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薄情寡幸是什么意思 “薄情寡义”的汉景帝,借师傅人头一用还被称百代明君的原因

火烧 2021-05-12 21:00:54 1067
“薄情寡义”的汉景帝,借师傅人头一用还被称百代明君的原因 明君圣主与否和道德品质并无根本联系,自古“情不立事,善不为官”身为堂堂帝王,一国之君,又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之小信小谅”呢?在我看来,正是汉景

“薄情寡义”的汉景帝,借师傅人头一用还被称百代明君的原因  

明君圣主与否和道德品质并无根本联系,自古“情不立事,善不为官”身为堂堂帝王,一国之君,又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之小信小谅”呢?在我看来,正是汉景帝的“薄情寡义”才成功避免了“外重内轻”的政治隐患,为汉武帝的颁布“推恩令”和“北伐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景帝影视剧形象)

中央之令不下地方——汉初“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

自楚汉相争以来,限于当时天下人心和政治习惯的影响,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民众和诸侯的支持,从而集中优势兵力对抗项羽,刘邦不得不屈己从人的选择“郡国并行”的政治制度。而事实证明,这一切合实际的政治决策确实使他从“楚汉相争”的泥淖中成功胜出,最终开邦建国。

所谓“世殊事异,事异备变”,在成功一统天下后,深知骄兵悍将之害的刘邦又开始着手剪除“战时同盟”的异姓诸侯王们。但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自幼生长之间即深受周代分封制影响的刘邦,一方面出于对周代国祚绵延的羡慕;另一方面则出于囿于传统的习惯,在成功诛夷异姓王之后的刘邦为了稳固刘氏江山,终究还是选择继续走两周以来的旧路,继续实行分封制,其中唯一的差别不过是将原来的异姓王,换成了清一色的同宗子弟。

(汉景帝影视剧形象)

而在经过孝惠、吕后、文帝三代之治后,地方诸侯的实力也越来越强悍,中央之令不下地方的政治困境使中央皇室的处境越来越艰难。所以,早在文帝朝时期,太傅贾谊就曾提出“限制诸侯发展”的建议,这可称之为“推恩令”的雏形。但限于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汉文帝虽然心动,却终究没能痛下决心,坚决贯彻。只是一味埋头苦干,发愤图强的发展经济。而在我看来,这正表明汉文帝是希望将“削藩”的事业留给子孙后代来完成的。

(汉景帝影视剧形象)

“七国之乱”的政治隐患——因意气之争而失手被击杀的吴国太子

要说“七国之乱”的爆发从本质上而言,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因为就汉文帝的做法而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央政府最初的想法应该是耗死老一辈的诸侯王,然后在柿子拣软的捏。“武力削藩”终究是下下之选。但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汉书》有记载:孝文时,吴太子入见,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早在汉景帝还是太子之时,在于吴国太子下棋的时候,因为一着之失,怒起心头的汉景帝随手就抡起棋盘将吴国太子活活打死。随后,又并无任何表示的将尸体往吴国一送了之。且不说吴王刘濞本就是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身经百战的将军,血性充沛异于常人;但就对一个老人而言,老年丧子的伤痛又岂是随意就能够咽下去的苦果?

(窦婴影视剧形象)

更何况,作为杀人凶手的太子又无丝毫悔过之心,而身为一国之君的文帝又极尽包庇之能事,试问天下谁遇到这样的事情还能心平气和、无所怨恨呢?所以,吴国和中央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而迫于故饰雍容的汉文帝的做派,深知势单力薄的吴王刘濞自然也就虚与委蛇。但到了汉景帝时期,帝国大势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汉景帝——“削藩令下”为堵悠悠众口,且借师傅人头一用

据《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的记载:后七年六月,文帝崩。丁未,太子即皇帝位。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登基为帝,当年,他就提拔力主“削藩”和“改革政令”的师傅晁错为内史,不久又升任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恩宠备至。

(晁错影视剧形象)

公元前155年,在汉景帝与晁错商议停当之后,晁错上《削藩策》请求“削减诸侯封地,并收回旁郡”。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的政治口号。心照不宣的汉景帝趁势将奏议下发,令百官群臣协同商议,而深知大势已成、莫能挽回的百官无不缄默,故此,汉景帝诏令削藩。

(汉武帝影视剧形象)

而就在汉景帝下令削藩后不久,前有“杀子之仇,今有夺国之恨”的吴王刘濞随即援引党类(一众在削藩之列的诸侯王),决定协同运作,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口号,相互煽诱,联名起兵谋反。得知消息的汉景帝虽然早有准备,但乍听之下,却发现形势的发展已全然超出自己的预期,来势汹汹的“七国之乱”顷刻之间将野心勃勃的汉景帝打了个措手不及。

所谓“临事而惧,好谋无断”眼见“吴楚七国”气势之盛,似非中央之所能敌的汉景帝的于是乎打起了退堂鼓。于是一时鬼迷心窍之下,竟然被袁盎所蛊惑,决定以“诛杀晁错来换取诸侯退兵”。但“狼子野心,岂能久恃”,在晁错殉职之后,轰轰烈烈的“七国之乱”依旧未能避免。毕竟,任谁都不是傻子,一旦起兵,那就是一条不归路,不死不休的死局岂是一个晁错所能左右的。

换言之,在我看来,与其说杀晁错杀为了退诸侯之兵,倒不如说是从舆论上根绝诸侯的优势。从而换取中央政府在天下臣民眼中的信义。换言之,汉景帝实在明知即便杀了晁错也与于事无补的前提下,为了所谓的“名义”背叛了自己的恩师。

(汉景帝影视剧形象)

帝王无亲,小仁爱熟人,大仁泽万民

《太史公自序》的记载:汉之贤君,皆曰文、景。文帝宽仁大度,有高帝之风。

就汉景帝一生行事而言,其人“杀伐果断、勇于任事”虽然“残刻寡恩”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但对于天下苍生而言,正是汉景帝的果决和凶残,才从根本上抑制了不断膨胀的诸侯王,打消了他们挑战中央的野心,并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薄情寡幸是什么意思 “薄情寡义”的汉景帝,借师傅人头一用还被称百代明君的原因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正因汉武帝有效地解决了诸侯王日渐坐大的心腹之患,才有了后来集结天下,动员四海,倾全国之兵与匈奴争衡的赫赫伟业。威胁中国数百年的匈奴之乱才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换言之,于师傅晁错,故太子刘荣而言,汉景帝难免私德有愧,但对天下万民、央央黔首而言,他决然是百代明君,无愧天下,有功后世的!

参考文献:

1、《汉书》

2、《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

3、《太史公自序》

太子(59)吴王(6)诸侯(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