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和蔡京什么关系 高俅向宋徽宗推荐一小伙,此人后来成为抗金名将,几乎与岳飞齐名
高俅向宋徽宗推荐一小伙,此人后来成为抗金名将,几乎与岳飞齐名
《水浒传》中,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奸臣高俅。他是全书中的一个大反派,是梁山好汉的不共戴天的死敌。在《水浒传》中,他一生坏事做尽,祸国殃民、陷害忠良王进、林冲,并且在梁山好汉被招安之后,仍然对他们耿耿于怀,设下毒计陷阱,让义薄云天的梁山好汉们死伤累累。然而《水浒传》是小说不是历史,真实历史中的高俅,与小说演义中的形象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高俅其实还干过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只是十人九不知。

仅仅高俅的发迹之路,小说与真实历史就有很大区别。小说中的高俅,凭借一身踢球技艺获得端王赵佶赏识,被收为心腹。不久之后端王赵佶就继位称帝成为宋徽宗,高俅也摇身一变鸡犬升天,成为权倾朝野的太尉。给人的印象是高俅是坐“直升飞机”上去的,一夜之间就咸鱼翻身,大富大贵。
实际上这是《水浒传》的一种艺术夸张笔法。宋徽宗虽然不是个称职的皇帝,但他一不疯二不傻,再怎么糊涂,也不会把身边一个只会踢球的佣人仆役,一夜之间提拔成朝廷重臣太尉。更何况宋徽宗登基之初,北宋尚且国力鼎盛,法度严明,一切还能保持井然有序的状态,宋徽宗就是再怎么把高俅当成活宝贝,熬资格、走程序都是必不可少的。
事实上,高俅的发迹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宋徽宗于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年登基,高俅是在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才得以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太尉,也就是说,高俅在宋徽宗手下最少熬了十七年的资历,才得以当上太尉。为了让高俅获得高官显爵,宋徽宗可谓煞费苦心。
当时北宋朝廷定制,想晋升为朝廷大员的门槛有两个,文臣必须是科举进士出身,武臣则必须要有军功。高俅已经耽误了科举之路,不具备进入文臣系统的资格,那就只有靠军功了。宋徽宗为了让高俅立军功,特意把他安排到西北边防前线,在武将刘仲武身边“镀金”。刘仲武也是个聪明人,对皇帝的心意心领神会,对高俅非常关照。于是只会踢球的高俅在这里“屡立战功”,获得了升职的关键资本。
高俅当上太尉后,一生对刘仲武感激不尽,没有忘了刘仲武的提携关照之恩,一直想找机会报答。刘仲武病死后,他的儿子们都没有能得到安置。高俅于是一直留心找机会,想给刘仲武的儿子安排个差事。
有一天宋徽宗偶然和他谈起刘仲武当年旧事,高俅立即抓住机会,告诉宋徽宗,刘仲武有个儿子年轻有为,文武双全,是个可造之材。宋徽宗“即日召之,授阁门祗候”。阁门祗候,是负责掌朝会、游幸、宴享赞相礼仪、圣旨承接下达的近臣,虽然品级不高,但每天都可以陪侍皇帝左右,具有接近皇帝、获得赏识的天然优势。
高俅无意中却干了一件功在大宋的大好事。他向宋徽宗保举推荐的刘仲武之子,正是日后扶保大宋、力挫金兵的抗金名将刘锜。他父亲刘仲武,在宋朝武将中无论能力、功绩都属平平,但刘锜却是不世出的大将之才,在顺昌之战中,以弱势兵力大败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威震天下。
他还参与了南宋抗金斗争的几大关键战役,如柘皋之战、皂角林之战,他都曾奋勇争先,立下大功。史书称赞他“刘锜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刘锜、岳飞,忠勇相似”,和岳飞齐名,都是宋朝抗击金兵、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
刘锜之父刘仲武,晚年因事获罪,被流放岭南,结果他的儿子刘锜没能得到安置,未能获得一官半职。如果不是高俅一手保荐,刘锜很可能就此泯然众人,湮没无闻。正是高俅的推荐,使得刘锜踏上了仕途,进入朝廷,才有机会获得宋徽宗、宋高宗的赏识重用,使得宋朝拥有了这样一个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一般的保国安民之才。因此可以说,高俅推举刘锜,是他干过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参考史料:《宋史》、《挥尘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