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要不要门票 需要同里的古代故事
需要同里的古代故事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 同里镇
在江苏吴江县东十二里,康名铜里,宋改今名,港交错,水道四达,元明以后,皆置巡司于此。
来源人民网:清幽朴雅的同里古镇
江南水乡古镇,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有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情,因而成为休闲旅游者的新宠。
日前,记者随中国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赴江南采风,发现千年古镇同里,是一块难得的休闲旅游胜地。
同里,属太湖流域典型的水乡古镇。
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在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
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
它位于江苏吴江市的东南端,距苏州18公里,南京250公里,上海80公里,杭州130公里,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同里的名字,好记又好听。
其实同里曾名“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
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从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吴中重镇。
由于它与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乱之灾,便成为富绅豪商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
不难看出,同里名字的变更,取决于当地人含而不露的传统观念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我们走进依水而建,总面积133.7平方公里的同里古镇,满眼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
特别是在方圆1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与悠闲生活着的近万居民,俨然一幅恬静淡雅的画卷,舒展在游客面前。
与其它江南水乡相比,同里令游人感触最深的是三多。
一是水多桥多,镇区水面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在全长6公里的15条交叉河流上,共架起49座古桥,所建之桥因时代不同,意义迥然,体现不同的寓意。
如宋代著名诗人叶茵所建的思本桥,意为万事民为本。
明代的东溪桥,记录了文人雅士云集的读书之风,并以桥联为证:“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最受游人瞩目的要数建于清代,位于镇中心呈三足鼎立姿态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人称桥中之宝。
不仅外观小巧玲珑、古朴典雅,而且富有极浓的民俗内涵。
凡古镇上的居民遇到婚娶、满月或生日贺寿等人生大事,都要走一趟“三桥”,图个大吉大利。
到同里的游客,也会入乡随俗,饶有兴趣地走一回“三桥”,欢快地感受当地人的民俗乐趣。
二是深宅大院多,自公元1271年至1911年,同里镇先后建成私家宅园38处,还不包括47处寺、观、祠、宇等。
这其中既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也有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

因此,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曾称同里是一座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目前,游客看到的主要是20多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
如明代的五鹤门楼、仁济道院;清代的退思园、耕乐堂、嘉荫堂等。
要说最经典的杰作,当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退思园。
别看此园仅占地9亩多,却因构思巧妙使得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
园中景点既独立成景,同时也是另一景点的陪衬,并与周围葱郁的花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碧水相映成趣。
走在其中,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意境。
更重要的是退思园主人借景抒怀的思想内涵,为前去游览的客人或多或少带来不同的感悟。
三是文化名人多。
据同里镇志记载,自宋淳?四年至清末先后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其中包括宋代著名诗人叶茵、明代著名造园艺术家《园冶》的作者计成、清代画家陆廉夫等。
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陈去病、我国近代统计学奠基人之一金国宝等。
众多的文化名人,为同里的历史书写出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
比如,光绪三十二年,小镇上曾创办过女子学校——丽则女学,开女子教育之先河,如今遗址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试想,近百年前一个区区小镇竟能开办女子学校,足以印证了同里开明的文化底蕴。
抵达同里古镇的第二天清晨,细雨蒙蒙。
我撑起雨伞,沿着河岸,独自漫步,边走边观赏一座座紧紧相依的老房子。
见一位长者正在摆弄老式煤火炉,上前问候。
长者姓何,年届七旬。
得知我远道而来,热情地介绍道:我们这里是一座街河并行、桥路相接的小镇。
东西走河,南北架桥,以河道为骨架,依水成街,傍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河、桥、街、路、宅、园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是一种福分,我们感谢先人。
尽管我们的生活没有你们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高,但这里的清幽、古朴和住惯了的老房子,都让我们难以割舍。
不信,你多留几日,穿穿巷子,走走小桥,多看看古老的建筑,蛮有意思的。
冒着细雨我继续缓步而行,过小桥,穿街巷,观民居,听雨声,静心地感悟“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的意境,仔细地寻觅着都市里所没有的那种悠闲自得的幽静,别样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