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图片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原文_翻译及赏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原文_翻译及赏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代·李世民《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哲理 ,启示早教古诗100首译文及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原文_翻译及赏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代·李世民《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哲理 ,启示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鉴赏
这首诗极富於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佳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此语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作者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二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创作背景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諡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李世民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很赞哦! (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