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乔致庸爱江雪瑛吗 孙茂才为什么会和乔致庸弄崩呢

火烧 2021-08-06 17:01:50 1060
孙茂才为什么会和乔致庸弄崩呢 首先从两人的家世背景来看,乔虽出生于商贾世家,但最初他仅只是一个躲在哥嫂羽翼庇护下的雏鸟,一个单纯无忧、散漫不羁的善良公子哥儿,心心念念的不过只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雪英,甚

孙茂才为什么会和乔致庸弄崩呢  

首先从两人的家世背景来看,乔虽出生于商贾世家,但最初他仅只是一个躲在哥嫂羽翼庇护下的雏鸟,一个单纯无忧、散漫不羁的善良公子哥儿,心心念念的不过只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雪英,甚至连考取功名的初衷也并非出于心怀天下,治国安邦的个人意愿,而是为了回报告哥嫂的养育之恩和告慰他们的殷殷期盼。

孙茂才的家世仅是一介上有老母需奉养的穷秀才,早已历尽生活艰辛、通晓社会阴暗、深谙圆滑处事的诡异之道,这才有了两人邂逅之时孙耍诈欺银、乔豪爽忠言赠银的初识。

直到两人再次因误时险进考场的相遇,乔致庸那段卓尔不群的论商言谈才将他胸怀天下的壮志萌芽初露端倪,引得一众侧目。

乔突遭家庭巨变、弃考奔丧,被迫承担起顶梁柱的责任,四处求助无门下的他失落、迷茫、无助、甚至几乎陷入绝境。

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下,孙在明知乔家危亡之时仍主动登门投靠,并一语道破玄机惊醒乔,这才有了后来乔家翻盘的基础,可谓雪中送炭。

乔背负着挽救大厦将倾的重任而无奈痛苦的选择经济联姻,并在妻、友的全力协助下开始艰难地重振家业,尤其孙茂才更是与之患难与共,下江南、远赴蒙古等等,时时直言忠告、每每出谋划策,既是乔的良师益友、也是乔成功振兴家业途中功不可没的智囊。

乔给予孙丰厚的回报,是因为孙的才能展现值得乔用心笼络,如若不然岂不早寒了人心,人才早已流失,这里边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

不但不是乔对孙有恩,相反说是乔对孙应该报恩也不为过。

所以乔给孙的回报只能说是明智且厚道的举动,孙也实在当得起那份待遇。

有人十分赞同剧中“不是孙成就了乔家,而是乔家成就了孙”一说,乍看之下似乎的确如此,但事实却并非是乔慧眼识才充当伯乐发掘的孙,如果说孙是一匹千里马,乔是伯乐的话,那也是千里马主动上门展示实力才赢得伯乐重视,相互的需求给千里马提供了发挥才干,更广阔的空间,所以孙的成就应该是“时势造就的相互成全”更妥帖。

反之,假如孙不曾登门投靠乔,一筹莫展的乔家连成败都难料,又何来乔慧眼识珠以及乔家成就孙一说?实实在在有才干的人,总会具有灵敏的嗅觉攥住机会得以施展,即使没有乔家这个平台,谁又能轻易断言孙不能有别的机遇而一展才华,一时的窘迫穷困境地不会是有实才之人一世的魔咒!

有人说孙是明显有才无德之人,非也!单从三次关键时刻孙的表现就能有力驳斥。

一次是智斗高粱霸盘险胜之时,是孙及时直谏忠告,乔、邱两家才得以化干戈为玉帛,让乔在商界赢得赞誉口碑;一次是在准备辞退跟随乔家打拼几十年的顾大掌柜时,又是孙再次善言提醒,才让乔家商铺重新深得人心;再有一次就是乔因刘黑七事件身处险境时,因不赞同乔汇通天下的举措而远避茶山的孙立马星夜兼程赶往极力救助。

尤其这一次,假如孙确实无德,他完全不必千方百计的设法搭救乔出狱。

即使乔能保住性命,但乔家假如失去乔致庸的带领,等于群龙无首,虽然手下有高瑞、马旬等一众得力的新老干将,但真正能掌控当时大局,兼具忠心才干,能让乔家倚重的人除了孙别无二选。

以孙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到这一层,但他并未敷衍搭救乔,也未曾坐等乔家拱手请他代为掌管大局。

至于乔出狱后貌似逼宫一节,不可谓孙的争权毫无道理,也不失磊落。

孙并非存有想侵吞乔家家业的自我膨胀野心,因为乔虽已获救出狱,却仍处于朝廷重点限制和高额敲诈的危险境地,乔确实已不适合光明正大无所顾忌的主持大局,论谋略魄力,孙的确是当下唯一能代替乔奋战一线的人物,因此孙才有底气一再“逼宫”,当然其间也却有一定私心存在,但凡有才之人都渴望能独揽大权一展抱负,单举后来的潘大掌柜为例就能说明这点。

所以并非孙无德,而是因为不赞同乔汇通天下的举措才得不到乔的让贤支持。

至于大奶奶与孙之间到底是否有情,稍微留心就能辨别。

起初大奶奶确实一直只是把孙当作乔家恩人和乔致庸不可或缺的智囊来极力笼络,可当孙直面告白后,大奶奶当时慌乱的神情和回答就能看出她对孙并非丝毫无情,只是鉴于家规祖训而轻易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大奶奶对孙从不曾动心,那她的反应就该是果断坦然的断然拒绝,且回绝的理由绝不是搬出家规祖训来掩饰蠢蠢欲动的慌乱心思,而应该是毫不犹豫的告知对方,拒绝的理由是完全出于自己心如止水坚定守寡的本意。

只有动心才会慌乱,才会言不由衷的找借口掩饰!也只有动心,才会再次要求乔致庸让贤,一方面她也认准继续让乔经商不但多有不便,甚至会遭致杀身之祸。

当初乔家危亡之际无奈违背大爷遗言,将乔致庸推向风口浪尖也是唯一挽救乔家败局的一线希望,当二弟一意孤行遭逢牢狱险丧性命脱困后,她的内疚和对乔家前途的担忧,促使她做出那样的决定。

另一方面,她明知孙对自己有着思慕之情,若乔真的让贤,那么自然就意味着极有可能今后会改嫁于孙,而她仍然决定不惜以违背大爷遗言告知乔当初真相,企图极力说服乔让贤,可见她是经过深思熟虑,也是自愿的。

如果她对孙的提议和告白不能接受,是断不会贸然做出那样坚定的决定,要知道当时的社会风气把女人的贞节看得比性命还重要!还有当乔命令她跪省祖先牌位时,她又岂会丝毫不做辩解而默然受罚?综合这些细节来看,大奶奶对孙也是暗藏情愫的。

孙背地里克扣茶农,只能说明他是个地道的精明商人,但料想此举一定不会过分,杀鸡取卵的蠢事孙是不会干的,否则乔家早已断了茶农供给,乔致庸也不可能明知却装作视而不见,再说也无任何证据显示他克扣茶农的收益是中饱私囊。

包养妓女虽不合理却是合情,剧中虽未透露孙的确实年龄,但至少是个健康正常的成年男子吧,大奶奶的细心照顾,孙从一开始觉得不妥而婉拒,到心知只是出于笼络而坦然接受,被关怀的感觉逐渐让孙对大奶奶产生真实的情感寄托和希望,只是一方面出于自身家境贫寒的自卑心理,一方面也受制于当时封建理念束缚,所以一直心存向往却不敢轻易表露。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孙对大奶奶的相思不可谓不真实!且男人能够将性与爱划分得很清楚,不像多数女人那样因爱而性。

当生活得到明显好的改善后,所谓饱暖思淫欲也是人之常情,一个健康正常的成年男子,心里惦记着思慕却不得的爱人,又不愿随便找个无情之人凑合生活(当时孙若找个普通人家黄花闺女成亲也已不是什么难事),在与乔产生严重分歧而更加落寞时,逛窑包妓无疑是最直接有效解决正常需求和宣泄郁闷的方式,不能仅凭这点就断言孙的人品龌龊,更不能彻底否认孙对大奶奶的真情!另一方面,孙虽接受邱家掌柜的讨好,但却丝毫没有做出有损乔家利益的背叛之事,他的接受只能反映出孙精于世情、八面玲珑、懂得因势利导获得更多利益的商人本色。

孙对大奶奶提出若由他代为打理生意需要平分收益的要求也很好理解,除开有一定自我肯定付出的私心以外,还有层主要原因是:身份地位的悬殊令他无法一直抱着自卑的心态去面对心爱的女人,他的才干促使他有理由相信经济平等才能人格平等,人格平等了才能光明正大无所顾忌的与大奶奶相敬相爱。

而乔致庸只知其一,却不晓包妓开销出自邱家掌柜的笼络、更无法理解孙与大奶奶之间复杂纠结的情愫,冲动的误以为孙完全是引诱和利用大奶奶,目的只是为了倾吞乔家财产,乔既将大嫂视若母亲敬重,又牢牢受制封建教条的荼毒熏陶,无法设身处地的体会大嫂盛年寡居的悲凉,更难以理解孙是出自对大奶奶潜移默化的关怀举动而日久生情,再加上两人汇通天下的严重理念分歧,因此乔断不能容忍孙对大奶奶的“亵渎”,更不能放任乔家利益被“侵占”,也无法放弃坚守的宏愿,这才导致愤而对孙施以拳脚并逐出乔家。

此举无异是欠缺道义的,与汉高祖诛杀功臣有异曲同工之嫌,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名誉和利益的自私打压。

假如乔在对待这件事时,自己能冷静多思考分析一些,能像对待顾大掌柜那样仁义厚道些,岂能埋下将来的祸根,又岂能搭上大嫂的无辜性命?

离开乔家的孙并未立刻弃商从政,而是上邱家谋求职务,遭拒后仍苦求,此举虽然缺乏骨气,但也真实反映出孙务实当下的商人特质。

受辱被逐的孙岂能对乔毫不记恨,混迹仕途后,有报复之举也乃人之常情。

后来乔致庸再次面临险境,表面看来是单纯因为孙以此要挟大奶奶改嫁,才迫使大奶奶于成亲之日服毒自杀。

但事实是因为彼时乔、孙早已撕破脸面,不但分道扬镳,甚至积怨已深。

乔之前虽未明着要求大奶奶守节,但对长嫂罚跪祖先的举动已完全说明不可能接受和理解她的改嫁。

她对孙曾蠢蠢欲动的一丝情愫早已被她一手带大的二弟所扼杀,她无法冲破思想的禁锢而改嫁,且孙的提亲在所有人眼里都会看作是乘人之危的要挟,是报复羞辱乔家,都认定孙是卑劣小人!当时的情况没人会看出孙对她是出于真爱,是自认身份抬高得以人格平等已经能够让她得到幸福和自由。

更无人知晓即使大奶奶不答应改嫁,孙为了自保也早已决定得救乔一命。

因为从他狱中会见乔时就能知道就算孙是出于报复,但只是想让乔家破财,并未打算将乔置于死地,是乔硬要鸡蛋碰石头才再次遭致大祸,甚至出乎意料的将他也牵连进去,而不得不再次被迫“同舟共济”。

被瞒在鼓里的大奶奶只能和众人一样把他当作小人、仇人,又岂会安然与孙相亲相爱?为了保全名节和洗刷乔家的耻辱,自杀便是唯一的方式。

表面看来是孙害死了大奶奶,实际却是封建荼毒对女性的迫害才是罪魁祸首!而乔致庸和孙茂才这两个深爱大奶奶的男人也间接成为帮凶,前者的亲情,后者的爱慕都是逼死大奶奶的催化剂!孙在大奶奶死后痛心疾首的真情流露,包括终生未娶孤独终老,还有给大奶奶立碑时仍以“长嫂”相称的举动,也足够证明孙对大奶奶是绝对出自真心的敬爱,并非多人揣度的那样为了侵占乔家财产,以及报复乔对他的羞辱,而对大奶奶只是诱骗利用。

综上所述, 乔致庸虽具备商贾世家遗传的一定经商天赋、善用人才、忠厚仗义、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散财赈灾,令人敬佩!但人非圣贤,他也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不当行为,汇通天下的远大抱负若非巧遇朝廷变故而蒙乔家援助,在当时清朝独裁统治下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即使放到当今社会也是如此。

国之经济命脉岂会任由除统治政党以外的平民掌控?乔的抱负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善,但在当时由商人推行确实不合时宜,因为这原本应该属于出仕者当为建议推行的国策,即使当汇通天下的宏愿终于得以实现后,乔也颓丧的感慨早已违背了他强国利民的初衷,孙茂才当初的忠告和反对也不是毫无缘由根据的;乔不解官场规则,过于实诚的一口答应代朝廷垫付押送30万官银,若非孙私下斡旋,岂能既收回垫银还得到继续押送官银的买卖;对刘黑七的愧疚仗义,一时成全了乔自己的良心,却害得众人担惊受怕、损失大财,更间接害死了岳丈;他屡次一意孤行身陷险境,虽靠着众人竭力搭救一再脱困,但确实也暴露出他清高自负、不谙世事、不懂审时度势的缺陷;他莽撞冲动地与孙茂才反目成仇 ,为了牢守封建礼教维护家族名声,间接成为逼死大嫂的帮凶等等,如果没有旁人的奉献成全,他岂能单凭自身能力获得巨大成就和赞誉?这些都足以体现乔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并不十分适合经商。

相比之下,孙茂才倒显得更符合商人的特性:因势利导、精于谋略、明察世情、八面玲珑、心思缜密 。

无论贫穷富足,还是早前殚精竭力地助友经商,到因信念不同和误会而与乔反目成仇,再到后来弃商从政后的报复,每一步他都重在当下;他对于大奶奶的真情铭刻一生,孤独终老;还有面见一众曾经的老友同事时真实的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好与坏都更真实的刻画出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他与乔致庸的共同点是都乃有才之人,且性情不羁、爱憎分明,最关键的不同就是孙茂才是现实主义者。

乔致庸也好,孙茂才也罢,两人历经半世恩怨,都有值得称道的诸多优点,同时也的确存在不少个人的人性缺陷,但正是这些真实的优劣体现才有了两人精彩的碰撞。

他们曾是益友良伴,也曾相互憎恨仇怨,但仍不乏彼此惺惺相惜。

因此,絮叨如此长的篇幅,只想说明,凡事并不总是非黑即白,乔不是值得人事事称颂的大义圣人,而孙也并非有才无德的龌龊小人。

乔致庸爱江雪瑛吗 孙茂才为什么会和乔致庸弄崩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