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宝塔山的来历 宝塔的来历

火烧 2023-01-16 21:53:57 1151
宝塔的来历 宝塔的来历宝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随处都能见到保留到今天的古塔。其实,宝塔并不是中国的“原产”,而是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塔也“进口”到了中国。“塔

宝塔的来历  

宝塔的来历

宝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随处都能见到保留到今天的古塔。

其实,宝塔并不是中国的“原产”,而是起源于印度。汉代,随着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塔也“进口”到了中国。“塔”是印度梵语的译音,本义是坟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的地方。
天然塔,在宜昌市南部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始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砖石叠砌,八棱七层,高约42米,层层出檐,其下皆有斗拱装饰。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西向大江,石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塔内有145级石梯盘旋至顶。登临塔顶,俯瞰宜昌港,舳舻相接,帆桅如林;对江五龙山,五峰连峙,苍翠欲滴,状若五龙蜿蜒临江。每当朝阳初起时,塔光山影倒映江面,宛如一条巨型钢鞭,压在五龙之上,因而又有“鞭打五龙”之称。

农安黄龙俯宝塔的来历

农安县,黄龙府,有两座宝塔。
农安县如今有两座古塔:一座在县城西门外,叫龙湾塔;一座是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万金塔。传说辽国钦天监夜观天象,见有流星自天而降,落在黄龙府地界。钦天监禀奏皇帝:有孽龙下世,将与大辽争夺天下,应立即修建宝塔镇压。皇帝便派钦天监率领官兵,从国都上京临潢府出发,晓行夜宿,经过茫茫大草原,整整走了七天七夜,来到黄龙府,宿在龙骧馆中。是夜,钦天监见黄龙府城东门外,有紫气弥漫,直向东北。次日,钦天监官员命黄龙府尹陪同赴东门外察看。黄龙府城东门外是个大下坎,坎下有一条大河,便乘船向北顺流而下。河西岸是连绵不断的起伏冈陵,恰似一条长龙,蜿蜒30余公里,一直延伸到祥州城北。钦天监官员认定是一条土龙脉,有帝王气,龙头就在祥州城北门外。压龙先压头,便下令在祥州城北门外修建砖塔。当塔修到七丈多高时,钦天监夜观天象,说土龙已掉转龙头跑到黄龙府去了,便立即停止修建祥州城的砖塔,率领官兵和民夫赶赴黄龙府,在黄龙府西门外,修了一座八角十三层的砖塔,上有铜顶,各层塔角悬挂铜钟、铁马。后来人们把这座塔叫龙湾塔,把祥州未修成的塔叫半截塔。"因为土龙被镇压在塔下,作为真龙天子的皇帝便也心安了,所以黄龙府也有'龙安府'之称。

顾龙山宝塔的来历

顾龙山(又名乌龙山),在金坛城南的金溧漕河之滨,距城二公里左右,其山形似拳头,海拔近百米,长1公里左右。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苍苍。解放前,山上有寺、观、庙、庵等多处,其山之东有宝塔寺及龙山塔,山之南有吕祖庙,山之西有圆通庵,山之高坡更有季子殿(祭季札的专祠)。它是全县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乌龙叠翠”。 明代诗人有《春晴泛舟登龙山》诗曰:“一春今日好,与客泛新晴,野水绿于染,青山近若迎。岩花娇送酒,谷鸟巧呼名,归线渔舟晚,吉扉敝月明。”南宋监察御史张岩游龙山时,亦曾留有“顾龙山色郁苍苍,此日登临忆上皇……”之诗句。 由于龙山钟秀,人杰地灵,南宋度宗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县内茅山书院亦徒建于顾龙山新兴寺之右,一时成为全县的最高学府所在地。
为啥要有宝塔 基本上山上都有传说 为了镇压给一方百姓带来安全感建了个塔

延安宝塔山的来历

呵呵 我就是延安人 那只是传说了 现在的延安市里的水都是靠水库积蓄起来的 延安气候很干燥 不过我们那里的人可热情了 来了可联系我哦 我假期就回去了

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延安古名肤施,是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韩落、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为历代守将必去之处。宝塔建于唐代(一说明代),塔高44米,9级,为八角形砖塔。塔内有阶梯,可登塔顶。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古迹。明延安知府顾延寿有诗曰:“嘉岭叠叠椅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从。”塔底层两个拱门门额上还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还有钟一口,明崇预年间铸造,击之声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摄宝塔的全景,还得上清凉山才行。 宝塔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宝塔山的来历 宝塔的来历

定州宝塔花园的来历

定州宝塔花园是定州八景之一,开元寺塔,位于中山东路的宝塔街中心,塔高83.7米,为11层楼阁式建筑,地面以上部分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平面由两个正方形交错组成八角形,座基周围长127.65米。是我国建塔史上最高的一座砖塔。
该塔整体结构由内外层衔接而成,之间形成回廊,犹如外塔环抱内塔;上下两层之间,内设升蹬梯道,穿过塔心逐层攀旋登高。塔身底层阁楼最高,外观塔四面开门,内塔外壁各设一个单体佛堂与外门相对应,唯东北角开设一条蹬塔券门。底层阁楼作双重出檐,底檐砖砌呈棱形,上层檐作仿木三跳斗拱、施彩绘。斗拱承托上层塔身平台。底层内部中心设藻井,原有泥塑立佛一尊。顶部四周作仿木斗拱,向上叠涩收成攒尖顶。三层以上天花板均为彩绘。七层以上是拱券式顶,内壁与券顶绘制佛像与飞禽走兽图案,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在塔座主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与名人题咏,原为45块,现存34块。
开元寺塔距今已900余年,其间历经了10多次地震。清光绪十年(1884年)6月,塔的东北面自颠至地剥落一角,破坏了这一雄伟建筑的完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开元寺塔的保护,多次拨款维修。1972年,先后修复塔内阶梯、塔脊,塌坠断崖处增设铁制栏杆。1983年,修造了保护围墙和影壁。

扶风县法门宝塔村的来历

一、扶风县法门宝塔村的来历:
相传周原上有塔三座,一是歧山城内八角八层的太平寺塔,建于北宋元三年(1088),一是扶风城东南八面九层的峰塔,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另一座就是最古最高的法门寺塔三塔比美,为周原添姿增色。法门寺塔原为四层木塔,如果确实建立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它还要比辽清宁二年(1056)在山西应县建的五层木塔早989年。这样看来,素有"关中塔庙始祖"的法门寺塔,也可成中国塔庙始祖"了。
明隆庆三年(1569)。凤翔府连续发生了两次地震,波及法门寺真身宝塔,木塔崩毁。根据1987年法门寺考古队在清理塔基时证实,明塔是在唐塔基上修建的。明塔东西直径约19米,南北直径约20米,总面积为380平方米,略呈园形,正处在唐塔基中心点上,小于唐塔;唐塔基每边各长26米,面积为676平方米,周围有20个柱础(有一柱础可能在明塔建筑时挖坏而失迹),排列成正方形,内部又有对角距离相等的四个承重柱础,明塔基即在这四个承重础的内线边沿处,法门寺唐碑有李世民于贞观五年(631)准奏在毁露的塔基上覆修望云殿的记载,唐塔基又可上推至北魏时的塔基;碑载北魏时看的阿育王寺塔亦系重修,可见法门寺塔的古久。唐塔到唐天复元年(901)李茂贞重修法门寺塔始添塔心棱柱,加固了木塔,使唐建木塔一直保持到明代后期。发掘资料证明,木塔定型于唐代,塔形四方可以和西安大、小雁塔比美,由于木塔底层周围有20个回廓柱,结构成正方形殿阁式,更比砖塔奇巧艳丽。
法门寺真身宝塔崩毁,引起了不少佛徒僧尼的惋惜悲叹。西蜀大州(即古大州驿,在今四川纳溪县南)有一笃信佛教的居士,伤感得痛不欲生,誓愿为重建宝塔而残肤苦行化募。他用"百尺长"的铁锁链,穿锁在自己的肩筋骨上,为佛增光,不怕疼痛劳累,拖地行乞,到处募缘,他以许玄度(可能也是个虔诚的苦行居士)为榜样,为恢复真身宝塔募化了不少资财。为此他在庆隆六年(1572)还写了一首诗,又不具姓名,由此可见他的为佛而自我牺牲精神。这块诗碑至今还嵌镶在法门寺正殿内西墙壁上,使人读之,就会想起西蜀大州居士的悲壮事迹。诗为七字句,但又少两字,读时拗口,不好标点,此诗抄录标点如下:
法门寺,成住坏,空中忽想痴僧债。
百尺铁锁挂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
增气概,尔毋苦,好待当年许玄度。
木塔崩毁10年后,明万历七年(1579)有扶风佛徒杨禹臣、党万良等,募化钱财,倡导修复法门寺塔,经时30年,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竣工,将四层木塔改建为13层砖塔。塔身高56米(一说47米),八面八棱,棱角为雕琢成的花砖砌拱。拱角悬铃,共有的个,在晚风晨光中口叮咚作响。最上层无洞门,地面第一层塔门朝南,门高1.26米,宽1.4米,门额刻石"真身宝塔",正东面额石刻"浮屠耀日",正西面额石刻"舍利飞霞",正北面额石刻"美阳重镇"。其它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面分嵌干、坎、良、震、巽、离、坤、兑八封文以记方位。塔第二层到第八层均有斗拱、栏杆;九层以上为青砖拨檐。从二层起到第十二层每层各有佛龛8个,共计88龛,每龛供奉铜佛l至3尊,共计104尊。佛像旁边放置经卷函匣,外罩铁网。塔顶为青铜铸造的刹顶,三片焊接成葫芦形状,高约2.45米,直径1.45米,中间横铸"明万历三十七年造"八个楷字。白昼耀日,金光灿灿;夜晚使周原上空多一颗金星。塔基边长27米,高1.8米,塔身、顶、基三项数字加在一起法门寺塔通高为60.25米9仅次于西安大雁塔的通高(64.1米),比小雁塔的通高(43米)高出17.25米。法门寺塔巍峨壮观而宏丽,在关中西部手屈一指。
二、简介法门宝塔村:
宝塔村是中国名刹法门寺的所在地。震惊世界的佛指舍利就在这里出土。
全村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为3350亩,2863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9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2%,80岁以上老龄人24人,占总人口的0.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起,宝塔村成了“小康村”。

溧水宝塔寺来历

宝塔寺经由天津市政府宗教事务局、天津佛教协会、天津宁河县政府、宁河县民族宗教委员会、发改委及相关政府部门审批立项,于二〇一一年将在七里海生态湿地破土动工。项目首期投资约10亿人民币,寺庙总占地面积约33.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糖塔的来历

糖塔的历史由来,尚未在当地的方志如《霞浦县志》或是《福宁府志》上见到记载。据调查了解有两种说法:
一、据已故的善刻糖塔印模的艺人虞贵荣和年近八旬的糖塔艺人俞国桢介绍,糖塔、光饼、曳石三者同时出现于中秋节,此中是有关联的。明嘉靖年间戚家军抗倭于霞邑,中秋夜倭寇企图乘虚攻城,老百姓一面曳石助威一面特制圆饼(中间有孔,便于串绳携带)犒劳三军,以充粮食,为了配饼解渴,用糖煎熬,凝成糖块,供给官兵。戚家军护城胜利后,群众将此圆饼称为“光饼”,曳石称为“太平石”,糖块也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后来经艺人加工、演变为儿女婚娶纳聘的礼品,起初只有造型简单较小的“鸳鸯”、“公鸡”和福禄寿喜、八仙等人物,俗称“百喜”(订婚时男方送女方小糖人一百个,每个只有三、四寸高),这是糖塔的前身。由于年代的演变,糖塔也演化成了当地一种独特的民间中秋食品和工艺品,品种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美,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糖塔类型中,七层宝塔形状最美观,而且塔又有镇邪纳吉的作用,所有这类各种造型的糖制品,统称为糖塔。中秋节里长辈都买来送给晚辈,以求吉祥平安,而中秋曳石、送糖塔的习俗也由此在霞浦流传下来,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二、据前县政协文史委员轻雷先生的考证,认为我国欢度中秋节已有较长的历史,民间亲朋在节日中有互馈礼品,特别是互为对方送礼的习俗,宋时的汴梁(今开封)、临安(今杭州)有专门制作儿童玩具和食品的作坊、瓦子。玩具有陶泥塑的寿星、兔子、塔等,每逢元旦、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这些玩具和食品就成为人们送给孩子的节日礼品。明清以来,福建省福州又兴起“拜塔”(礼塔)之俗。节日中做外祖父母的一定要做外甥孙,馈送泥陶小塔,俗称“喜习”。由于霞榕相近,水上交通方便,此俗也影响到霞浦,由一些艺人,从泥塔发展成为糖塔。一是塔为佛门之物,可以镇妖降魔,对孩子有除灾消难保平安之意;二是塔与求取功名有关联(如唐代的雁塔题名),故中秋送糖塔,又有寄希望孩子读书上进之意。糖塔的出现,约在清朝中叶,至今二百年左右。
总之,塔是消灾避难、吉祥如意的象征。送糖塔的习俗既可寄情表意,又可供欣赏、食用,童叟皆喜。所以这一习俗代代相传,逐年丰富。
糖塔在农业社会时代的祭祀中一项很重要的供品,「塔」本是佛教的图腾之一,在民间是吉祥的象征。「糖塔」除了塔外还有所谓的「龙凤塔」,以龙、凤为造形,最主要是在天公生、神明诞辰与嫁娶、开市等,作为供奉敬神所需。目前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敬神文化的变迁,祭祀已少见使用,会做糖的艺人也日渐凋零。
制作糖塔主要分成五大步骤,首先将雕刻有各种动物、花鸟的木模,放进水桶中泡冷水,再将糖放水锅中予以溶化,等其全部溶成糖水后,加入色料并煮均匀,糖水需以杓器搅拌一番,使之成为「翻生」,再将热滚的糖水注入木模中,等到全部倒满,并于四周凝固后,再将中间内部尚未凝结部份倒出,使糖成为空心状态,即可掀开木模,变成栩栩如生的中空糖塔。

永丰塔的来历

永丰塔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城,南临人民路,北距文庙百余米,西面不远是永丰街,东面紧靠县招待所,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
据说,古代有一龙常在大野泽作乱,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之子哪吒将此龙镇住,洪水即退,大野泽渐涸,一望无垠的大水,变为千亩良田。龙王一气之下,状告哪吒,哪吒被治罪。后来,托塔李天王将制服哪吒三太子的佛赐宝塔断之为三,掷下天门, 塔底落于西邻之县郓城,塔身落在巨野,塔顶飘往东邻之县金乡。后人为纪念哪吒,盼望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将塔命名为永丰塔。
记载
县志记载,永丰塔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塔东建有一寺,占地20余亩,因寺内建有丈八铜佛,故名大佛寺。寺内古柏林立,遮天蔽日,游客僧人纷然而至,烟绕霞蔚,香火旺盛,是当时著名的游览圣地。
历史起源
始建于后周(951--960年),北宋年间(960年--1127年)才建成,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经洪水、地震,仍完好无损。清晨登塔眺望,东面山色蒙蒙,霞光绚丽,北有文庙大成殿,雄伟壮观。永丰塔附近还有菏塔、石桥与之交相辉映,景色甚美。
据《巨野县志》记载,该塔原“坐落于县治儒学前大佛寺内”。唐宋时期的大佛寺,方圆20余亩,寺西建有塔院,塔内藏有佛经;佛庙雕梁画栋,建造雄伟,佛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墓鼓晨钟,烟雾缭绕,是古代游览胜地。宋元时期,永丰塔以北是济州城内商业闹市区,有戏楼、酒楼、饭店、旅馆,每天说书的、唱戏的、打拳的、卖艺的,锣鼓管弦之声,不绝于耳。每当古会,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因塔渊源于佛教盛行的古印度等国,古代人们又称它为佛塔或者梵塔。 明嘉靖监察御史马文健诗云:“浮屠筑塔自何埤傀压晴川。……”
《巨野县志》中的“梵塔朝晖”一语,即由此而来,取名“永丰”,意谓“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之意。
从马文健的五言诗可以看出,明以前,永丰塔的 建造时代就没有定论。时至今日,仍然流传着各种说法。有的说,塔底两层毁坏严重,时代久远,应是唐初;有的说,新编《菏泽地名》一书记载:“建 于五代周”;新编《鲁西南史话》一书则说:“建于北宋”。《巨野县志》载:此塔“世传唐人所建,未含尖而止”;据建国前,塔尖木柱上:“大宋仁宗至和元年修建”的字样,又证明了此塔最早修建于北宋。
近年来,经过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反复考查分析论证认为: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从下两层和上三层新旧 不同,构造各异的情况来看,似乎象是个跨时代的建筑物。初步结论:(一)建于五代周。因年代很短,没有建成,北宋以后,继续修建,才使此塔臻于完整。 (二)唐代在此建塔,未及塔顶而停建,由五代北宋续建而成。
据《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和山东考古专家毕宝启的《山东古塔》一文论述:目前,全 国有古塔约三千余座,其中,山东近三百座。这些塔,除寥寥隋唐者外,大都建于公元十世纪以后的数百年间,以北宋时期为多。宋金时期的塔,大凡外观八角形, 七至十三级(五代亦有五级者),型体高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