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论语里的情话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火烧 2023-02-04 08:47:57 1095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時代一些人的言行的書。論,通“倫”,含有“條理”“順序”的意思,也就是論纂、編輯之意。語,即言語,言論。《論語》是一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時代一些人的言行的書。論,通“倫”,含有“條理”“順序”的意思,也就是論纂、編輯之意。語,即言語,言論。《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分為《學而》《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篇與章原來沒有標題,後人各取首章開頭的幾個字充當標題。

论语里的情话 《論語》中最經典的24句話,體會智者的終極人生哲學

《論語》反映了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學術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在諸經中,《論語》得到的評價極高,對後世影響的時間最長久、地域最廣遠。東漢經學家趙岐稱“《論語》者,五經之錧轄,六藝之喉衿也。”清末滿族學者唐晏稱《論語》“群經之鎖鑰,百代之權衡”。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

以下為原文選讀

1.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註釋】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齊:整齊、約束。 免:避免、躲避。 恥:羞恥之心。 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大意】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2.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論語·子路》)

【註釋】僕:駕車。  庶:眾多,這裡指人口眾多。   

【大意】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人口真多呀!”冉有說:“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3.“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註釋】性:指先天素質。 習:指後天習染,包括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大意】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4.“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註釋】女:通“汝”,你。 居:坐。 愚:受人愚弄。 蕩:放蕩。好高鶩遠而沒有根基。 賊:害。 絞:說話尖刻。

【大意】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愛好誠信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危害親人;愛好直率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5.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

【註釋】以:連詞,連線分句,表示目的。可譯為“來”或“以便”。下面幾個“以”用法同此。 斯:代詞。指代“修已以敬”。 而已:罷了,夠了。 安人:使他人安樂。安:使動用法。 病:這裡有“難”的意思。

【大意】子路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應以敬為目標,提高自身修養,使言行不越禮。”子路問:“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進一步要通過修養自己,使親人朋輩安樂。”子路又問:“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更進一步便是通過修養自己,使天下老百姓都得到安樂。而修養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以使老百姓都得到安樂,這是堯舜也難以實現的目標啊!”

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註釋】行:社會實踐。

【大意】孔子按四項內容教授:典籍文化,社會實踐,忠和信。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為政》)

【註釋】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大意】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註釋】簞: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樂:樂於學。

【大意】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9.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註釋】躬自厚:重責自己即嚴於律己。.

【大意】孔子說;“嚴於自己的過失,而輕於別人的過失,這樣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1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註釋】克己:剋制自己,指修己。復:實踐,實行;復禮:踐行禮儀。 天下歸仁: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人。歸:歸順,這裡作“讚許”講。 目:具體的條目,綱目。 回:顏回。古人自稱用名。不敏:不聰敏,遲鈍,笨。 事:從事,實行,照著做。 斯:這,這些,代詞。

【大意】顏淵問怎麼去實踐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儀,這就是仁。一旦都能這樣做,天下就會歸順於你的仁治,實踐仁德全在於自己,難道能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踐仁德的具體細目。”孔子說:“不合於禮度的事不看,不合於禮度的事不聽,不合於度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度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明,請允許我照您這些話去做吧。”

11.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

【註釋】省:反省,自我檢查。 疚:內心痛苦、慚愧。

【大意】司馬牛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曰:“不憂愁,不畏懼,做到這些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可以憂愁,可以畏懼的呢?”

12.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註釋】重:穩重、莊重。威:威嚴。 固:閉塞不通。 忠信:忠誠,講信用。主忠信:以忠誠信實為根本。 友:意動用法,是“以……為友”。 過:作動詞,犯過失。憚:害怕。

【大意】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則不牢固。要以忠信為根本。不要與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過錯,不要怕改正。”

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大意】孔子說:“執政者自身行為端正,就是不釋出命令,老百姓也會仿效著去幹;執政者自身行為不端正,就是釋出命令,老百姓也不會聽從的。”

14.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註釋】何有:有什麼困難呢,“何難之有”的省略。

【大意】孔子說:“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為,那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能使自身品行端正,那又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15.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大意】孔子說:“以前我對人,聽他怎麼說就信他怎麼做。現在我對人,是聽他怎麼說,還要看他怎麼做。是宰予讓我有了這種改變。”

1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大意】孔子說:“面臨著合於仁義的事情,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大意】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發現好的向他看齊,發現不好的就對照改正嘛。”

18.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註釋】抑:只是。 云爾:如此。

【大意】孔子說:“如果要說聖和仁,那我怎麼敢當!但為此而不斷追求,並不知疲倦地教誨他人,則可說是已經如此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這些弟子們無法學到的啊。”

19.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註釋】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樣子。 悱:口裡想說而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隅:角。

【大意】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他知道一個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個角,也不再教他了。”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

【大意】孔子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講高深的東西,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講高深的東西了。”

2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註釋】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時: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說: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慍:惱怒,怨恨。

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大意】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大意】孔子說:“溫習舊知識就可以獲得新知識,能夠這樣的人就能做老師了。”

2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註釋】罔:迷惑。則:那麼。殆:危險。

【大意】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於虛妄而危害身心。”

24.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註釋】以:連詞,表示目的。可譯為“來”或“以便”。

【大意】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地冥思苦想,但無益於解決問題,心想還不如去實際地學習哩。”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