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本电子版 初一历史学什么
初一历史学什么
【初一历史都学什么
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远古-三国两晋南北朝) 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国古代史隋唐-明清) 八年级第一学期(中国近代史-晚清民国1840-1949年) 八年级第二学期(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1949-2001--当前版本是2006版,2010修订) 九年级第一学期(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九年级第二学期(世界现代史1917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000年) 初中历史的精髓就是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养成历史学习的习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为将来成为合格的高素质公民打下基础。 另外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图表法。
懂得引用的基本历史素材;学会使用历史地图册。
初一的历史
一.为什么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3. 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利工程水平; 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的典范. 二.诸子百家简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墨翟)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孟轲)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法家 韩非子(韩非)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 庄子(庄周)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富国措施 奖励生产; 承认土地 (1)内容 强兵措施 :奖励军功. 加强中央集权制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 (2)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3)启示: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4)时间:BC356年(秦孝公在位时) 四.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五.战国七雄: A.秦 B.燕 C.赵 D.魏 E.齐 F.韩 G.楚 六.填表 名称 时间 备注 元谋人 170万年前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北京人 70万---20万 使用自然火 山顶洞人 1.8万 人工取火;骨针;装饰品 半坡人 6000多年 粟;彩陶;半地穴式房子 河姆渡人 约7000年 水稻;干栏式房子 大汶口人 四五千年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七.填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立时都城 亡国之君 备注 夏 前2070年 禹 阳城 桀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商 前1600年 汤 亳 纣 1.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2。
盘庚迁都至殷:前1300年. 西周 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1. 农业上有了人工灌溉; 2. 建筑物上开始用瓦. 八. 1.(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3距今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部落联盟) 4黄帝之后过了很久,(尧)(舜)(禹)先后成了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5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6材料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想一想,神农氏时已经出现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答:集市贸易) 九 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早500年) 十: 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主要手段有哪些?(答: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十一 :西周实行(分封制) 十二: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其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3三家分晋的三家是(韩)(赵)(魏) 十三:六国合纵抗秦的谋略为什么没有成功? (1)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法破坏合纵,个个击破 (2) 秦国采用"连横"的策略破坏了"合纵" (3)五国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十四:1(春秋)时期,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2(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个牛耕 3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十五 1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2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答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十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十七:材料;"子曰,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谈谈年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受的了什么启示 答1: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量与品德可以让我们学习 2孔子这话体现了孔子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 3告诉我们,在学习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有可能学得更多的知识. 十八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戊鼎)。
初一历史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因为原来的都城平城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城市众多人口的需要。
2.不利于鲜卑族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和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
结合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分析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直接原因。
答:历史背景是当时的中国处于大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这一时期佛教在我国是很流行的。同时,统治阶级也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加强思想控制,达到有效地统治人民。直接原因是统治阶级大力扶持。
阅读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说:“宗教是‘麻痹人民思想的鸦片’”。
材料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请回答:
(1)谈一谈你对佛教影响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在文化方面,出现了相关的哪些文化成就?
(3)想一想,你身边还存在这样的影响吗?
1.佛教有积极的因素,主要是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期传入我国,和我的历史文化有机的紧密的集合在一起,成为我国古代先进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同时,也有消极的因素,它宣扬封建迷信,麻痹广大的人民,统治阶级因为信奉佛教,使得大量的国家财富都被寺院占有,众多的人口出家为僧,社会上参加劳动的人民和为国家提供赋税的就相应的减少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2.佛教在当时很盛行。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石窟艺术。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是最著名的代表。
3.不存在这种现象
初一上册历史资料
给你弄来一个历史提纲额,不知有没有帮助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
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
初一历史
1、同意第二种观点。即长城在秦汉帝国向西开拓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历史上,长城建立以前,北方民族和华夏族进行融合的事例很多
但是长城建立以后,就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隔开了,客观上阻碍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事实上,直到今天,长城也是许多重要地理分界线的一部分。
但是长城决不能说明封闭和保守,它毕竟起到过维护和平,保证河套平原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作用,虽然这样的防御作用,比起它消耗的民力和物力来说,似乎显得小了一点,但它作为中国的精神象征的力量却是不可估量的。这样宏大的工程直到今天都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它是奇迹,是古代人民流传千年的智慧。

2、匈奴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但是与汉帝国往来的国书都是以汉字记载。那麽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带的匈奴,为什麽没有固定使用汉字的习惯呢?这并不是因为匈奴不肯接受汉字,实际上,匈奴酋长单于周围的相关纪录,以及匈奴与汉的外交关系,都在使用汉字,但是因为匈奴政权崩溃而向西方迁移之后,就丧失了使用汉字的必要性。匈奴之后,蒙古地方也没有固定使用汉字的习惯,这并不表示其他民族也不肯接受汉字,而是因为不断的民族迁移,以致他们使用汉字的习惯无法落实。
这种现象说明了匈奴在其存在的历史时期内,受到汉文化的深远影响。
初一历史怎么学
我刚刚中考完毕,虽然没有学到高中历史。但是我在初中阶段不止一次地研读过新课改后的高中教材。我个人认为,初高中的历史学习方法大同小异。我上初中时的历史成绩每次考试都没有低于过95分。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你必须要对历史感兴趣,你应该意识到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的人文学科,不能仅靠机械地去背,即使是背的时候也应该清楚这段历史的整个过程是什么,它里面有什么人物,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对于活题的应用能力不是一天形成的,你最好多读一些历史读物,尤其是涉及到高二课程的读物,这对你很有帮助。你也可以结合你自己的爱好。比如说,我喜欢画画,你可以尝试着画一些地图,记住一些重要地名;你可以把历史的重要知识点录下来,晚上睡觉时或睡前听听,慢慢就记住了。学习历史做题很重要,其实你细心会发现,历史的相似题目很多,你尝试着找点规律,找找技巧。我这个假期没什么事,过去三年历史的高中课程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你要觉得可以,咱们俩可以一起讨论,你不会的一定要问,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发到网上来请知道的网友回答。
我中考后假期没事,你可以和我联系,我每天上网3--4小时
初一历史怎么学好啊
历史吧!我自己曾学历史专业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适合你否。
历史嘛,多背是应该的,但要有技巧,平时要将知识点归纳起来,列成树状图,先背好主干知识,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时间就要看书,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忆起当天所背过的内容,回忆不起的第二天就马上看书。
不过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否则你就一定会讨厌历史的.何况死记硬背有很多弊端,意思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背了好张时间,也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二是记不准,易混淆,张冠李戴,错记漏记,把观念或原理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
三是记不牢,容易忘,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记住的东西,没有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历史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