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燕山君简介 朝鲜燕山君简介,历史上朝鲜燕山君的生母是被陷害还是真的因妒嫉心
朝鲜燕山君简介,历史上朝鲜燕山君的生母是被陷害还是真的因妒嫉心
历史上朝鲜燕山君的生母是被陷害还是真的因妒嫉心而被废妃?
燕山君的生母废妃尹氏是因朝鲜成宗去别的妃嫔处时,抓伤成宗被废的。
尹氏出身于贫穷的两班家庭,父亲死后被母亲申氏送进宫中参加“后宫拣择”,在成宗四年(1473)三月十九日封为从二品淑仪,传说她因为容姿美丽而得到成宗宠爱。
成宗五年(1474年)元妃恭惠王后过世,成宗七年八月九日(1476年)尹氏成为王妃,同年十一月七日生下长子燕山君。
尹氏本来颇得成宗宠爱,但因个性极为善妒,时常随身携带砒霜,被指意图杀害成宗宠幸的宫女、女官,甚至嫔妃,且与成宗之生母仁粹大妃不和而遭排斥,成宗受到母亲的影响对尹氏更加疏远。
成宗八年,由于尹氏藏匿毒药、邪书在寝室里,使得成宗大怒,准备要降封尹氏为嫔,但是大臣任士洪等人以废妃,元子(即燕山君)不能保为理由,请求成宗收回成命,最后成宗取消废妃的决定,可以说燕山君救了尹氏,没想到两年后尹氏还是被废。
成宗十年六月一日(1479年)因尹氏生辰时成宗到别位嫔妃处所,尹氏竟冲入后宫处所与成宗起了极大的冲突并抓伤成宗的脸,这是被视为大逆之罪,隔天六月二日尹氏被废为庶人。
扩展资料
尽管尹氏成为废妃,但成宗担心自己死后,尹氏凭借燕山君生母的身份专权,危害社稷,于是在成宗十三年八月十六日(1482年)命左承旨李世佐至尹氏私宅赐死尹氏,尹氏的亲人亦被成宗下令流放。
尹氏之子燕山君继承王位,于1504年让母亲复位,追尊为齐献王后,并把她的墓所升格为怀陵。1506年中宗反正之后又再取消她的复位。燕山君为母亲复位的同时,也积极报复当年参与尹氏被废赐死一事相关人士。内、外命妇中,成宗两名后宫贵人严氏、贵人郑氏(燕山君主政时两人皆为昭仪)被认为是主谋,遭到燕山君杀害。
成宗乳母白氏、朝鲜德宗后宫贵人权氏由于牵涉废妃一事,即使死后也被燕山君大肆羞辱,燕山君当时甚至一度欲杀害将他视如己子般抚养长大的养母慈顺大妃(即是成宗第二继妃贞显王后),幸被王妃慎氏阻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废妃尹氏
七日的王妃燕山君历史原型 朝鲜暴君燕山君为什么被废
原型为李㦕(1476年-1506年),即燕山君,幼名无作金,是朝鲜王朝第10代君主,1494年-1506年在位。第九代君主朝鲜成宗长子,第11代君主朝鲜中宗异母兄、第7代君主朝鲜世祖曾孙,也是朝鲜王朝历史上第一位废王。并且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被废的原因:
1、内心扭曲的燕山君即位之后,疯狂地否定一切礼法制度,随心所欲地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得知了生母废后尹氏真正死因后,坚持要按照佛教礼仪重新安葬自己的母亲,为其恢复名号,并杀害了大批劝谏的大臣。同时为了报仇,杀死先皇的几个妃子,甚至杀死了劝说自己的祖母仁粹大妃。

2、燕山君除了迫害士林派之外,又因为有大臣用训民正音文字写招贴批判其暴政,所以燕山君下令禁止使用正音。刚创建不久的朝鲜民族文字发展因此陷入了停顿。李朝实录称燕山君还将成均馆改为游宴场所。
3、在宗教方面,李朝太祖、世祖崇佛,而太宗、世宗废佛。燕山君原本随顺祖母仁粹大王大妃崇信佛教,仁粹大妃去世后,态度一转,开始和太宗、世宗一样对佛教加以破坏。他撤去三角山藏义寺佛像,赶走寺内僧侣,将教宗首刹兴德寺的佛像废去,寺院改为官用。
4、1506年,燕山君再度掀起丙寅士祸,试图将戊午士祸及甲子士祸中遗漏的士林再度查找处理,掀起了全国的恐怖气氛。
扩展资料:
燕山君的暴政——戊午士祸:
戊午士祸的肇端,仅仅是正直儒生与作风腐化的勋旧们的私人恩怨。燕山君时代的勋旧派弄臣武灵君柳子光发迹于朝鲜睿宗时代,因为诬告南怡等人,由一介庶子一跃为武灵君。柳子光的行径在士林派人物眼中,自然是卑鄙无耻的,因此柳子光受到金宗直的鄙夷。
金宗直不值柳子光的为人,而且也毫不隐讳自己的厌恶之情,在咸阳郡守的任上他焚烧了柳子光的题词,由是引起柳子光的怨恨。其实金柳之间的构怨仅仅是士林派与勋旧派理念冲突的冰山一角,这种冲突现象比比皆是,也包括了戊午士祸另一重要人物光原君李克墩。
此人亦是卑鄙无耻之人,最初发迹于世祖篡位,因为平时已经劣迹斑斑,因而被耿直的士林派史臣金驲孙记录史册,从而两人交恶。行为过于激烈的士林派,不知为尊者讳的道理,在史书草稿中大肆抨击世祖篡位,直指其不合法性,其中金宗直的《吊义帝文》被指为借项羽弑义帝影射世祖大王,正好被勋旧派捉住把柄。
久欲报复的柳子光与李克墩二人掀起了弹劾士林派的风潮,控诉士林派的大逆不道行为。证据确凿不容辩驳,士林派势力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士林派的核心金驲孙、权五福、权景裕、李穆、许盘等被处斩,金宗直被掘墓斩尸,其余士林派被放逐或驱逐,一律肃清干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山君
有没有电视剧是讲朝鲜的燕山君的啊?
连续剧《女人天下》整个故事以中宗反正(燕山君被废,晋城大君被拥立)为开端;
连续剧《大长今》长今父母因甲子士祸双亡,不再赘述; 2007年连续剧《王与我》描述燕山君之父母即成宗时代,废妃尹氏与宦官内侍金处善的故事; 2008年连续剧《快刀洪吉童》里面的虚构废君就是以燕山君为蓝本; 2012年连续剧《仁粹大妃 (电视剧)》讲述梦想最高权力的仁粹大妃(即燕山君祖母)与厄运王妃废妃尹氏(即燕山君之母),以及朝鲜王朝大妃贞熹王后,三位女人之间情缘与恶缘的故事。朝鲜王朝详细介绍
朝鲜简介
朝鲜王朝(조선왕조, 1392年—1910年),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王朝,君主的本贯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汉阳(即今日首尔汉江以北地区)。因君主姓李,所以简称李朝。正式国号朝鲜国。朝鲜王朝历经27代君主共五百余年,其绝大部分时间内先后作为中国明清两朝的重要的朝贡国。1896年,甲午战争后,朝鲜脱离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朝鲜王朝灭亡。 朝鲜王朝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阳。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阳(后改称汉城,2005年起改称首尔),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 政治制度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李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 朝鲜的官职称为两班,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1896年以后,修改职官制度,敕任官为正一品至从二品,奏任官为正三品至从六品,判任官为正七品至从九品。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 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 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 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 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 行政区划 朝鲜八道示意图朝鲜历代都把全国分为八道,俗称朝鲜八道。朝鲜时代的八道如下: 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府。 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 全罗道,含全州牧、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 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 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牧。首府在平壤府。 江原道,含江陵大都护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 咸镜道(宁安道),含咸兴府、镜城都护府、北清都护府。首府在咸兴府。 道之下设州、府、郡、县。 其中,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宁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 除了行政划分以外,古代朝鲜还按传统习惯将全国划为六个大区:关北(咸镜道、平安道);关西(黄海道,平安道南部,以及江原道西部);关东(江原道太白山以东的部分,又称岭东);畿湖(京畿道全部和忠清道的一部);湖南(忠清道一部分加上全罗道);岭南(庆尚道) 高宗时期,曾实行过两次行政改革,一道把朝鲜八道分为23府,但后来又再改成13道,即把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十三道。 在日据时代,朝鲜全境归朝鲜总督府管理,朝鲜总督府将汉城府废为京城,汉城府辖区降为京畿道的一个郡,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时朝鲜行政区为13道,218个郡,2202个面、28,498个里。 【政治历史】 士祸和政争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 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曹植 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 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称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 宗教 在与政治有关的宗教政策方面,由于高丽末年时朱元璋曾批评高丽因为尊释轻儒,会导致亡国,所以朝鲜立国后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几位国王在位时外,历代国王通常采取崇儒废佛的政策,在国内拆毁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时亦受到大臣的废佛压力。废佛时,寺院的土地予以没收,并对僧侣征收重税。与此同时,高丽时期僧院的饮茶传统也被禁止,茶道从此在朝鲜失传,民间则以麦茶作为替代饮料。 在正祖时期,天主教开始传入朝鲜。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用朝鲜政府对西洋天文历法和天文仪器感兴趣的机会,同来京的朝鲜使臣交往,传教士的博学多闻、教堂的庄严崇高、基督教教义表述的新奇观念,也随著这些交往传给了朝鲜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鲜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领洗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禄。他回国之后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朝鲜的天主教徒组织的地下教会、信徒迅速增加。但是朝鲜的教会属于自发性质,没有经过教会任命的神职人员,教徒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义。但朝鲜严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区主教决定派遣相貌与朝鲜人相同的中国传教士进入朝鲜。1791年12月23日,周文谟教士历尽艰辛,潜入朝鲜国境,随即开始了传教活动,入教信徒有两班显贵,也有卑贱的士卒。朝鲜政府将天主教视为邪教,不断逮捕处决教徒,在得知有中国传教士潜入之后,更是加紧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为了保护广大朝鲜教徒的安全,周文谟决定向朝鲜政府自首,于1801年4月19日在汉城被处决。此案被称作“辛酉邪狱”,众多教徒和进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镛等人被处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齐家等与天主教无直接关联的北学论者也被降职、革职。韩国学者认为,周文谟在朝鲜的活动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畴,通过他的活动,十八世纪末的朝鲜社会在了解和吸收欧洲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直到19世纪末开国时为止,李朝的统治者都一直对其采取打击和压迫的政策。 后宫专政 由于朝鲜王朝是中国清朝的册封国,所以在1896年终止册封关系之前,其国王不能自称皇帝。其配偶相当于清朝的皇后,但是称为王妃。皇太子称为王世子,皇太后称为王大妃,太皇太后称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还有嫔、贵人、昭仪、淑仪、昭容、淑容、昭媛、淑媛这些等级。按照李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成宗、明宗、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敬嫔朴氏、文定王后、肃宗时的张禧嫔、高宗时的闵妃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 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王朝后期的外戚门阀势道政治。清州韩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势的家族。 【科学和文化】 文字语言 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创立了朝鲜民族的文字训民正音。 天文学和地理学 朝鲜王宫内的科研机构发明了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精密仪器。宫廷历法机构编写了《七政算内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书籍。18世纪初,实学派还将西方的地转说引入朝鲜。 世宗时代,编纂了八卷本《地理册》,按照一定的体系详细叙述了朝鲜各州郡的历史变迁、名称由来、山川、部曲、城池、官坊、烽燧、桥梁、津渡、驿站、按姓氏分类的居民构成、牧场、土产、手工业种类、土地的肥瘠、田结数、租税、供纳、运输、四季气候、风俗和路程,相当于一部地理方面的百科全书。与此同时编纂了各地的地方志,此后又编写了《东国舆地胜览》、《东国舆地备考》等地理书籍。地图方面,先后编纂了《八道州郡图》、《八道山川图》、《八道图》、以及按照比例尺绘制的《大东舆地图》。 实用科学 朝鲜时期实用的发明创造活动同样非常活跃。农业书籍《农家集成》、《农事直说》、《农桑辑要》、《四时纂要》、《课农小抄》等重要书籍。制造并改进了雨量计、水文计等科学仪器。高丽时期发明的铜活字印刷技术和排版术得到广泛应用,1403年在汉城设置了铸字所。17世纪的实学家还深入研究研究西洋算学,洪大容编写了《筹解应用》,把古代算术发展到包括代数学和几何学在内的现代数学。 医学 医学方面,朝鲜参考中医理论,按照土产药材和气候创造了朝鲜的医学理论,按科对疾病加以分类,建立了治疗大纲,并首度提出了预防医学的概念。宫廷和民间编纂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书籍,如《东医宝鉴》、《医方类聚》、《乡药集成方》、《本国经验方》。 文学、音乐、美术 朝鲜的文学、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也非常兴盛。李朝时期,出现了金时习、郑澈、林悌等著名诗人,出现了《热河日记》、《壬辰录》、《金鳌新话》、《谢氏南征记》、《九云梦》等小说和文学作品。在十七世纪,还出现了《春香传》、《洪吉童传》、《沈清传》等用朝鲜文字写成的小说。通俗诗歌和小说的兴起,促使人民注意社会的种种弊端,鼓励人民参加社会改革。 朝鲜宫廷音乐机构创作了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丽青瓷的基础上,李朝时期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朝鲜白瓷。李朝在螺钿、漆器、金属、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绣、砂器等工艺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具有独特色彩的宝贵遗产。 其他 在对外政策方面,朝鲜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对于日本和满洲政权则采取敌视的态度。1592年,发生了壬辰倭乱,朝鲜遭到日本入侵,并引至光海君被废。1627年和1636年,朝鲜又先后两次遭到北方女真人的后金政权入侵,已经失去辽东领土的明朝无力支援朝鲜,朝鲜承认后金为兄朝鲜为弟的两国关系。1636年后金随着更名为清朝对朝鲜要求来朝贡而打明朝,朝鲜不接受清朝的要求而发表不承认皇太极为中华天子。皇太极亲自率领12万士兵入侵朝鲜,朝鲜投降而接受清朝的册封。 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朝鲜开国。1894年,为了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清朝与日本进行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朝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成为近代国家。1896年,朝鲜国王高宗称帝登极,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但是日本控制了朝鲜的内政和外交,并在朝鲜设立了朝鲜统监一职。 1907年,高宗因向海牙和会派遣秘使,寻求国家独立而被勒令退位。1910年,日本与所谓的“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朝鲜王朝灭亡。 国王列表 朝鲜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朝鲜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朝鲜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鲜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鲜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朝鲜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鲜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鲜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朝鲜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朝鲜中宗 李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朝鲜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朝鲜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朝鲜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朝鲜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鲜显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鲜肃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朝鲜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朝鲜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朝鲜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鲜纯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朝鲜宪宗 李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鲜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朝鲜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朝鲜纯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长子 年号 太祖 李成桂 用明朝年号 (洪武) 定宗 李芳果 用明朝年号 (建文) 太宗 李芳远 用明朝年号 (永乐) 世宗 李祹 用明朝年号 (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 文宗 李珦 用明朝年号 (景泰) 端宗 李弘暐 用明朝年号 (景泰) 世祖 李瑈 用明朝年号 (景泰、天顺、成化) 睿宗 李晄用明朝年号 (成化) 成宗 李娎 用明朝年号 (成化、弘治) 燕山君 李隆 用明朝年号 (弘治、正德) 中宗 李怿 用明朝年号 (正德、嘉靖) 仁宗 李峼 用明朝年号 (嘉靖) 明宗 李峘 用明朝年号 (嘉靖、隆庆) 宣祖 李昖 用明朝年号 (隆庆、万历) 光海君 李珲 用明朝年号 (万历) 仁祖 李倧 用明朝及清朝年号 (万历、天启、崇祯、崇德) 孝宗 李淏 用干支纪年,同中国来往使用清朝年号 显宗 李棩 干支纪年 肃宗 李焞 干支纪年 景宗 李昀 干支纪年 英祖 李昑 干支纪年 正祖 李算 干支纪年 纯祖 李玜 干支纪年 宪宗 李奂 干支纪年 哲宗 李元范 干支纪年 高宗 李熙 年号:建阳/光武 (1896年以前用干支年号及檀君纪年) 纯宗 李坧 年号:隆熙 年表 1392年 - 李成桂在开京即位 1393年 - 国号变更为朝鲜 1398年 - 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 1400年 - 第二次王子之乱 1401年 - 明朝正式册封朝鲜国王 1404年 - 与日本室町幕府建立往来 1419年 - 对马岛日本人入侵 1434年 - 平定女真部落,建立东北边境四郡六镇 1443年 - 开始制订训民正音(1446年公布) 1453年 - 癸酉靖难(世祖篡位) 1469年 - 完成经国大典 1498年 - 戊午士祸 1504年 - 甲子士祸 1510年 - 对马岛日本人入侵(三浦倭乱) 1516年 - 中宗反正 1519年 - 巳卯士祸 1545年 - 乙巳士祸 1547年 - 丁未士祸 1551年 - 乙卯倭变 1555年 - 设置备边司 1559年-1562年 - 林巨正之乱(黄海道农民战争) 1575年 - 士林派分裂为东人、西人 1592年-1593年 - 壬辰倭乱 1597年-1598年 - 丁酉再乱 1607年 - 与江户幕府恢复往来 1608年 - 大北派拥立光海君,北人政权开始 1609年 - 朝日通商条约,日本派遣朝鲜通信使 1619年 - 萨尔浒之战,明朝和朝鲜联军败于后金军 1623年 - 仁祖反正 1627年 - 后金军进攻朝鲜(丁卯胡乱)。 1636年 - 清帝皇太极亲征朝鲜(丙子虏乱)。 1637年 - 仁祖向大清投降,朝鲜终止与明朝的册封关系 1660年 - 礼论事件,西人与南人对立 1683年 - 西人分裂为老论派与少论派 1721年-1722年 - 辛壬士祸。 1728年 - 李麟佐之乱。 1784年 - 基督教传入朝鲜。 1791年 - 开始镇压基督教 1796年 - 建设水原城(华城) 1801年 - 大规模镇压基督教 1804年 - 士林派统治终结,开始安东金氏的势道政治 1811年 - 洪景来之乱(平安道农民战争) 1861年 - 金正浩完成朝鲜全图、大东舆地图 1862年 - 壬戌民乱(庆尚道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1863年 - 成立大院君政权 1866年 - 丙寅邪狱。谢尔曼将军号事件。 1873年 - 大院君退位,闵氏干政 1875年 - 江华岛事件 1876年 - 与日本签订《日朝修好条约》 1882年 - 壬午军乱。签订《朝美修好条约》 1884年 - 甲申政変,开化派政变失败 1894年 - 东学党之乱(甲午农民战争),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 - 日本人暗杀闵妃 1896年 - 日本与清朝签订《马关条约》 1897年 - 高宗改年号光武,称帝登极,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改国名朝鲜为大韩帝国 1910年 - 李完用与日本特使签定《日韩合并条约》,朝鲜亡国。朝鲜燕山君,光海君被废时大明有何表态
燕山被废的时候是欺骗了大明朝的,明史中记载如下:“……正德二年,(忄隆)以世子(皇页)夭亡,哀恸成疾,奏请以国事付其弟怿,其国人复奏请封怿。礼部议命怿权理国事,俟(忄隆)卒乃封。既,陪臣卢公弼等以朝贡至京,复请封怿,廷议不允。十二月,(忄隆)母妃(按:即贞显王后)奏怿长且贤,堪付重寄。于是礼部奏:‘(忄隆)以痼疾辞位,怿以亲弟承托,接受既明,友爱不失。通国臣民举无异词,宜顺其请’。上乃允怿嗣位,遣中官敕封,并赐其妃尹氏诰命……”。朝鲜奏闻使再一次骗过了明廷。
光海时代,当时中国的明朝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纲常伦理国家,有自己的普世价值,况且明朝与朝鲜一直沿袭着中国古代传统宗藩关系的模式。朝鲜人擅自发动政变废除一个合法且与明有交的君主,绝对是一件忤逆不道的大事,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负责节制朝鲜的登莱巡抚袁可立第一个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李民宬《敬亭集》)。袁可立马上上疏明政府:“李珲袭爵外藩已十五年,于兹矣,倧即系亲派,则该国之臣也。君臣既有定分,冠履岂容倒置。即珲果不道,亦宜听大妃具奏,待中国更置。奚至以臣篡君,以侄废伯,李倧之心不但无珲,且无中国,所当声罪致讨,以振王纲。”(《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三 )。 在这道奏疏中,袁可立的观点很鲜明,他强调了政变这种形式的非法性,这关乎到纲常伦理的“普世价值”,他认为“即珲果不道”也应该“待中国更置”,袁可立甚至主张派兵“声罪致讨”。 既然仁祖李倧的合法性得不到明朝政府的承认,朝鲜只好派出使团前往登州拜见登莱巡抚袁可立,祈求他代为转奏辨明原委,实际上在此之前关于此事袁可立至少已经12次做过汇报。朝鲜使团在当年六月十一日(庚午)一大早便来到登州城外的庙岛。军门袁可立心情很不好,马上分付下去:“朝鲜来者勿许入水城门”,并命令对朝鲜船只“査访各船格军军器,要开数书给,军器则收贮船中,勿令带去”。闲来无事的朝鲜使团书状官李民宬对袁可立治下的登州水城门胜景还做了生动描述:“水城门乃外北城舟楫出入之门也,粉郭矗立,水漱城趾。飞阁据增厓,俯临沧海,实一胜槩也。”登州城外的庙岛也透着勃勃生机:“峰恋萦于,围抱左右。其间沙汀横亘数十里,又有二岛浮出其外,若障空补缺者然。其他海峤之可望者无数,但晴而愈暗,不得瞭然耳。峰顶通望处,逐设烟墩。屯田农幕,处处相望。商船战舰之抛泊近岸者,不知其数。” 三天后,军门袁可立接见了朝鲜国使团。使团“升自东阶再拜”,向袁可立“呈申文”递交国书。 (袁可立)抚院立语曰:“你国旧王在否?” (使)答曰:“在矣”。 (袁可立) 曰:“有子否?” (使)答曰:“有一子”。 (袁可立)军门曰:“在哪里?” (使)答曰:“同在一处”。 (袁可立)曰:“闻旧王三月十三日已死云,是乎?”(使)答曰:“无此理”。 (袁可立) 军门曰 :“十三日动兵云是耶,抑旧君自退耶?”(使)答曰:“其失德,详在申文中,老爷见之则可以详悉矣。一国大小臣民,不谋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权署国事,天命人归,从容正位,岂有动兵之事乎?” (袁可立) 军门曰:“然则烧宫室云者,何故耶?”(使)答曰:“宫妾所居之处,点灯失火,而正殿则依旧矣。” (袁可立)军门曰:“你国定乎?” (使)答曰:“反正之日,市不易肆,朝野晏然,有何不定之事乎?且总镇毛驻扎敝邦,如有可疑之端,则岂有掩护小邦,欺瞒朝廷之理哉!” (袁可立)军门曰:“晓得” 仍命茶,谢拜而退。(李民宬《敬亭集》) 这次见面后,袁可立的态度缓和了许多,“而今观来文,乃悉颠末。效顺之诚,既不异于畴昔。优待之礼,应不减于从前。一切款宴,犒赏夫马等项,已移檄促办矣。合行谕知云云。”(李民宬《敬亭集》)更主要的情况是当时明与后金正用兵,明朝国力受限,客观上也不允许明朝在这件事情上太较真。袁可立从全局和实际出发退而求其次,“请正词质责之,以济师助剿为券,与廷议合。”(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袁可立上疏道:“亦当令其退避待罪,朝廷徐颁赦罪之诏,令其祗奉国祀,如国初所以待李成桂者,此又不得已之权也。”(《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三 )。一个国家的内政,还要跑到中国来百般解释游说求得承认,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大明天朝的影响力之大。 但这件事情也远没有这样简单就会被忽悠过去,对一个纲常伦理道德至上的中国,历史一直对这件事情耿耿于怀,甚至于经过朝代更替也没有抹平。直到五十年后的清朝前期,朝鲜君臣对袁可立“致讨”的主张仍然记恨在心,在清廷开馆延修《明史》之际曾派出专使来中国进行“辩冤”,在清朝康熙皇帝面前大告前朝袁可立的御状,并交通说服清朝高官改写前史。毕竟政变和篡权是分不开的,这是不好忽悠的大不道,是朝鲜历史的软肋,中国清朝的《永宪录》和《池北偶谈·朝鲜疏》等书对这件事情都留下了详细的记录,这可能是今天的朝鲜史家们所始料未及的。 用朝鲜国王李淳的话说,他康熙十五年(1676年)给中国皇帝的奏疏是为了了却先王的宿憾,为祖先洗雪冤屈,请求在编修明史时按照他的意思记录这段历史,替自己的祖先“正名”,并宣示天下。朝鲜国王为自己的先祖不厌其烦地辩解,并强调说当时袁可立等明朝官员所看到的情况不全面,自己先曾祖父所发动的政变是光明正大的,并没有阴谋在里面。但这种要求和说法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有点过分,因为中国怎么记述历史必有他自己的依据和道理。朝鲜国王燕山王李隆的简介
以下的考证并非权威,如有差别望请理解。
古朝鲜简史 1〉根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政权,呈三国鼎立之势。后来新罗和唐结盟,于公元660年和668年先后灭百济、高句丽,676年唐军撤退,最终新罗统一朝鲜。 2〉900年,甄萱称王,建后百济,918年,王建建高丽,和原新罗并称为后三国时期。935年,高丽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建立高丽王朝。1280年,高丽被元朝征服,成为元朝一个行省。 3〉元朝被推翻后,1387年朱元璋要收复原东北元朝属地,高丽国王仍然依附蒙古残余势力,拒绝归还,并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反对出兵,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改国号为朝鲜,并依附明朝。 4〉1618年,明朝和清兵作战,朝鲜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占领朝鲜,国王投降,成为清朝的属国,直到甲午战争后,才脱离宗藩关系。 第三条中类似于朱元璋“陈桥兵变”于1392年废黜国王自立的李成桂是朝鲜李氏王朝的第一任国君。而《王的男人》里的燕山君则是第十代君王。他的暴虐是韩国国人共知的。在另一部影视作品《大长金》当中也有体现。据史书记载: 1504年,深受其母佛学思想影响的燕山君在为生母的丧葬仪式上与儒家思想的众臣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百官认为以佛教仪式葬母不合礼仪。燕山君一怒之下决定整肃参与毒杀其母的所有人。文臣武将、后宫嫔妃一个也不漏,连下葬过的死人也要开棺鞭尸。其间因为牵连而对“士林派”(学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屠杀尤其严重。大长今的父母也因此遇难。 两年之后,燕山君企图将“士林派”铲除干净,反倒被“士林派”的朴元宗等人组织的军队逼迫退位。燕山君的哥哥,晋城大军被拥立为王,称中宗,一年后将燕山君赐死。而中宗就是大长今好吃好喝尽力伺候的那个君王。 ://blog.sina/u/1239146763 以上地址是《王的男人》的剧本。写得比电影详细,并且对后事有了交代,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看。 最后,关于李氏王朝的终结就不得不说到另一部电视剧《明成皇后》。这也是泱泱三部、换过不少演员的巨制。而明成皇后就是李朝作为中央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后。是坚决反对朝日合并,并因此惨遭杀害的。而此后,朝又成了日的附庸。 再往后,就是二战胜利时美苏的南北分控,导致分别建国。才有了韩国的李成晚政府。(详情可以参见以下网址 ://tokorea/top/databank/lishi.)朝鲜燕山君,光海君被废时大明有何表态
不是 被废黜的妃嫔女人本来就不多 赐死只是在很严重的情况下 整个朝鲜王朝 被废黜的王妃有端宗的定顺王后(后来复位)成宗的废妃尹氏 燕山君的废妃慎氏 光海君的废妃柳氏(后来复位)肃宗的禧嫔张氏 其中废妃尹氏和禧嫔张氏被赐死 值得一提定顺王后/废妃慎氏/废妃柳氏是由于丈夫被废自己才跟着被废的此外文宗有两位王世子嫔被废 没有赐死
提供朝鲜燕山君时代孔吉的真正历史的书
孔吉因为言词上不尊重大王而被罚棍打并流放到一个边远地方Taku,这里没记录到孔吉是一个美少年,所以在电影里的孔吉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来的。历史记载中,孔吉的形象并不光辉。
他确实受到燕山君的恩宠及封赏,但是,燕山君天生贪新忘旧,失宠的孔吉参与过密谋的政变,但是被密报揭发。处死。 在话剧《尔》里的孔吉 “ 尔”是朝鲜时代国王尊称4品以上仆人的称呼。该话剧的主人公孔吉是贫民出身的艺人,并且得到了燕山君的“尔”称呼的实际人物。得到燕山君宠爱的孔吉登上了全权管理宫中艺人的“娱乐院”的总管大奉(4品仆人)之位。 虽然孔吉是实际存在的人物,但戏剧的内容是虚构的。作家兼表演艺术家金泰雄(38岁)以宫中艺人孔吉作为同性恋者得到燕山君宠爱的虚构故事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戏剧表演。得到国王信任的孔吉忘掉艺人的本分,衷情于权力,期间陷入忌妒他的张绿水的阴谋之中而面临死亡危机。孔吉因替他而死的朋友张生保住了性命,但觉悟到“什么才是真正艺人应走的路”,进行讽刺燕山君的演出后,自尽身亡。 朝鲜(76)燕山(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