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历史简介 茶的发展历史
茶的发展历史
楼主问了两个差不多的问题呀!看来楼主对有关茶的历史很感兴趣亚!可以找几本书看看,因为在这里要想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确实很困难呀!
下面就饮茶制茶的演变说一说吧,但愿对楼主有用。
陆羽《茶经》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可见饮茶是从神农时期开始的。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知,那时候所谓的“饮茶”是做药用的。
方法也只是简单熬熬茶汤,治疗疾病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品茶饮茶,一直到唐朝时期才开始。
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随着陆羽对茶的研究和《茶经》流传,进一步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而此时唐朝茶饮文化也进入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饼茶代替了以前原始的腌制法,制作方法也相当的严格,一般说来要经过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等步骤。
而且其中还必须讲究天时地利等诸多条件。
制作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唐朝时期,饮茶方式是一种所谓的“煮茶”也就是常说的“唐煮宋点”。
大致方法是将茶饼置于火上烤。
当到“虾蟆背”(《茶经》中语)的时候再取下捣成末,候水二沸的时候(即水将全开,气泡成鱼眼珠般大时),再将茶末倒入水中,并进行搅拌,同时舀出一勺茶水候汤。
此时也可在汤中加入少许盐、姜末、橘子皮等调味料。
大约半分钟后,加入刚才舀出的茶,以止茶汤的沸腾。
这样茶才算煮好。
至于好不好喝。
本人没有试过,所以也不便在此妄下结论。
到了宋代,对茶的品质、品饮技术更是精益求精。
宋帝皆嗜茶,尤其是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更不惜重金寻找新的贡茶品种。
因此饼茶、团茶不断发展更新。
制茶饮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赵汝砺《北苑茶录》记载的制茶法,较唐朝制法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
基本为采芽、拣芽、蒸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步骤。
同时,宋朝也开始了我们现在的散青茶制法,为后来散茶的大范围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的品饮方法和唐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一些步骤有变化而已。
最大的变化是不把茶末直接放入水中,而是先搅成膏,后用二沸水缓缓冲入膏中,并以茶洗不断搅拌、击末,整个过程称为“斗茶”而制膏等步骤称之为“分茶”注水调膏称之为“点茶”。
到元朝时期,团、饼茶渐渐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元朝末年又由“蒸青茶”改为现在的“炒青茶”。
明朝时,团、饼茶已经不再流行,完全退出了市场(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除外),炒青散茶则大为流行,明人许次纾《茶疏》所记载的就是炒青茶制法。
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也不在使用以前的煮和点了。

甚至茶汤中也没有了调味的盐、姜末等。
一直到现在。
现代茶的制法和饮法,各茶种制法大体沿袭明、清两朝,偶有艺术茶类比较特殊。
在国内,江浙一带习惯于清饮,即不添加任何辅料,以近于80度的开水冲泡,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茶叶的本色,也较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清、雅、真、美”(茶道的精神比较多:有台湾茶道、武夷茶道、日本茶道等)。
此外还有最南部地区以福建、台湾为代表的功夫茶;北方以北京为代表的花茶;西北地区以藏族为代表的茶砖煮茶法……等等,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 上一篇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原文 送姚孙还河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送姚孙还河中原文 翻译 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送姚孙还河中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留思芳树饮,惜别暮春晖。几日投关郡,河山对掩扉。《送姚孙还河中》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
- 下一篇
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了吗 15年参加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考试通过后一直没有去领证,请问一下长期不领会作废吗?现在领还可以吗?!
15年参加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考试通过后一直没有去领证,请问一下长期不领会作废吗?现在领还可以吗? 15年参加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考试通过后一直没有去领证,请问一下长期不领会作废吗?现在领还可以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