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的山特点 明朝独特的“战象”部队,曾在广西立下大功,为何竟消失不见?
明朝独特的“战象”部队,曾在广西立下大功,为何竟消失不见?
文/王凯迪
今天中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对我们而言估计只是在云南西双版纳才能发现的新奇物种了。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野生亚洲象曾经广泛的分布在黄河与长江流域,是古代中国的常见物种。
然而,随着人类的农业开发与猎杀活动,野生大象逐渐从黄河退到长江,又从长江流域逐渐撤退到了珠江流域与西南地区,生活地盘不断萎缩。然而,中原王朝似乎对大象的利用长期用于观赏而非军事。直到明朝时期,一批专业的军用战象开始在明朝的战争中使用开来。
图/亚洲象
01.广西的“驯象卫”
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取广西东部地区后设立广西卫进行军事屯驻。当时,位于桂西左右江一带广大民族地区还未正式纳入到明朝的统治之下,明太祖朱元璋于当年十一月遣中书照磨兰以权前往诏谕,并以广西卫护军打败了不服统治的当地民族首领潘宗富,从而对在广西大部分地区建立稳固统治奠定了基础。
到公元1375年,广西都指挥使司设立,明在广西的卫所设置已初具规模,并将南宁一柳州一桂林一线以东地区,纳入直接统治之下,并对力量较强的桂西、桂西南左右江壮族聚居地区,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土司制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独有的驯象卫在广西西南部思明府(崇左市宁明县)建立起来。当地多为丘陵山地,海拔不高,植被茂盛,水源充足,适合畏寒喜水的野象生存。
如起初这一卫所得目的只是“专捕象”,并无镇戍任务,直至洪武二十八年(1395)十月,明廷设龙州(崇左市龙州县附近)军民指挥使司,调驯象卫官军筑城守御,驯象卫才有镇戍任务。当时的桂西南一带土司与越南接壤,且存在边界纠纷,不时发生武力争斗,明朝的象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正式进入了战争用途,一方面可以帮助明朝中央进入边疆管辖,另一方面则可以对越南进行有效防卫。
图/明代金彩洗象图
02.象兵出战
驯象卫在洪武初建时就已大大突破了定制,“原额官军一万一百三十六名”,分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迁至横州(广西南宁一带)后,明朝政府前后共“发来”旗军“二万一百四十六名”,实力相当雄厚。在宣德初年明朝与越南的战争中,明朝驯象卫随军出征,在对敌作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驯象卫官军“随征交趾,失陷大半。”同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宣德以后(15世纪中叶),广西各地民族反抗与土司叛乱不断增多,如桂东的大藤峡地区、桂北的古田等地瑶壮各族人民在明朝时期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活动,致使广西各地烽火连绵。如万历时在驯象卫驻地的横州附近,“八寨、镇龙、五山等地,皆贼巢穴”。明在广西民族地区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迫使明朝频频调集大军征剿。在这些征伐活动中,熟悉当地环境的战象部队明显对平定叛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西方战争中的战象部队

03.象兵的没落
自明中叶后,随着朝仪驯象供应体系的完全建立,分布于广西的亚洲野象不断减少,明朝可以用作战象的资源更加稀少。另外,明清时期的小冰期同样让亚洲象在广西的生存受到了干旱与寒冷的挑战,被迫逐渐向西南方向迁徙。最后,广西不断增殖的人口与农业开发的拓展,使得野生象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挤压。到明朝后期,驯象卫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无象可驯,也无象可战了。
图/亚洲象分布图(深红色为现在,浅色为曾经分布区)
参考文献:1 刘祥学:《明代驯象卫考论》
2. 明史
明朝(326)广西(9)官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