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情英国历史文化pdf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pdf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pdf
1.欧亚历史上哪些国家的元首称皇帝,哪些国家的元首称国王
不一样。
古罗马的君士坦丁效仿东方的君主制度称帝,成为欧洲的第一个皇帝,后来的欧洲皇帝都于之直接或间接的继承关系。 罗马帝国分裂后,欧洲有东罗马和西罗马两个皇帝。
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查理曼和德国皇帝因帮助罗马教皇取得权利,受教皇之命继承西罗马帝国衣钵,称查理大帝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国称神圣罗马帝国。 后来拿破仑消灭了神圣罗马帝国继承了皇帝的称呼,威廉一世和希特勒后来称帝以示继承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伟业。
与之相比英国,西班牙,法国(除拿破仑)因为没有这层关系只能叫国王。 东罗马帝国也与之类是,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和它的皇帝又存在一千年,15世纪时被土耳其人消灭。
伊凡六世通过和前东罗马皇族的联姻,形式上继承了东罗马帝国,俄国国王从此被叫做凯撒(沙皇)。 皇帝和国王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皇帝要高国王一等,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觉得难以总结。
由于西方人的皇帝是从东方人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比较明显的东方色彩。比如只有面对皇帝才需要三拜九磕五体投地,面对国王则可以平起平坐。
这点在亚历山大身上有明显的体现(参见电影亚历山大大帝),他身为国王,但东征使他慢慢沾染上东方君主的习气,以致跟属下关系闹僵。另外西方皇帝一开始就和教会有相当特别的联系。
2.关于欧亚一些国家的历史问题匈牙利和土耳其的祖先是同一民族吗
不是。
匈奴和突厥没有关系。 匈奴:秦朝时兴起于蒙古高原一带,汉朝时被汉武帝所灭,一部分被汉化,一部分迁到今匈牙利一带,后来成为现在欧洲匈牙利民族的祖先。
19世纪前,匈牙利史学界普遍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匈奴人是亲戚。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匈牙利学者克勒什·乔莫·山多尔前往中亚和中国寻根。
但到了奥匈帝国成立(1867年)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支持的“芬兰—乌格尔”历史学派的观点被官方采纳。
这一历史学派依据语言学研究成果认定匈牙利语属芬兰—乌格尔语系,由此确定匈牙利人的祖先同芬兰—乌格尔民族较亲近,与匈奴人没有关系。 现在,由匈牙利科学院支持的官方历史结论也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最早来自欧亚大陆交界地带乌拉尔山麓附近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不是匈奴人,也不是匈奴人的亲戚。
匈牙利人:也称为马扎尔人,,以公元9世纪从中北亚来到多瑙河平原定居的马扎尔游牧部落(近突厥系)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以及早先已经在此居住的匈奴人后裔,形成了匈牙利人。 匈牙利人在欧洲的历史地位是很重要的,纪元1000年匈牙利人接受天主教以后,很快跻入欧洲的主流舞台,13 世纪的一次十字军东征就是由匈牙利国王领导的,15世纪在抗击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艰险斗争中,匈牙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匈牙利人还在科技、文学、音乐、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类似于波兰人)。 匈牙利是中欧国家,不是东欧国家。
准确地说,匈奴人只能说是匈牙利民族来源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就像因为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说中国人是女真人的后代是愚蠢的,说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代也是不准确的。 突厥:东汉时兴起于蒙古高原,两晋时一部分被汉化,一部分被赶到今土耳其一带。
芬兰人,北欧国家芬兰的主体民族。其余分布在瑞典、挪威、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属乌拉尔人种,为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类型。
使用芬兰语,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写。
多数信基督教新教,少数信东正教。据考证,芬兰境内最早的居民为原始拉普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创造了早期新石器文化。

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又有原始芬兰人迁入。原始拉普人一部分被迫北迁,一部分逐步被原始芬兰人同化。
稍后,有少数波罗的部落和斯拉夫部落自南方跨海迁至芬兰南部,亦逐渐与原始芬兰人发生混合。现代芬兰人的直接祖先,则是在公元初期从波罗的海南岸和拉多加湖一带进入芬兰境内的。
至8世纪他们已分布到芬兰大部分地区,与原来的居民发生混合,形成三大部落联盟,即西南地区的苏奥米人、中部地区的哈梅人和东南地区的卡累利阿人。尔后在此基础上,于14世纪发展为统一的芬兰民族。
12世纪中叶后,先后受瑞典和俄国统治。1917年12月始获独立。
俄罗斯/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原南斯拉夫所属各加盟共和国--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中欧、东欧和东南欧。此外,还有少数分布在世界其他地方。
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 。分为3大支系 :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
现代斯拉夫人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体质特征都很相近,他们都是古代斯拉夫人的后裔。斯拉夫语属于印欧语系,自成一个语族 。
9世纪后半期 ,借鉴希腊字母,创造了斯拉夫文字,后来,一部分斯拉夫人在古斯拉夫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如俄罗斯文、乌克兰文。
而另一部分斯拉夫语言的文字则采用拉丁字母,如波兰文、捷克文。有关斯拉夫人的记载始见于1世纪末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称其为维内德人(即古斯拉夫人)。
1~2世纪曾分布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
4~6世纪,斯拉夫人中开始出现部落同盟。由于民族大迁徙的冲击 ,逐步分化为3大支系 ,并出现不同的名称:西支称维内德人,东支称安特人,南支称斯拉文人 。
自6世纪起 ,斯拉夫人便开始侵袭拜占廷帝国的巴尔干属地 ;至7世纪 ,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半岛定居。 他们深受拜占廷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而向文明世界跨进了一大步 。
9世纪前 ,斯拉夫人信奉多神 ,崇拜雷神电神,敬奉天神 、太阳神和火神 。9~10世纪,始从拜占廷人那里接受基督教。
现代斯拉夫人大多信奉东正教;而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则信仰天主教 。 7~12世纪 ,斯拉夫各族先后开始建立国家。
最早的国家出现于西斯拉夫人地区,号称萨摩公国,建于623年,830年兴起大摩拉维亚国;10世纪初建立捷克公国;而波兰王国则诞生于965年。东斯拉夫人于9世纪末建立了强大的基辅罗斯。
南部斯拉夫人于680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亚王国 。 从9世纪起 ,在今南斯拉夫境内建立过一些中古式的小国。
斯拉夫人吸收了罗马和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传统,并继承了被他们同化的古代。
3.有关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文献,最好是关于介绍古人类历史发展以及几种
请参阅本文最后所引用的Nature原文, 以及它所引用的更多的文献。
新的基因组测序——理解人类起源“解读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是Science周刊评出的2010年十大科学进展之一。 最近,在相关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又做出了新的进展。
来自哈佛医学院遗传系的Reich和来自德国人类进化马普研究所的Pääbo等在Nature周刊上撰文,报告了他们对一块“类人(human-like)”指骨进行核DNA(即细胞核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中的DNA)测序的结果。 这块指骨取自南西伯利亚(苏联一地区)的丹尼索娃洞穴(Denisova Cave),约有40000年历史。
根据对数据的分析,作者提出:除了尼安德特人(遗骨1856年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河谷,约有50000年历史)与现代人的祖先发生过繁衍混合外,稍后很可能发生过丹尼索娃人与现代人祖先的繁衍混合。 1925年雷蒙达特 (Raymond Dart)辨认了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距今约250万年)的头盖骨,由此开启了人类起源研究的新纪元。
根据当今主流科学家的共识,人类起源大致遵循:南方古猿——能人(Homo habilis, 距今约200万年)——直立人(Homo erectus,距今约150万年)——智人(Homo sapiens, 距今约50万年)的进化路线。 在非洲大陆,智人分若干个群体撒布于各地,然而只有其中一个群体在距今5—6万年时走出了非洲。
他们首先分别奔向欧洲和东亚,进而散布到全球。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今天除了在非洲,几乎所有的欧亚大陆人以及美洲人都能够通过基因组测试,找到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的那个群体)。
相反,今天的非洲人,由于他们的祖先分属于不同的群体,导致了基因组数据在地区间的高度离散,即基因组之间有多处相互区别的分类标记。现在的问题是:(1)我们现代人的祖先是否仅仅一次走出非洲,而后在散布到整个世界的迁徙中取代了当时存在的其他亚种群体(例如,尼安德特人)?(2)是否我们的祖先曾与其他的亚种群体(包括尼安德特人和这次基因组研究所针对的丹尼索娃人)有过生育繁衍? 根据Reich–Pääbo研究团队的分析,从智人到现代人的基因流经历过两个小“插曲”。
第一个是在现代人的祖先刚刚离开非洲之后不久(距今5—6万年),他们中走向欧洲的一支,与当地的尼安德特人有过生育繁衍。通过比较当今欧亚大陆人和尼安德特人遗骨的基因组,研究者得出结论:当今的欧亚大陆人(但不是非洲人)继承了尼安德特人1~4 % 的基因。
第二个插曲,发生在距今45000年。通过比较当今美拉尼西亚(Melanesian)人(在大洋洲北方,Papua New Guinea,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丹尼索娃人遗骨的基因组,研究者推断:丹尼索娃人基因的4~6 %遗传给了当今美拉尼西亚人。
他们建议:现代人离开非洲之后,其中走向东亚的一支,与西伯利亚的丹尼索娃人有过生育繁衍。 Reich–Pääbo研究团队的此次工作是较早的丹尼索娃人指骨线粒体DNA (mt DNA)基因组研究的继续。
线粒体DNA只能追寻“母亲——母亲的母亲”遗传序列。而此次核DNA测序则非常适于基因流分析,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半独立的数据点,以此可以方便地比较当今样品和古样品之间的遗传关系。
(戴闻 编译自 Nature 468 (2010):1044-1045 和1053-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