京的酷热景象: 老北京人从未遇到像1743年7月这样酷热的天气。7月13日这天热得使人难以忍受,贫民和其他人,主要是胖人中暑或者热死,死者躺在道路或街上,有的停放在屋里。 许多教徒在向上天祈祷和忏悔,皇帝和大臣们为此专门开会研究采取措施,以解除人们的痛苦。在每条主要街道和城市门洞,都在发放降暑药品及冰块。 据大臣们的统计,在7月14日到25日期间,全城内因为酷热天气死亡11400人,这主要发生在贫困区,死者多为贫民、技工和手工业者,尚不包括富人和职员们,若加起来死亡人数要超过上述数字。” 传教士宋君荣关于1743年北京酷热的记录片段 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贫民和胖人们,中暑成为一件普遍的事情,热死成为一件常见的事情,有万余人死在这场持续高温天气中。 此外,宋君荣还对酷热天气做了气温观测和记录,其中20日-25日温度都在40℃以上,25日高达44.4℃,达到了温度极高点。25日到26日晚间,东北风并下了雨。26日温度为31.9℃,比前一天下降了十几度,至此,长达近半个月的高温酷热天气才终于结束。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用气象仪器对气象数据的观测记录。 然而,这样的酷暑并不局限于北京。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当年的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整个华北地区都异常炎热,这在各地的地方志上有所体现。 《顺天府志》记,乾隆八年五月(农历)「 ”大热,人多死。” 北京西北的怀来县县志载:「 ”夏暑热,有死者。” 北京东南的天津县县志载:「 ”五月大旱,苦热土石皆焦,人多热死……” 《保定府志》:天气亢旱,自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初五日(即7月15日~25日)人多死。 最为惊人的还是要数河北高邑县:「 ”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初五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死,初六日(7月26日)未时得雨,暑气始消。” 对这次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乾隆帝虽身处皇宫,冰块、排扇为数不少,但也殊为难耐,尤其是看到山西、山东、陕西、河南等华北各省的奏章,竟也都和京城一样,酷热难耐,热死人的情况屡见不鲜。 乾隆画像 图源ICphoto 乾隆帝为此曾接连下达多道谕旨,清廷也采取了多项防暑措施。 比如,下旨着意照看来京不久的苏禄国使臣,「 ”多给冰水及解暑药物,并遣医人不时看视。” 比如,给犯人减刑,「 ”或应释放,或应减等”,那些不能减免的重刑犯,则「 ”添盖席棚、给发冰汤、药饵”。 比如,拨款九门,在各城门准备冰水药物,「 ”以防病暍(yē,中暑)”。 乾隆帝最喜爱的消暑饮品——酸梅汤 乾隆八年六月初一,乾隆帝连发两道谕旨:「 ”近日京师天气炎蒸,虽有雨泽,并未沾足,若再数日不雨,恐禾苗有损,且人民病者多,朕心深为忧惕,著礼部即速虔诚祈祷。” 又谕:「 ”今年天气炎热甚于往时,九门内外街市人众,恐受暑者多,著赏发内币银一万两,分给九门每门各一千两,正阳门二千两,预备冰水药物以防病,可传与步军统领舒赫德即速遵旨办理……” 随着一道道谕旨的颁布,高温天气虽并未有所缓解,但城门洞的解暑冰水却让百姓们多少踏实了一些,依稀有几丝凉意吹到了心底。 说说您记忆中夏天最热的时候,热到什么程度?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文章参考: [1] 曹冀鲁(北京市气象局),乾隆年间北京的高温记载,《北京档案》1999年08期 [2] 哈恩忠,乾隆八年酷热天,《紫禁城》2003年03期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