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独立由能力决定 怎样培养独立的孩子
怎样培养独立的孩子
孩子依恋父母,就像婴儿不愿脱离温暖舒适的子宫一样,分离总是会带来极大的痛苦、恐惧和焦虑不安,这些情绪可能表现为愤怒和烦躁,易激惹,以及攻击行为等。怎样可以使孩子在情感上接受分离,变得独立,是许多家长困惑和关注的问题。
他们用了许多办法,比如,常教导孩子应该独立,对他们的依赖行为进行指责;或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表示担忧和不满;比较极端的做法是干脆不管了,逼着孩子去独立。这些方法或许出于家长的良好愿望,但孩子们却很难因此变得独立,反而在情绪和行为上越演越烈。 那么,从依赖到独立这条路,我们要怎样帮助孩子们完成呢?

首先,接纳孩子的依恋情感,给予稳定的依恋关系。依恋不等于依赖,缺乏稳定的可以信赖的依恋情感,恰恰可能是依赖的原因。因为稳定的依恋关系提供安全感,当独立要以牺牲依恋关系为代价时,被逼着赶着要独立的孩子会为了逃避分离焦虑所带来的不安和恐惧,把父母粘得更紧。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来保持与父母的连接,甚至不惜成为一个“坏孩子”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以求证和确认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安全的,因为父母还在管自己。或者表现出无助,明明已经说过很多次的事情就是做不到,反反复覆需要家长的提醒。通过这些退行行为,孩子巧妙地维系著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以逃避分离的痛苦。因此,依恋关系的破坏成为走向独立的第一个绊脚石。只有良好的依恋关系才能使孩子内心获得稳定的安全感,为独立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邦助孩子修正对依恋对象的理想化固著。当依恋对像被理想化为全能和完美的化身时,孩子完全通过稳定的依恋关系来获得安全感,面对独立会有想像的夸大的无助感。他们深感自己的力量源于依赖对象的能力,离开了他们自己什么都不行。这种感觉在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身上很常见,尤其是做父母的老爱念著一些夸耀自己、贬低孩子的“咒语”,诸如:“你看,我就知道你会做不到。”“我们那时候自觉得很,哪像你这样。”这些“咒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孩子对自己过低的评价。他们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依赖者完美的要求,以及如何讨好他们的评价以获得稳定的关系上,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做家长的如果能够常常自贬和表达自己的脆弱,帮助孩子放弃对依恋对象的理想化,从而接纳人的有限性,孩子也就有机会获得独立的信心。
第三,家长要划清与孩子的情绪边界。家长能够反省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将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是一种情感独立的表现。这不仅可以成为身教典范,促进孩子独立情感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不至于让孩子承担父母情绪的负担,学会面对和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成为一个情感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