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文天祥是什么人
历史文天祥是什么人
1. 历史上的文天祥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宝祐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
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
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
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七月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今址福建南平)开府聚兵,指挥抗元。冬十月,文天祥转移到汀州,莲城、等地,派使参赞吴浚取雩都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景炎二年(1277)元兵入汀关,文天祥欲据莲城拒敌;汀州守将黄去疾闻帝驾下海,拥郡兵有异心.文天祥逐屯兵朋口转到龙岩.二月,文天祥率军攻复梅州.四月斩杀跋扈大将二人后.至夏,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此时各地豪杰响应抗元,号令通于江淮.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转战至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残部,奉老母再入莲城,请命益兵再举.后转战至循州。
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位的弟弟——赵昺移驻崖山,被任命少保,信国公.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
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
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写《过零丁洋》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的惨败后,陆秀夫背着8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
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
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
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
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
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
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
2. 文天祥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1236 - 1283 )南宋末年著名抗元人士,文学家。
字履善,一字宋端,号文山,庐陵 (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 1256年)中状元,历任刑部郎官、瑞州知州、赣州知州等职。
德祐元年( 1275年),元军南侵,临安(今浙江杭州)告急,他变卖家产,组织义军,保卫临安。 德祐二年( 1276年),元丞相伯颜率军逼近临安东郊,南宋派他以右丞相身份前往谈判。
他不顾威胁利诱,拒不屈从,遭元军扣留。押解途中,他乘元兵不备,在京口(今江苏镇江)逃跑,几经曲折,最后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会合,担任新立的小皇帝宋端宗的右丞相,重新组织力量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率军收复江西一些州县。后败于元军,退入广东。
次年因叛徒引元军袭击,被俘。他拒绝元将逼诱, 写诗《过零丁洋》以明志,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1279 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元帝百般劝降,始终坚贞不屈。 1283年1月9日,在大都从容就义,时年47岁。
在狱中作《正气歌》,广为传诵。遗著有《指南录》及《文山先生全集》。
3. 历史文天祥的故事综合事迹写出心得体会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蒙元的元帅汉奸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汉族人的楷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蒙元定会被消灭,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汉家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民族主义诗篇. 崖山决战 在蒙元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十一岁的端宗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八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洋历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军视死如归,对蒙古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年皇帝蹈海殉国. 押送大都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大元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元大都. 浩然正气 囚禁三年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洋历1279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洋历1282年)十二月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是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4. 文天祥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南宋大臣、文学家。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祐四年 (1256年)进士第一。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宦官董宋臣主张迁 都。他上疏请斩董宋臣,并进御敌之策,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赣等州。 德祜元年 (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
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 和,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 等坚持抗元。
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不久为元重兵所败,退入广 东,坚持抵抗。
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坚 决拒绝,书所作《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于 至元十九年二月初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 他把患难之中自己的经历写成诗歌, 题名《指南录》,可称诗史,在大都狱中所作《正气歌》尤为世所传诵。
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5. 文天祥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文天祥出生的时候,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朝廷,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南宋末年,文天祥已是朝廷重臣,在危难之中,虽想力挽狂澜,却终究是无力回天虽然他没有延续南宋朝廷的寿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光辉形象。文天祥高中状元出来做官时,正值蒙古贵族向南宋发起大举进攻,朝廷上下大都不想抵抗,宦官董宋臣更是主张迁都逃跑,文天祥大胆上书,驳斥董宋臣的主张,并提出政治、军事改革方案,最后虽未迁都,但是文天祥的主张也没有被采纳。
1274年,元朝开始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亡宋朝的战争,国家危在旦夕。1275年,文天祥在赣州组织起一支3万多人的军队,开到临安“勤王”。
当时,4岁的赵隰(即恭帝)在位。临朝的谢太后决心投降。
文天祥不但反对无效,而且还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到元营进行谈判。 他在元军的大营和元丞相伯颜争辩,胃暖被扣押。
元军要把他带到北方,船走到镇江的时候,他逃脱了虎口。他颠沛流离,几经生死,但是始终不忘报国之志。
投降元朝的张弘范劝说文天祥招降张世杰,他写了《过零丁洋》诗作为答复。元朝专横跋扈的宰相阿合马来威逼利诱,文天祥不为所动。
后来,陆秀夫背着南宋皇帝赵昜投了海,张世杰也以身殉职,南宋灭亡。南宋灭亡了以后,张弘范又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嗤之以鼻。
到了元朝的大都以后,南宋的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前来劝降,都碰了一鼻子灰回去了。文天祥的慷慨陈词、义薄云天让所有的人都无计可施。
从这以后三年当中,他一直被关在阴暗潮湿的监狱中。在此期间,他读到投降元朝的弟弟和在监狱中的妻子儿女的来信。
但他没有被百般的折磨吓倒,没有被千般的利诱迷惑,更没有被万般的亲情感动,始终没有投降,表现了自己的气节。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文天祥,进行最后一次劝降。
文天祥回答说:“我是大宋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我只能是死,不能活。”第二天就慷慨就义。
6. 文天祥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7. 文天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天样,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天祥,初名云孙,后改 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卒于元 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
文天祥少年时,即仰慕欧阳修、胡铨、杨邦义等人的忠义。 宝佑四年,20岁的文天祥于集英殿殿试时,面对朝廷的内忧外 患,以“法天不息”为对,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被理宗钦点为 第~'〇 开庆初(1259),元军南进,兵围鄂州,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 文天祥请斩董宋臣,未被采纳。
临安(杭州)危急时,文天祥以江西 提刑身份,应诏勤王,请求率20万义师背城一战,宰相陈宜中不允。 不久,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身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 留。
文天祥冒险脱逃至温州,拥立益王赵呸,以图复兴,转战于赣、闽、岭南等地,兵败被俘,坚拒元将张弘范劝降,作《过零丁洋》 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名句。文天祥后被 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近四年。
其间,元帝多次劝降未果,天祥誓 死不屈,作《正气歌》,以明心志。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文 天祥就义于柴市,时年47岁。
临刑前,作绝笔自赞,系于衣带之间, 其文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 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丞相文天祥绝笔。”后人为凭吊 瞻仰,于其囚禁地建造了文丞相祠,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内。
文天祥有《文山先生全集》传世。前期作品多为应酬之作,后期 则为精华,表现了其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诗文风格激昂 慷慨,偶亦沉痛悲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