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辽朝有哪些皇帝 辽朝皇帝耶律隆绪历史资料简介

火烧 2022-08-28 09:37:31 1098
辽朝皇帝耶律隆绪历史资料简介 耶律隆绪 971—1031年 是辽王朝的盛世君主,年12岁继位,在位49年,享年61岁,是辽朝皇帝中统治时间最久的一个。耶律隆绪继位前27年,他母亲承天皇太后摄政。在承天

辽朝皇帝耶律隆绪历史资料简介  

辽朝有哪些皇帝 辽朝皇帝耶律隆绪历史资料简介

耶律隆绪(971—1031年)是辽王朝的盛世君主,年12岁继位,在位49年,享年61岁,是辽朝皇帝中统治时间最久的一个。耶律隆绪继位前27年,他母亲承天皇太后摄政。在承天皇太后摄政期间,辽朝便开始实行封建化改革,为辽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耶律隆绪参预了皇太后所领导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也深受母亲摄政的教诲,受益甚多。耶律隆绪亲临国政后,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锐意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接受汉族文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实现了辽王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为实现辽王朝的盛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年少继位 母后摄政

辽圣宗名隆绪,小名文殊奴,生于辽保宁二年(970年)。他的父亲是景宗皇帝耶律贤,母亲是睿智皇后萧燕燕。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是景宗皇帝的长子,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耶律隆绪自幼酷爱读书,精通汉文,喜欢阅读汉文书籍,10岁时能吟诗做赋,而且又通晓音律,喜好绘画;又精于射箭,骑马射猎是他的一大爱好。从少年时代起,耶律隆绪便受到母亲承天皇后的良好教育。

耶律隆绪的母亲承天皇后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隆绪的父亲在位时,身体多病,经常卧于病榻之上,国家大事多交给隆绪的母亲来处理。在景宗统治时期,凡“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可见,当时的一些军国大政,包括重用汉官和对外用兵,都是由承天皇后全权处理、决断的。乾亨四年(982)年,秋九月,在隆绪12岁那年,父亲景宗病逝,他母亲及汉官韩德让及朝中元老耶律斜轸奉景宗皇帝临终遗诏,立皇太子耶律隆绪为帝,年少的隆绪在父亲的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辽圣宗。圣宗即位时,年仅12岁,他的母亲奉遗诏总摄军国大政,被尊为承天皇太后。

承天后摄政伊始,所面临的社会局势是相当严峻的。当时,辽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守旧势力随时准备反扑。与此同时,宋太宗决定趁辽朝“契丹主幼,国事决于其母”的时机,兴兵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承天后摄政的当年,便对朝中军政大员重新调整任命。任命南院大王勃古哲总领山西诸州事,任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院大王耶律休哥为南面军都统,后改为南军留守,负责南面军事边防事务。任命耶律斜轸担任北院枢密使,负责决定朝中大政。这些新的军事大员上任之后,功绩卓著。与此同时,承天后又大胆地重用汉人,韩德让便是其一。韩德让,蓟州玉田人。他的祖父、父亲,曾分别在太祖、景宗时担任国家要职,掌据军政大权,享有很高的待遇,韩德让出生在这样显贵的家族中,加之“智谋超人”,使得他的官职不断晋升,由最初的补枢密院通事,直到升为南枢密院使。景宗临终时让他和耶律斜轸一起辅佑承天后和隆绪承天皇太后简介,主持朝中大政。圣宗对他也非常尊重,以父礼相待。承天后摄政后,任命他为总揽军政大权的宰相。承天后对韩德让的宠信和重用,主要是因为韩氏家族世代掌握军政大权,利用他的势力同统治集团内部的守旧派进行斗争。至于她同韩德让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则是次要因素。韩德让在任职期间,为契丹社会稳定及与宋朝战和等问题上曾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承天后摄政时期,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善于驾驭右左大臣,改革弊政,政绩卓著。在军事上,富有军事指挥才能,智谋双全,突出地表现在对宋战争上。统和四年(986年)三月,宋太宗在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亲自指挥大军,分兵三路,由杨业、潘美等大将率领,向辽朝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收复燕云地区。承天太后针对宋军的进攻,在战略上做了周密的部署,和隆绪一起亲自到南京(今河北卢龙)督战,并调集各路精锐部队,由著名军事统帅耶律休哥带军抵御宋军的主力曹彬部;由耶律斜轸率所部抵御潘美部;承天皇后和圣宗率领一部分军队随时准备增援。辽朝对敌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避开敌人主力,打击侧翼、各个击灭。五月,在涿州西南四十里的岐沟关,辽军和宋军主力大战,宋军大败。辽军乘胜追击,直至宋军主力全部被歼。宋将杨业被流箭射中,兵败被擒,辽军大获全胜。宋军主力全线溃败后,宋太宗将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御,制定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对外采取守势,暴露出宋朝统治者的软弱。以承天太后为主的辽朝统治者,决定趁机向宋朝大举发动进攻。

统和十七年(999)年九月,承天皇太后和圣宗一起挥师南下。十月,辽军进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未能攻下。转而派萧继远率军攻下狼山镇(今河北易县)。然后军队进驻瀛州(今河北河间),与宋军交战,宋军大败,活捉宋将康昭裔、宋顺,缴获兵器无数。辽军随后乘胜追击,又攻下乐寿山,再次进攻遂城,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没有得逞。辽军被迫撤回南京。此后的三年时间里,辽军又三次南下与宋军交战,双方各有胜负。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闰九月,圣宗和承天皇后率兵20万大举南下,围攻宋的北方重镇定州。紧接着辽军大将肖达在遂城又大败宋军。随后,辽军又攻下祁州(河北固定)、洺州(河北永年)等城。十一月,辽攻破德清军,达到澶州(河南濮阳)北城。在辽朝大军兵临城下,形势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宋朝朝廷内部议和派以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首,主张迁都金陵、成都,而宰相寇准则主张由宋真宗率兵亲征,进行积极抵抗。当时,河北、河南的人民对辽军的大举入侵中原,大肆地抢掠表示非常愤慨,纷纷自发起来抗击辽兵的入侵,给辽军以一定的打击。辽军先锋肖挞凛到澶州城下察看地形,被埋伏的宋军暗箭射死,辽军退却,士气受挫。

在宋、辽双方交战的关键时刻,出现了双方势均力敌的趋势。辽军南下虽然在军事进攻上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是他们的入侵也遭到宋朝爱国将士及中原人民的顽强抵抗,迫使辽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并为此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辽朝虽然发动了澶渊战役,但是实际上也没有大举南下的能力。承天太后和圣宗隆绪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在军事进攻失利的情况下,主张与宋和谈。宋真宗在“守内虚外”的方针指导下,对辽采取消极防御,在辽朝大军压境的形势下,积极主张议和。实际上,早在辽军大举南下之时,辽与宋的议和就已经开始。辽朝利用宋朝降将王继忠写信给莫州守将石普,通过石普向宋真宗说明“议和”的打算。然后让宋朝派出使臣向辽请求议和,这样辽朝就处于讨价还价的有利地位。统和二十二年十二月,在双方力量处于均衡势力的形势下,宋朝派李继昌前往辽朝请求议和,与辽达成和议。和议规定:宋朝以承天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每年向辽朝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朝从此停止用兵,各守旧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两朝城池依旧修缮,不得擅自增筑城堡,改移河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双方长期以来的战争状态,使双方在以后120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战事,双方和平共处,正式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为南、北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南北方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避免人民生命财产再遭损害。耶律隆绪充分利用这种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心致力于国内封建化改革,促进辽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高度发展,辽朝国势大振,达到鼎盛时期。诚然,“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对宋朝人民来说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宋朝统治者借机增加苛捐杂税,阶级矛盾激化。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所曾起到的积极作用。

二、亲临国政 锐意改革

耶律隆绪是以“锐意于治”而闻名于世的开明皇帝,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辽朝的封建化改革,为辽朝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需要指出的是,圣宗在位的前27年中,辽王朝的社会改革是在承天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承天太后死后,隆绪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成效卓著,使辽王朝达到鼎盛时期。

辽圣宗隆绪自幼受汉文化熏陶,从小精通汉文,喜欢阅读汉文典籍。《贞观政要》及太宗明皇帝《实录》都成为他案头经常阅读的书籍。他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从中学习到汉族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治国方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治世思想。“澶渊之盟”的签订,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隆绪在“澶渊之盟”以后亲临国政,一方面吸引汉族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模仿中原封建专治主义统治模式;另一方面适应辽朝社会发展趋势,继承承天太后和她早期统治时期的封建化改革,全面推行封建化改革。总结圣宗时期的封建化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顿吏治 科举取士

圣宗即皇位之初,母亲承天太后摄政,在汉官韩德让等人的辅佐、支持下,曾针对时弊在内政上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就是整顿吏治。统和元年(983年),诏令三京大小官员,“当执公方,毋得阿顺。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征求,毋或畏徇”。这项诏令的颁布,对当时各级官吏营私舞弊,阿��奉迎,不理政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时,南院大王勃古哲,在撑权期间,滥施刑法,残害无辜。有人检举勃古哲,圣宗立即派人察访,证明情况属实,立即关押了勃古哲,并给以严厉惩罚,在朝廷上下轰动一时,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圣宗亲政之后,继续整顿吏治。他规定要对官吏的政绩定期考核,根据政绩的优劣决定官员的升免。太平六年(1027年)十二月,圣宗诏令天下说:“北南各部要廉察下属州县,以及石烈、弥里的官员,对不善于治理政务的,给予罢免。官员不论大小,只要有贪暴残害百姓的,立即罢免,并且终身不再录用。对为官清廉、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晋升。皇族内部若有行贿受贿的,发现后与民同罪。”吏治经过这样一番整顿,“任贤去邪”,过去的“蠹弊”大大改变,形成了“法度修明,朝无异议”的大好局面。

圣宗善于发现人才,并大胆给予录用。当时,辽朝有一个旧制,即当皇帝外出巡视经过的地方,当地官员要对皇帝有所进献。一次,圣宗到云中去打猎,当地的节度使参拜皇帝说:“臣下所在的地方没有什么特产可献,只有幕僚张俭是一代之宝,愿意献给皇上”。圣宗一听非常高兴,马上召见张俭,张俭就有关朝政问题上奏30多条,条条都谈及要害。圣宗听后发现张俭是难得的人才,马上把张俭带回朝中委以重任。后来提升他为南院枢密使,又升为左丞相。圣宗不拘一格地选拔、任用人才及实行奖惩分明的政策,对澄清吏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圣宗改革官制还表现在对汉人的大胆任用上。在圣宗统治集团中,汉族官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圣宗依靠汉人的出谋划策,来进行封建化改革,一改前朝对汉族大臣任官的限制。辽朝初期只有契丹贵族才能担任的南府宰相、北府宰相,到圣宗时期才任用汉官担任。如:汉人刘慎行就由膳部员外郎提升为北府宰相、监修国史;又如张俭在太平六年(1026年)提升为南院枢密使,后又授予为左丞相,封为韩王。张俭在任职20多年里做了许多有益国家的事情,政绩显赫。他曾多次向圣宗上谏,力陈时弊,深得圣宗的信任和奖赏。当时汉官中受到重用的人很多,如马得臣、王继忠等人。圣宗时重用的诸多汉族大臣,都是一些富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些人出身于世宦家庭,具有治国的才能。他们到辽朝之后受到重用,为促进辽朝的封建化改革进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对辽朝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圣宗改革官员的选拔制度,随着汉官势力的增大,为适应辽朝社会封建化的需要,开始实行科举取士,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在统和六年(988年),正式下诏实行开科取士,统和七年三月,有17名宋朝的进士携带家眷前来归降辽朝。圣宗命令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考试,考中的第一名作为候补“国学官”,其余的授予州县的主簿官、县尉等职务。开始实行科举考试时,每年只录取二、三人。从统和二十年(1002年)以后,进士及第者的名额开始增加。到后来,为了各方面的需要,便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范围。从统和二十四年开始,进士人数猛增,当年就有23人之多。到了开泰(1012—1020年)和太平(1021—1030年)年间,更进一步扩大了进士名额,每年中进士的增至40到70多人。辽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乡、府、省三级考试。考试的科目开始只有词赋和法律,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到后来又增加了明经、茂才等科。考试的周期不定,通常每年一次,也有两年才考一次的。考试之后的录取、授官都按照唐代的科举制度进行。辽朝圣宗时期的科举考试只限于汉人和渤海人,不准契丹人应试。目的是要保持契丹人骑马驰骋的尚武旧习,籍以维护他们永远属于统治地位。这正是圣宗时期科举取士的局限性,也是封建化改革不彻底的表现之一。从总体上看,通过实行科举取士,在全国上下形成了崇尚汉文化的好风气,大批有才能的汉族知识分子加入到辽朝的统治机构内,充官任职,他们的主张日益受到契丹统治者的重视,从而提高了辽朝官员的文化素质。他们的参政议政对辽朝的封建化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所以圣宗时的科举取士,从总体上是应该给予肯定的。随着契丹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到了辽王朝的中后期,契丹人也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取进士,视为一种荣耀。

(二)更定法律 释放奴隶

辽朝建立伊始,太祖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开始制定成文法。但是,辽初法律严苛,到穆宗时更加严酷,有炮烙铁梳之刑,裂口碎齿、断手足、烂肩股、折腰胫等惨无人道的刑罚。辽初法律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在制定法律上对汉人的处罚很重,对契丹人犯罪则处以轻刑。例如契丹人打死汉人,只赔偿给汉人家属牛马,算是抵罪;反之如果汉人打死了契丹人则处以重罚,不仅当事人要斩首,其家属也要沦为奴婢。这种不平等的法律不能起到维护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辽代社会逐渐向封建化转变,对法律的修正、更定,实行封建制的法律已成为当务之急。

圣宗即位之后,在他父亲景宗修订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更定法令,参照“唐律”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圣宗时对法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

承天皇太后在摄政时期,就留心对案件的处理,经常劝导圣宗实行宽松的法令,以免激化矛盾。圣宗亲政后,针对当时法律上的积弊,重新更定的法令共有十条,原则主张法律宜宽,不宜窄,每条都非常令人民满意,受到朝野上下和百姓的拥护和欢迎。在用刑定罪方面,他规定要谨慎从事,以防止冤案、错案的产生。

圣宗在更定法令时,明确地指出要公平对待契丹人和汉人,取缔贵贱之别。改变过去契丹人享有的与汉人“同罪异论”的特权承天皇太后简介,使令契丹人与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统和十二年(994年),圣宗下诏令说:“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这就是说;此后契丹人犯十恶罪的 ,都要按照汉人法律制裁。圣宗又规定契丹贵族犯法与小民同罪,取消在法律上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不平等。圣宗明确指出:“若贵族异法,则怨必生。”以往宰相、节度使世宦之家的子孙犯罪,虽用刑与百姓相同,但免去在犯人脸上刺字。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圣宗下诏说:“今后若契丹贵族犯罪,当黥面,一律和百姓相同。”

圣宗时期为了整顿吏治,进一步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并明确地用法律条文予以规定。太平六年,圣宗再次下诏说:“朕因国家内有契丹、汉人,因此分置南北二院治理,是想革除贪赃枉法的弊端。如果贵贱不同法,那么必激起民愤。而内族外戚依权仗势,妄图苟免罪责,这样就失去了法律的作用。从今以后,贵戚因事发被告,不论事情大小,都要让所在官司审察。南北院都要查处明白,如不按此条例办,以及受人请托为其说情者,按本犯人罪定其说情者罪。”这项诏令的规定,对惩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观辽代法律的修订,是依照汉族的封建法律来进行的。通过法律改革,使辽朝社会进入封建制的法律统治时期。经过上述整顿,使辽代法律趋于宽平、完备,出现了“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的局面。

圣宗在更定后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奴主不得擅自杀死无罪的奴婢。在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圣宗下诏令:“奴主如果不是犯谋反不逆不道及流放死罪的,奴婢不得告发;若奴婢犯死罪,应该交付主管官员处理,其奴主不得擅自杀害。”这条法令的规定,虽然还没有改变奴婢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但是,奴仆对奴隶主的人身依服关系比过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圣宗为了缓和契丹贵族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维护辽王朝的统治,逐步改善奴隶的悲惨境地,并有步骤地释放奴隶,在辽朝统治区域内建立起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这具体表现在对部族的再编制上。

圣宗统治时期,把原来属于宫帐的俘虏奴隶改编为部族的平民。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稍瓦部和曷术部,原来都是属于诸官及横帐大族的奴隶,从事捕鱼、狩猎和制铁业。圣宗时,随着他们人口的增殖,便改为稍瓦部、曷术部,节度使隶东京都部署司。这两部的奴隶经过改编后则变成为平民,从事戍守边疆的事务。同时,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改编为新部。当时新增置的部族有:女真部、室韦部、梅古悉部等等。原来旧部的俘虏奴隶成为新部族的平民,分别隶属南、北二府。

圣宗废除奴隶制生产关系,一方面是改善奴隶的悲惨地位,释放奴隶;另一方面,对新征服的各族人户不再编为宫户奴隶。统和七年(989年)二月,辽朝明文规定:“诏南征所俘有亲属隶诸帐者,给官钱赎之,使相从。”这项诏令的颁布是圣宗和他母亲承天皇太后针对辽朝初年南掠中原,俘虏大批奴隶并引起他们进行反抗的现实,采纳汉族大臣的建议:由契丹国家从掠夺来的钱物中划出一部分,向从征者们赎取骨肉离散的俘奴,使他们尽可能实现全家的团聚,这样能使他们比较安于现状。

辽朝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奴隶制生产关系形成巨大冲击。广大奴隶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此起彼伏。辽圣宗适应当时社会发展趋势,逐步释放奴隶,取消奴隶制剥削,用封建制生产关系取替奴隶制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边疆各部族的广大奴隶被重新改编为部族的平民,使他们得以安居乐业、开发边疆、建设边疆、戍守边疆,为辽朝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变赋税 发展农业

圣宗为了发展封建制经济,在政治、法律改革的同时,又在经济上改革赋税制度与大力发展农业。辽朝初期,从中原俘虏了大量的汉人,迁徙到契丹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辽朝统治者对他们只能采取中原地区的赋税制度。从这时开始,契丹统治者才知道有课税之利。景宗时开始在汉人居住的地区采取封建的租税制度,因袭唐代的两税法,从统和十八年(1000年)的诏令中可得到说明,诏令曰:“北地节气颇晚,宜沿用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在六月十日开始征收,至九月交纳完毕;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从六月二十日起开始征收,到十月交纳完。”这种税制,就是税钱折粟交纳,即“计亩出粟”,显然是一种封建的赋税制度。

辽朝的土地分国有土地和契丹贵族领地与皇庄。辽初契丹诸王贵族将所俘人口,变成自己私人奴隶设置投下州,仿照唐朝州县设城居住。当时把这些领地称作头下军州实际上就是契丹贵族的领地,它与皇庄一样是贵族们领地下的私庄。头下户在所属的头下军中内“分地耕地”,承担着对其主子的输税和服役等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处于农奴地位。

圣宗改革赋税制度,开始向头下军州、县征收赋税。头下户既要向其头主纳课,又要向国家输租。这样头下户就演变成“二税户”。圣宗实行向头下军州县征收赋税,在经济上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在阶级关系上,由于朝廷加强对头下户的管理、控制,头下户和头下主的奴主关系日益松弛,头下户的农奴身分已迅速地变成获得一定人身自由的朝廷的二税户。对头下军州实行征收赋税,标志着封建制地主经济的发展和领主经济逐渐衰落。从统和年间开始,普遍地向广大州县地区征收封建性赋税。如统和十二年(994年),正月,蠲免宜州的赋税,统和十三年正月,又增加泰州、遂城等县的赋税。在统和十三年四月,圣宗诏令中明确规定:各部族奴隶属籍州县。从此,奴隶就不再是奴隶主所完全占有的奴隶,而成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民。

圣宗对赋税制度的改革,建立起封建制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普遍推行封建赋税制度的同时,为发展农业生产又采取了如下的具体措施:招民垦荒与屯田。

圣宗在统和年间多次下诏,迁徙人口到土地肥沃的地方,开垦荒地,由国家发给种子和农具。把开垦荒地叫“私田”,要向政府纳税。允许百姓开荒种地,开始免征租赋十年。例如在统和七年,曾迁徙吉避寨的居民300户到檀、顺、蓟三州,选择肥沃的土地,发给耕牛,种子,从事农业耕作。统和十五年,诏令民人耕作品部地区的荒地,另外还招募民人耕种滦河一带的荒地,十年之后再开始纳租。招民垦荒的实施,开辟了大量的荒地,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当时在边疆地区各州县实行屯田,驻守军队,从事农耕生产,屯田所得谷物用以供给军饷。屯田只限在西部边疆,14年的时间共积粟数十万斛。屯田户耕种公田,不输赋税,只供给军饷,但是,他们是隶属朝廷的农户。

招民垦荒,屯田、减轻赋税等发展农业措施的实行,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开发边疆,巩固边防,备战备荒等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成绩显著。但是,这种封建化改革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守旧势力的利益,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他们的强烈反抗,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得以推行。

(四)尊崇儒学 兼用佛道

儒家思想是历代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辽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各族人民,早在太祖时期就对儒家思想极力加以提倡。佛教宣传的是要人们忍受人世间的一切苦难,以换取将来的极乐世界。佛教所宣传的教义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补充,在客观上起到缓和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麻痹人们的思想斗志的作用。这样,佛教很快地同儒教结合起来,成为辽朝统治者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

圣宗统治时期,极力尊崇儒家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崇信者和传播者。这是与他对汉文化的重视分不开的。圣宗自幼深受汉文化的熏陶,注意学习与借鉴中原王朝的统治经验。他在学习汉文化中,很快接受了儒家思想,并对它深信不疑。《辽史》中记载:圣宗 “好儒术,通音律”他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人民的理论根据,并加以广泛传播,他曾下令各州修缮孔子庙,翻译儒家书籍。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讲“忠、孝”,并认为“忠、孝”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圣宗以儒家学说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根本,他把尽忠于辽国,尽忠于皇上作为“忠”的标准。他针对辽朝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人际关系上出现的紊乱,因而大力提倡孝道,以求稳定社会秩序。统和元年,曾下诏令规定:民间子女只要父母在而另外分居单住,一经邻里告发便要坐狱;对孝顺父母三世同堂的,要在村里给予奖励表彰。圣宗本人身体力行,对承天皇太后便非常孝顺,从小便非常听母亲的话,将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圣宗从小就善长射箭,每次外出狩猎,都能满载而归。他即皇帝位后,母亲告诫他说:“圣人说过:‘不能放纵欲望,为所欲为。’如今我儿子是天下的主宰,还是恋于驰骋牧场狩猎,万一有什么不测风云,该多叫为娘的担心。”圣宗从此便将母后的话铭刻在心,每当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向母亲请教。承天太后病故,圣宗悲哀至极,哭得呕血,甚至卧床不起。安葬后朝臣上奏:“太后已故,应该改年号。”圣宗回答说:“改年号是吉礼。守丧期间改年号,举行吉礼,这是不孝。”群臣又说:“古代帝王以日换月,应该依照古制不能违背。”圣宗却反驳道:“我是契丹主,宁可违背古制,也不做不孝之人。”三年之后才改年号。

圣宗在尊崇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兼信佛教。辽朝初期,太祖曾俘掠了一批信奉佛教的汉人,从此佛教便传入契丹。神册三年(918年),太祖阿保机在下令修建孔子庙的同时,也下诏修建佛寺和道观,随之在全国许多地方建佛寺。圣宗即皇帝位之后,他大力提倡信奉佛教,佛教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麻痹人们思想的作用。圣宗的母亲承天太后每年正月都要吃素,并主张大规模地建斋会,修建佛寺。统和四年(986年)七月,为了庆祝对宋战争的胜利,诏令在上京开龙寺建佛寺一月赠饭给僧人达一万余次。之后,一再向僧尼施饭及布施。统和七年(989年)四月,给延寿寺僧人赠饭。统和十年(992年)九月,“幸五台山金河寺饭僧”。圣宗为了防止佛教的堕落,还下诏令禁止“私度僧尼”。圣宗对佛教的重视,还表现在全国各地广泛地修建寺院,举办佛教活动。如当时上京、东京、南京等地的寺院,大兴佛事,出现了一些如智光、行均等许多闻名全国的高僧和儒僧,而且国内信奉佛教,成为佛教徒的人越来越多。在佛教广泛传播之下,辽代对佛经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勘,编纂和刊印,圣宗历来对经典非常重视,对续刻“佛经”也非常感兴趣。太平七年(1027年),枢密直学士韩延芳在涿州担任知牧,曾登山游览寺庙,发现山上的石室内藏有经碑,经过检对,证明是“大藏经文”,共有五百二十卷。韩延芳立即将检对石经上奏朝廷,圣宗听后甚悦,立即赐钱,继续刻造。又命谕伽大师可玄对藏经进行校对,勘刻、修补。可见,圣宗对佛教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圣宗对道教也是兼容并收,把道教同样看做是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并加以潜心研究,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综观圣宗耶律隆绪在推进辽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全面实现封建化改革的过程中,顺应时代潮流,历经艰难险阻,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历史重任,为辽朝社会的繁荣发展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