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柳敬亭研究 柳敬亭之「 ”祖籍”成谜 通州余西人在寻找铁证 为啥我尝掩泪望余西
柳敬亭之「 ”祖籍”成谜 通州余西人在寻找铁证 为啥我尝掩泪望余西 漫言柳敬亭之「 ”祖籍” 随手打开《史记》,是《管晏列传》,头一句话是:「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我们当然只有相信司马迁,并且知
柳敬亭之「 ”祖籍”成谜 通州余西人在寻找铁证 为啥我尝掩泪望余西

漫言柳敬亭之「 ”祖籍” 随手打开《史记》,是《管晏列传》,头一句话是:「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我们当然只有相信司马迁,并且知道了管仲是颍上人。这一说法,至今没看到有人来纠正司马迁,所以我们对管仲是哪里人的认识,也只能停止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这个问题上的定论。 又比如,《乐毅列传》说,「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又说,「 ”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至于乐羊之前是哪里人,如果遍查古籍也无说,那么乐毅祖先的事也就只能追溯到乐羊为止,再多说就是瞎说。 这样就要说到柳敬亭。我的认识是,「 ”柳敬亭,泰州人也。”有没有「 ”其先”的问题?我的看法是,柳敬亭大约活到九十岁,这么大岁数的人,为何从来没有说过「 ”我的老家呀,其实不在泰州,而在哪里哪里”这句话? 可以肯定的是,柳敬亭性情十分活跃而通达,乐于请名人诗人给他写诗,而名人诗人们也乐于与他交往,并且还有大诗人吴伟业大学者黄宗羲这样的人,给他作了《传》。这些,对于后人,就成了历史资料和研究柳敬亭的依据。所以,在这些宝贵资料中,既然没看到柳敬亭说过「 ”我的老家呀,其实不在泰州,而在哪里哪里”,我们为何要来给他按上泰州之外的一个所谓「 ”祖籍”呢? 柳敬亭因官司离开泰州出走时,是十六岁左右,而且是一个有主见很刚强的少年,一般说来,当时他的父母俱在,如果父母俱不在了,至少,父辈的亲戚或邻人是有的,如若他的父辈是从外地迁徙到泰州来,而他只是在泰州出生而已,他不会一点也没听到父辈或邻人谈起过「 ”老家”,就是说,如果他家是从外地迁徙至泰的,少年柳敬亭应该是知道一些的,既然如此,他后来活到九十岁左右,并且是那样的大名人,却从来没有对人谈起过自己的「 ”老家”不在泰州,这就有悖常情常理。并且,也从来没有人问起过「 ”你老家一直在泰州吗”,更不曾有人跟他套近说「 ”听说你老家是我们余西哪里的呀”,这些,在史料中都不见只言片语,应当说,是正常的,因为在柳敬亭当时,本来就没有这个问题。 泰州已故老学者周志陶曾经统计说:「 ”四十三位与柳敬亭同时的作者,在六十三篇作品中,无一人提到柳敬亭是南通人,也无人称其为宋代曹彬之后和原名永昌字葵宇者。” 这些与柳敬亭同时,并且很多是与柳有密切交往的四十三人,及其六十三篇作品,就是讨论柳敬亭「 ”祖籍”以及他的一切问题的最可信依据。这些最可信依据,真是非同小可,撼泰山易,撼这「 ”四十三人,六十三篇作品”的依据,难。 但不等于说,学者们就再也不可以对这一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争抢名人”的风气,其所由来久矣,这样的事情过去有,今后也仍会层出不穷。 那么,目前的「 ”不同意见”的「 ”祖籍南通”之说,是否有道理呢?我认为,其理由不充分。因此,「 ”祖籍南通说”,不能成立。在不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 ”糊稀泥”说:「 ”柳敬亭是泰州人,与认为他的祖籍是南通人,并不矛盾”。 我也跟我敬重的学者一位先生交换过意见,他为弄清柳敬亭之来龙去脉,做了大量考证,但我认为,所提供的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范国禄诗《听居生平话》,而那仍不能作为「 ”祖籍南通说”的充分依据,不足以动摇「 ”四十三人,六十三篇作品”。他对我的意见,也表示同意。 因为,说书人居辅臣(居生)当时名气已经不小,他以自己是柳敬亭的门徒高足为荣,也许还是言必称柳的,可见柳敬亭虽已辞世,名气依然很大,乃至比生前还大。既然这样成了海内名人,而且是那样高龄辞世的,就会引起一种特别的关注,这时,或许范国禄(小柳敬亭四十六岁),或别的某个文人,偶然发现余西曹氏家谱,其中有百年前曹氏二弟兄于某时迁徙至泰的记载,时间推算,恰与柳敬亭之生年对得上,而柳敬亭本姓曹是已知的,则可以「 ”断然”声称柳敬亭就是所迁徙的曹家之后,把其中「 ”曹永昌,字葵宇”者说成就是他。这样「 ”臆测”而抢名人,有没有可能呢?应当说,是有的。然后,又在「 ”臆测”获得的「 ”基础”之上,吟诗作赋,一切就越来越像是真的了。我此一说,说的也只是一种「 ”可能性”,但是这就足以置疑于范国禄。 往往一个人成大名之后,人们就喜欢给他找上一个历史显赫的先人,强按到他头上,不这样就不足以说明这个人为何会成就了一番事业,也不足以陶醉和慰籍自己敬仰的内心,而如果一个人成了帝王将相,那他的先人或他的发迹,一定更是不寻常的了,这出于一种不正常的历史文化心理,司马迁早就在《史记》中写下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精辟见解,但人们还是视而不见,到时就全忘记了。 与柳敬亭同时代的人从来没有说过柳敬亭原名「 ”永昌,字葵宇”。览阅之下,这方面的说法只有: 「 ”名遇春,号敬亭,本姓曹”(《柳生歌并序》,顾开雍,小柳敬亭约十岁), 「 ”扬之泰州人,盖姓曹。”(《柳敬亭传》,作者吴伟业,明末江左三大家之一,小柳敬亭二十二岁。) 「 ”名遇春,号敬亭,年八十,扬州人。”(《柳麻子小说行》,明末江左三大家之一,阎尔梅,小柳敬亭十六岁。) 「 ”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黄宗羲,明末大学者,小柳敬亭二十三岁。) 「 ”柳逢春,字敬亭,本姓曹,泰之曹家庄人也。”(《柳逢春列传》,宫伟镠,泰州人,小柳敬亭二十四岁。他这句话为泰州《道光志》采用,因为他是泰州本地的学者。) 「 ”柳敬亭,泰州人,本姓曹。”(《板桥杂记》,余怀,小柳敬亭二十九岁。) 所以,那个「 ”名永昌,字葵宇”,是多年以后的「 ”横空而出”。 范国禄诗较长,其中与柳敬亭最有关诗句是「 ”我尝掩泪望余西,柳家巷口夕阳低”,这被当作柳敬亭原籍的一个依据。殊不知,柳敬亭当时,南通余西有「 ”柳家巷”么?既然说是余西曹家,怎么又来了一个「 ”柳家巷”?此「 ”柳家巷”,原《曹氏家谱》中有么?是之前一百年、曹家当时,那里就正好叫做柳家巷?还是因为出了柳敬亭才改叫柳家巷?还是范国禄灵感所至的「 ”神来之笔”?这「 ”柳家巷”多少有点「 ”从天而降”,很难视为「 ”学术”依据。所以,诗中另一句「 ”五狼发迹”之语,都可视为凿空之言。好比如果要拉一个名人来,说他「 ”祖籍”是南京,那就把南京的历史地理风物都堆到他头上去,这就越说越像了。这样行吗? 真实的曹氏家谱,对于我们,关键的只有一点,就是家谱与柳敬亭的关系是不是很「 ”铁”?是不是有「 ”铁证”能说明柳敬亭就是那曹氏弟兄的后代?是不是有铁证说柳敬亭就是「 ”名永昌,字葵宇”的那一位?这一条联系,如果不能有力建立起来,就会有「 ”臆测”之嫌。而这一条「 ”铁”的联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起来。 周志陶先生说得好:「 ”避而不言曹永昌就是柳敬亭的依据”是不行的。 打个比方,我姓刘,我把刘邦世家说得头头是道,然后就说我是刘邦之后裔,人家只要问我一句,你的依据呢?我拿不出铁的证据来,前面的天花乱坠,都没用。 所以,柳敬亭「 ”祖籍南通说”,仍然只是一种「 ”假说”,这样的「 ”假说”,容许有一千种,但负责任地,我们现在还只能说,「 ”柳敬亭,泰州人也。”别的无法多说。 俞扬先生勾稽了柳敬亭「 ”祖籍南通说”的由来,简引如下: 1927年《小说世界》载钱啸秋《柳敬亭之世系》文,是他根据通州曹氏家谱,首次提出柳敬亭是宋代曹彬之后,曹彬籍真定府灵寿,其九世孙移常熟,其十二世孙移通州余西场,而柳敬亭即其十三世,名永昌,字葵宇。 1956年,洪式良《柳敬亭评传》不同意钱啸秋这种「 ”值得考虑”的说法。与柳敬亭是朋友关系的吴伟业作《柳敬亭传》,也不记柳是宋代曹彬之后,以及敬亭之父由通州移泰州之说, 1963年,《江海学刊》载管劲丞《柳敬亭通州人考》文,据曹氏族谱与范国禄诗《听居生平话》,认为柳敬亭之父移居泰州,因而柳敬亭出生于泰州,其本通州人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之《南通县志》说柳敬亭「 ”本姓曹,流落泰州后,改姓柳”(多么草草),而《南通市志》说,柳敬亭「 ”本名曹永昌,……幼时随父迁居泰州,因受陷害成缉捕对象,休息于柳树下指柳为姓。”(亦为草草)。南通之旧志没有柳敬亭传。 2003年第八期《文史知识》载陈辽《平话奇才柳敬亭》文,其中介依据管劲丞之说,强调柳敬亭是通州人。 有关情况就这么多。可见,说柳敬亭是「 ”曹永昌”之说,是从一九二七年开始的。时间出得早与晚,虽然也很重要,但还不是论定真假的关键,关键只在于「 ”曹永昌就是柳敬亭”的铁证。这样的「 ”铁证”,现在是没有的,也可以说,永远是没有的。仅凭以上所列可做为「 ”依据”的材料,是不足信的。 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出的南通二《志》,比起《泰州道光志》中就言之凿凿,相距何远!而这南通二《志》,又如何面对周志陶先生的这句话呢:「 ”四十三位与柳敬亭同时的作者,在六十三篇作品中,无一人提到柳敬亭是南通人,也无人称其为宋代曹彬之后和原名永昌字葵宇者。” 因此,1981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的说法,「 ”柳敬亭,本姓曹,原名永昌,字葵宇,……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一说泰州人。”就是很不负责的。 2003年10月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江苏名人录》的说法,「 ”柳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也是有错的。 总之,柳敬亭「 ”祖籍”,既然提出来了,但在没有充分证据前,是不能定下来的,只能是假说。 见网络来源:柳敬亭祖籍 - 乌有之乡 ://wyzxwk./Article/zhonghua/2010/12/171816.html 外号"柳麻子" 延伸阅读 360百科 百度百科 柳敬亭 人物简介 柳敬亭(1587一1670),原名曹永昌,后易名敬亭,号逢春,因"面多麻",外号"柳麻子",南通州余西场人,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祖、父皆在余西镇上经商。其叔父在泰州-余西间往来经商。永昌之父奉永昌之祖命,或之泰州,助永昌之叔一臂。永昌少年好动,或随父至泰州叔父歇脚处一游。因十五岁时在泰州"犯事"当刑,遂隐姓埋名,浪迹苏北市井之间,说书度日。万历三十七年(1609),他渡江南下,在一棵大柳树下歇息时,想到自己尚在捕中,"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从此,便有了大名鼎鼎的说书艺人柳敬亭。 柳敬亭 祖籍一说 柳敬亭是通州余西人,凿凿可据。为什么还流传着柳是泰州人的说法呢?这主要是受与柳同时代文人吴伟业的"误导"影响。吴伟业《柳敬亭传》中对柳氏的籍贯说法:"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盖姓曹。"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黄宗羲的《柳敬亭传》一文亦提到"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这种说法沿袭了吴伟业的"误导",在当时乃至以后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关于柳敬亭的真名实姓、籍贯、身世 ,已有多人进行过考证。据清嘉庆二十一年(1876年)通州余西场曹邦庆撰修的 《曹氏校正六修谱》载:柳敬亭,本名曹永昌,字葵宇,敬亭乃其号。始祖为北宋开国元勋武惠王曹彬,世居河北真定府录寿县。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曹氏一脉流落至常熟。元朝至元年间,族人各自西东,曹均济避乱江北,落户通州余西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余西场曹氏族人始修家谱,嗣后430年间五次续修。柳敬亭系二房十三世,与父曹应登举家迁往泰州。 曹姓为余西的大姓,有"九季十三曹"之说。之所以有人说柳敬亭是泰州人,一是缘于他幼时即随父迁居泰州。二是跟他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有关。试想当年的柳敬亭,作为在逃"钦犯",只能变名异姓,流落他乡,安能坦然将自己的籍贯明白无误地告知天下? 我尝掩泪望余西 为什么不「 ”我尝掩泪望庆余”? 柳敬亭说书 也请泰州人拿出铁证,我们看看,哪怕是一星半点儿的,,, 值班小编南布洲土著吴梦达 值班小编南布洲土著吴梦达感谢您关注,不迷路!
很赞哦! (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