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兰台令史官职很低吗 兰台说史•从历史经验看朝鲜大马外交战有多严重?

火烧 2023-02-24 22:04:15 1061
兰台说史•从历史经验看朝鲜大马外交战有多严重? 2017年2月13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长兄金正男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遇害身亡。马来西亚警方的调查报告显示,刺杀金正男的嫌犯与朝鲜政府关系密切,该案
兰台令史官职很低吗 兰台说史•从历史经验看朝鲜大马外交战有多严重?

兰台说史•从历史经验看朝鲜大马外交战有多严重?  

2017年2月13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长兄金正男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场遇害身亡。马来西亚警方的调查报告显示,刺杀金正男的嫌犯与朝鲜政府关系密切,该案很可能是一起有预谋的政治暗杀。然而,朝鲜官方先矢口否认金正男死于刺杀,之后又否认死者为金正男,并辩称马来西亚政府和韩国政府合谋损害朝鲜的国际声誉。马来西亚政府则认为朝鲜官方越境刺杀金正男侵害了本国主权,更对后者藏匿嫌犯的行为大为恼火,于3月4日宣布驱逐朝鲜大使。3月6日,朝鲜官方以牙还牙,也宣布驱逐马来西亚大使。 朝鲜大使发表声明 在案件发生后的短短十几天里,马朝两国的关系可谓急转直下,发展到近乎绝交的地步。在旁人看来,马朝互逐大使的过程虽然事出有因,但却不怎么明智。一方面,朝鲜官方对金正男遇刺案的回应前后矛盾,又强烈反对马来西亚验尸,显得做贼心虚;另一方面,在朝鲜已经抛出政治信号的前提下,马来西亚仍执意追凶,也显得不明就里。毕竟,马朝两国亲密的外交友谊已持续四十余年,为了一次外籍人士遇刺而闹到这个地步,似乎很不值当。 但假使我们从历史角度分析,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类似马朝这样不理性的外交危机,从来都不是孤立。多数情况下,那些看似不理性的外交决策,都源于理性的内政博弈;那些充满智慧的外交斡旋,离不开本土形势的支撑。这是因为,任何政治实体都必须优先处理内政问题,之后才有余隙缓解外部矛盾。 伊朗人质危机 以伊朗人质危机为例: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政府垮台,国王被迫流亡海外。同年,因巴列维国王赴美治疗癌症,伊朗共和国对美国表现出强烈的敌意。11月4日,德黑兰数千名学生在伊朗领袖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美国大使馆,扣押了其中的50余名美国公民,企图以人质要挟美国引渡巴列维。 霍梅尼政府的绑架行为立刻激怒了美国政府。从11月10日起,时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联合西方盟友,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其中包括终止进口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在美资产等。但伊朗的霍梅尼政府却不为所动,依然扣押人质不放,坚持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回伊朗受审。双方强硬的态度令局面僵持不下,到1980年4月7日,美国干脆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并试图派遣特种部队营救人质,结果这些行动均以失败告终。直至1980年9月,两伊战争暴发,伊朗共和国的处境日趋困窘,政权存续受到严重威胁,这才开始在人质问题上松口。1981年1月20日,在阿尔及利亚外交官的撮合下,伊朗和美国终于达成妥协,将扣押了444天的美国公民全体释放。 被释放的美国人质 从外交角度讲,伊朗和美国陷入敌对关系是极不明智的决定。但问题在于,美国曾大力支持巴列维政府,更庇护着巴列维本人。霍梅尼的伊朗共和国凭借反对巴列维才得以建立,如果伊朗和美国继续维持友好关系,那就相当于否认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前文已述,内政问题的优先级总是高于外交问题,伊朗人质危机也是由此而来。 与伊朗的情况类似,普法战争也可称得上是外交失衡的典型代表:1868年,西班牙女王伊沙贝拉被革命推翻,西班牙王位一时处于空缺状态。普鲁士见有机可乘,派人四下活动,试图让普鲁士国王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继承王位。法国政界对此举提出抗议,并以开战相威胁。起初,普鲁士作出了让步,利奥波德亲王表示愿意放弃候选资格。但拿破仑三世仍不放心,要求普鲁士方面做出书面承诺,保证不再派任何王室成员继任西班牙国王。 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其实早已计划与法兰西第二帝国开战,遂以一封措辞傲慢的挑衅性电文回复了拿破仑三世的要求。这封电文立刻引爆了法国国内的舆论,叫嚣战争的声音此起彼伏。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主动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 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投降 实际上,拿破仑三世并不想进行这场战争。法国当时看似强大,实则在军事上虚弱混乱。拿破仑三世统治期间,法军虽然在针对俄国、中国、阿尔及利亚、墨西哥等国家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这些战争中的敌人往往又穷又落后,本来就不堪一击。法皇内心非常清楚,普鲁士联邦的军事实力远远强于他之前的所有对手,自己没有拿破仑的指挥才能,法军也准备不足,很难取胜。 可是,出于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拿破仑三世在外交上又不得不死硬到底。他的整个王朝都建立在“拿破仑”这个名号上,如果不能表现出和叔叔拿破仑一世相当的英明神武,其统治根基就会动摇。因此,当普鲁士政府在回应法国的外交电文中使用挑衅性的语气时,拿破仑三世就已经丧失了回旋余地。最后,法国皇帝在色当战役中兵败被俘,他的帝国也随之灰飞烟灭。与其说是骄傲自大令法兰西第二帝国轻敌冒进,倒不如说是内政压力迫使它必须在战场上进行这场政治上的豪赌。 和上述例子相反,当两国的经贸协作蒸蒸日上,且统治集团间不因彼此友好而丧失合法性的前提下,即使有再多的矛盾对立,也都不过是表面文章。因为双方的内政外交在贸易作用下缠绕在一起,致使任何外交问题同时都有可能演化为内政问题。除非其中一方的国内发生政治动荡,否则像马朝两国这样骤然的关系恶化,几乎没有发生的可能。 以英美关系为例:美国独立后,英美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到1812年,两国再次暴发了一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以平局告终。1814年,双方签署了相对平等的《根特条约》。此后,英美两国在美加边境地区依然摩擦不断,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外事危机莫过于发生在圣胡安岛上的“猪猡战争”。 19世纪40年代以前,英美两国在俄勒冈地区的领土划分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当时的俄勒冈地广人稀,英美双方暂时选择避免冲突,共同开发资源。但到了19世纪4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变。随着美方大量移民人口的涌入,俄勒冈地区的人地矛盾逐渐尖锐起来。美国移民要求独占俄勒冈地区,尤其想把圣胡安岛完全纳入己方的管辖之下。英国方面也不甘示弱,坚称圣胡安岛是英国领土。双方就此展开了马拉松式的长期谈判。 家猪被射杀事件诱发了英美边境冲突 1859年6月15日,美国移民在岛上开枪打死了一只属于英国公司的家猪。英国殖民当局威胁逮捕肇事的美国公民,岛上的美国人立刻向美军求助。驻扎在俄勒冈的美军准将随即借题发挥,派军队登上了圣胡安岛。随着美军登岛,局势登时紧张起来,英军也开始调动战舰。英美双方不断在岛上增派部队,集结了陆海军数千人,战争似乎即将打响。美国联邦政府闻讯后赶紧派人与英方协商,提前压住了冲突的苗头。此后,又经过十余年的漫长谈判,最后在德皇威廉一世的调停下,圣胡安岛的领土争端才得以和平解决。值得注意的是,两国政府始终克制着战争的冲动--英美间日渐繁荣的贸易往来已经不允许全面战争再次发生。 言及此处,我们回头再来看马朝问题,就不难理解双方关系破裂的玄机所在了。虽然两国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友好的政治互动,但这种关系对两国内政的影响极小,甚至比许多意识形态上互相敌视的国家还要脆弱。双方不仅缺乏民间交流,经济往来也少之又少。止于浅表的外交关系,注定要让位于更加重要的内政博弈。对马来西亚执政党而言,在金正男遇刺事件中保持强势做派,有助于在国内捞取“维护主权”的政治资本。而对朝鲜政府而言,尽量把本案的责任推给马来西亚,则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国际、国内形象。既然分手的成本比分手的收益还低,那么又何必一往情深呢?再说了,反正也是做个分手的姿态给你们看戏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