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五代史·罗绍威传原文和翻译 冯道传,急求新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翻译

火烧 2021-12-06 04:53:54 1046
冯道传,急求新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翻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廉耻(节选)明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 小题1:(1)舍弃,抛弃(2)达到,求得小题2:B小题3:人

冯道传,急求新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翻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廉耻(节选)明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

小题1:(1)舍弃,抛弃(2)达到,求得小题2:B小题3:人不廉洁,违背礼、触犯 义,其根本原因都是不耻造成的。小题4:颜之推(1分)因为颜之推不得已而做官于乱世,但他仍然不媚俗,有骨气。小题5: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 小题1:2分小题2:2分小题3:2分小题4:1分小题5:每点1分,语言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

小题1:B小题2:D小题3:C 小题1:B(达到)小题2:D(用;凭借。)小题3:C(“俯首赞同”错)附:文言文参考译文《五代史?冯道传?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得到伸张,国就会灭亡。”好啊,管子真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索取的;没有羞耻之心便没有什么不做的。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况且身为大臣而没有什么不索取,没有什么事情不敢做,那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灭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羞耻之心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羞耻之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善于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羞耻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个人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不知耻上。因此士大夫的不知耻,那是国家的羞耻。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在乱世中做官,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首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把廉耻作为根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他们懂得羞耻。当人懂得了羞耻,从大处讲就能作战,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后汉书》上记载:张奂担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我的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深有感触。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廉耻 顾炎武 ①    ⑴《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

1.国运兴衰2.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3.D4.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也使语言精练有味。或:二者都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也使语言精练有味。 5.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廉耻》顾炎武 节选 翻译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末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不感到羞耻,便是无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全文翻译 ://zhidao.baidu/question/15662089.?fr=qrl

古文翻译

《五代史·冯道传论》日: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

新五代史·罗绍威传原文和翻译 冯道传,急求新五代史冯道传原文及翻译
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 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 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 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叉日: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 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 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呜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 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 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 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 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 能无愧哉? 原文(30)急求(10)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