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矿业工程研究现状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

火烧 2021-05-10 23:52:55 1044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 1.什么是东北工程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稠密、文化发达,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近代以来成为列强侵略扩张、争夺霸权的重要地区,而东北边疆问题就成为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  

1.什么是东北工程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稠密、文化发达,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近代以来成为列强侵略扩张、争夺霸权的重要地区,而东北边疆问题就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关注研究的对象,对帝国主义御用文人们炮制的企图分裂中国东北的种种谬论进行了批驳和回击。自19世纪中期清人研究东北疆域著述《朔方备乘》问世至今,东北疆域与地方史研究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门学科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仅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相关研究专著约有200多种、专题学术论文达数千篇。学者们的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有关东北疆域与地方历史的所有领域。在地方史、边疆民族史、边界沿革史、朝鲜移民中国史、东北与周边国家地区关系史等方面有较多的建树,形成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形成了一支专业研究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尤为重大,具体到东北边疆,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还包括日本、美国,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多边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

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随着东北亚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东北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这一形势下,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别有用心地在历史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中歪曲史实,少数政客出于政治目的公开宣扬种种谬论、制造混乱,使得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也给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学术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

为了进一步促进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了进一步维护东北边疆地区的稳定,经中央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联合组织了大型学术项目“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并于2002年2月正式启动。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 为期5年,是一项跨学科、跨地域、跨部门的大工程。该项研究旨在将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纳入学术化轨道,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结合,深化研究。

“东北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以往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历史上的疑点问题、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和理论上的难点问题,使整体研究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形成系列化、权威性的研究成果。该项工程的课题分为研究类(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翻译类和档案资料类三大系列。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史研究;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国东北边疆与俄国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史研究;东北边疆社会稳定战略研究。

预期本项工程结束后,各类基础研究成果等将为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东北工程”开展前后,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特别是东北三省的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专家学者,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东北工程所拟定的学术研究系列中,从而为“东北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工程”虽然刚刚起步1年,但已经显现出在推进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东北工程”的带动下,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和高校先后成立了相关机构,制定了开展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的规划。除东北地区的学者外,也引起国内其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把研究的中心逐步转移到与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相关的课题上来,在国内学术界深入开展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的热潮正日益形成。

2.韩国为什么要反对中国的《 东北工程》

谢谢你的极品毛尖茶,希望也能清除你的心火。

韩国人不是自大,而是极度的不自信。“不自信、紧迫感、压抑性、扩张欲”是所有岛国居民的通病,韩国也不例外。

在这种通病面前,岛国居民往往比较拼命做事,拼命地忍,拼命装孙子。一旦富了,有了当主子的可能,就又开始不自信,总觉得要压过世家子弟(大陆居民)才是正理,于是开始如爆发户般显摆,一只手上戴10个金戒指都显太少,恨不得把自己家的狗也带上金戒指。

完全不顾自己嘴里的蒜臭味拼命往上流场合挤。 环境决定性格,文化素养决定语言思维,对一个生在局促小岛上的蚁民来说,如果贫穷落后,他们会象狗一样地寻找主子,态度往往比狗类还媚惑——比如一战前的日本对英国的态度;比如现在的英国对美国的态度;比如宋以前的日本、高丽对中国的态度。

在绝对的强权和霸主面前,他们绝对比奴才更奴才。看看布莱尔送给布什一件毛衣还恬不知耻地声称是自己新手编织就知道他们的嘴脸了。

一旦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这些坐井观天,只认一块小地方的蛤蟆长大个了,学会了从井里跳出来,就该梦想着吃天鹅肉。给个照妖镜他们看,它们便会显原形。

3.中国东北工程是什么

“东北工程”是“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的简称,是一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东北三省联合组织的大型学术项目,于2002年2月正式启动,为期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介绍说,该项工程的课题分为研究类(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翻译类和档案资料类三大系列。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古代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史研究;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国东北边疆与俄国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史研究;东北边疆社会稳定战略研究;朝鲜半岛形势变化及其对我东北边疆稳定的影响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说,在“东北工程”开展前后,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强调,“近十几年以来,随着东北亚政治、经济地位的日益上升,东北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这一形势下,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别有用心地在历史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中歪曲史实,少数政客出于政治目的公开宣扬种种谬论、制造混乱,使得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也给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学术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称,“维护东北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东北边疆地区的发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神圣使命。

加强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学术研究,促进东北边疆研究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是社会科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东北工程”曾引争议 2003年12月9日,韩国古代史学会、韩国考古学会、韩国近现代史学会第17个学会在汉城历史博物馆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中国应立即停止把高句丽史编入中国历史的歪曲历史行为。”

随后,有韩国议员向国会提交了“敦促中国停止歪曲历史的决议案”,认为韩国政府应提出强烈抗议。接着,韩国政府决定,将针对中国研究东北地区的古代史问题成立“高句丽史研究中心”,加强对高句丽史的研究工作。

2004年6月24日,《光明日报》发表一篇题为《试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的署名“边众”的文章,是引起这次韩国学术界“集体抗议”的直接导火索。文章提出:“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应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古代边疆民族政权。”

这一观点在部分韩国学者和媒体中间引起轩然大波,汉城大学教授李成硅认为:“如果古朝鲜、扶余、高句丽和渤海等历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编成‘中华民族 ’历史的一部分,那么有可能引出韩国史只是没有被中国吸收的支流,是没能参与‘中华文明’的野蛮落后的集体历史而已等各种观点。”而韩国汉阳大学教授慎镛厦甚至撰文称之为“‘历史帝国主义’工作。”

由于“边众“是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三位学者的联合笔名,而研究中心正是国家立项学术项目“东北工程”的领导机构,由此导致问题进一步严重化。 对韩国学术界这次“抗议”给予极大关注的韩国“第一大报”《朝鲜日报》发表所指更为深远的社论,矛头直逼“东北工程”:“有分析认为,中国之所以这么做是要重新确认与朝鲜族居住的东北地区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制造介入北韩地区的理由,隐含高度的战略意图。”

“我们肯定不会与他们发生争论,我们会按原有的学术部署继续进行研究。”“东北工程”负责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态度肯定,他认为2003年12月9日韩国17个学术团体所发表的声明是非常偏激的。

“东北工程”再惹争论 韩国东亚日报英文版9月7日说,中国研究机构撰写大量论文,将古朝鲜到渤海的朝鲜民族古代史歪曲为中国史,而韩国政府却对此一无所知,此事已在9月6日得到确认。 东亚日报说,中国“东北工程”将于2007年2月完成,目前已经明确呈现出了其实体。

该工程的目标不仅仅是高句丽,而是针对古朝鲜、扶余、高句丽、渤海的全部历史。 报导称,对于将渤海史纳入东北工程,韩国方面从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因为渤海国源自高句丽的国家。

中国对古朝鲜史的掠夺在边疆研究中心2003年出版的《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中得到了确认。该书主张说,古朝鲜和高句丽民族都是源自意味着炎帝和黄帝的共同子孙的炎黄氏族,因此是中国的历史。

从2005年9月开始,在中国边疆研究中心网站上列出此前进行的18个研究课题的梗概,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但问题是,韩国政府在没能掌握东北工程的总体性问题点的情况下,只针对高句丽史一项进行消极应对的时候,中国正在规划更大的版图。

东亚日报说,2004年8月,韩国和中国外交部达成了仅限于高句丽史问题,不将此问题升级为政治问题,而是以民间角度的学术讨论来解决的5个项目的口头协议,韩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对此深信不疑。韩国政府主张说这是维持现状,但东北工程已经扩大到了古朝鲜、抚余、渤海史。

对于韩国政府的这种态度,韩国西京大学教授、高句丽研究会理事长徐吉洙批评说:“这相当于是在除了首都(历史教。

4.关于韩国意淫中国文化

韩国就是二流子 高句丽历史与东北工程 既然谈到韩国、高句丽和东北工程,索性贴两个网站的讨论。

一个是中国方面的网站,一个是韩国方面的网站。有些人认为政治和历史不能混为一谈,但这两者真的能分开么?历史不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 的工具么?要不然怎么会有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天真的学者们争来争去,历史的真相却永远不得而知。

中国的古人已经说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不都是胜者所写的么? 中国人的看法 为什么韩国学者要歪曲“高句丽”为朝鲜历史 并不是政治立场的问题 中国的史学观是 (1)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2)王氏高丽和高句丽没有继承关系。

立论的理由是:一,关于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地方政权一说(1)民族起源不同;(2)政权所辖范围;(3)各王朝均将高句丽视视为属地;(4)高句丽王朝自认为属于中国中央王朝。 二,关于高丽同高句丽没有继承关系之说,(1)高句丽亡于公元668年,则高丽建于公元918年,两者相关差悬殊,归属各异;(2)高句丽与高丽所辖居民的构成不同;(3)高句丽与高丽在族系上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韩国史学界的观点是: 1。韩国学界对中国“东北工程”的看法 韩国学界认为,东北工程(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是中国政府为谋求中国社会的统一和稳定,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为出发发点,古为今用,用现实去解释历史,为中国的政治服务。

韩国学界称,中国的东北工程有四层涵义:(1)是驳斥外国学者的论点,提供正确的中国民族发展史;(2)提供东北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3)为东北各民族灌输中华思想,提高民族凝聚力;(4)提供历史理论武器,维护东北地区的社会稳定,防止敌对势力的干涉和渗透。 从研究内容上看,东北工程不仅将高句丽史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对高句丽以前的秽貊等古代种族、古朝鲜史也采取了同样的看法,将它们视为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

基于此,不光是韩国学界,韩国政界和舆论界反应都极为强烈,认为中韩间的高句丽历史问题甚至比日本的教科书问题还要严重。 因为,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只是日本采用了“新的教科书”,只是对过去的历史避而不谈。

而本次中韩高句丽问题是“由中国政府出面介入而推动的”。如果高句丽史、古朝鲜史、渤海史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那么,从时间上看,韩国的历史将被压缩到“只有二千年”左右,在空间上,韩国也仅仅只能局限于“汉江以南的地区”。

2。韩国学界立场的根据 (1)东北古代宗族及古朝鲜 中国学术界将古朝鲜包含在中国历史的范畴,檀君神话受古代东北地区四大宗族之一华夏-汉族系文化影响,并且,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

但是韩国学界认为,“箕子东来”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 因此就这一问题展开争论本身就成问题。

同时,卫满朝鲜与当时的中国只是一种外臣关系,这种外臣关系本身就说明朝鲜是独立于中国中央王朝之外的国家。而且,从考古学角度看,这一地区的墓葬文化、青铜器文化也完全不同。

(2)高句丽族起源和建国 中国学术界认为,高句丽的族源为中国华夏族的后裔。 以前只确立一个假设,是商人的后裔,而最近,把《逸周书》-《王会解篇》中的高夷推测为高句丽的先祖,并主张,高夷为中国传说中的人物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中国学术界推测,哈河-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为该族群的产物,并认为,高句丽祖先起源于这里。换句话说,高句丽原来在中国境内建国,并与中原王朝结成隶属关系。

韩国学界认为,《逸周书》记述的只是3000多年前的传说,是战国时代的“伪书”,本身可信性比较低。高阳和高句丽仅凭一个姓氏“高”是无法确定其嫡姻关系的。

高句丽的“高”字只是加在“句丽”前面的一个称呼,有赞美之意;“句丽”意指位于山谷中的村落。 另外,高句丽的赤城铳(音译)文化和红山文化,有三千年左右的年代差距,如果把这两种文化直接对接,会有一些问题。

建立高句丽的居民集团,并不是从中国迁移过去,而是原来在满洲和朝鲜半岛地区进行农耕生活的?桴鲎宓囊徊糠帧4送猓泄靥淳纳窕爸校泄匦艹绨莸奈幕粲诠叛窍秆敲褡逦幕囊恢В灿胫泄幕娜徊煌#ㄕ嫫婀郑泄?000年前的神话不可信,他们4000多年前的神话可信?) (3) 高句丽和中国的朝贡、册封关系 中国学术界认为,高句丽和中原王朝是臣属关系,即在建国后,从作为玄菟郡的一个玄侯级国家起步,升格为隶属玄菟郡和辽东郡的地方国王。 强调高句丽王向中原王朝进朝贡,并受中原王朝册封,主张高句丽王作为中原政权的官吏,替中原政权统治高句丽地区百姓。

韩国学界认为,虽然册封和朝贡制度曾经一度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官的内部政治秩序,但后来却逐步扩大发展成为国家间外交关系的一种形式。高句丽在自己独立的势力圈内包容很多国家和势力集团,并且,还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观。

按照中国的逻辑,白济、新罗、倭国历史也应属于中国历史。 (4) 高句丽的领地和平壤迁都 中国学术界分析高句丽史的基本理论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论”。

中国学术界为了把目前在北韩境内的高句丽史包括到。

5.在隋唐时期中原政权是如何处理与西部关系的 对西部发展做了哪些贡献

中国的史学观是 (1)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2)王氏高丽和高句丽没有继承关系。立论的理由是:一,关于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地方政权一说(1)民族起源不同;(2)政权所辖范围;(3)各王朝均将高句丽视视为属地;(4)高句丽王朝自认为属于中国中央王朝。 二,关于高丽同高句丽没有继承关系之说,(1)高句丽亡于公元668年,则高丽建于公元918年,两者相关差悬殊,归属各异;(2)高句丽与高丽所辖居民的构成不同;(3)高句丽与高丽在族系上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韩国史学界的观点是: 1.韩国学界对中国“东北工程”的看法 韩国学界认为,东北工程(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是中国政府为谋求中国社会的统一和稳定,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理论为出发发点,古为今用,用现实去解释历史,为中国的政治服务。韩国学界称,中国的东北工程有四层涵义:(1)是驳斥外国学者的论点,提供正确的中国民族发展史;(2)提供东北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3)为东北各民族灌输中华思想,提高民族凝聚力;(4)提供历史理论武器,维护东北地区的社会稳定,防止敌对势力的干涉和渗透。从研究内容上看,东北工程不仅将高句丽史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对高句丽以前的秽貊等古代种族、古朝鲜史也采取了同样的看法,将它们视为中国古代史的一部分。 基于此,不光是韩国学界,韩国政界和舆论界反应都极为强烈,认为中韩间的高句丽历史问题甚至比日本的教科书问题还要严重。因为,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只是日本采用了“新的教科书”,只是对过去的历史避而不谈。而本次中韩高句丽问题是“由中国政府出面介入而推动的”。如果高句丽史、古朝鲜史、渤海史被视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那么,从时间上看,韩国的历史将被压缩到“只有二千年”左右,在空间上,韩国也仅仅只能局限于“汉江以南的地区”。 2.韩国学界立场的根据 (1)东北古代宗族及古朝鲜 中国学术界将古朝鲜包含在中国历史的范畴,檀君神话受古代东北地区四大宗族之一华夏-汉族系文化影响,并且,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 但是韩国学界认为,“箕子东来”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因此就这一问题展开争论本身就成问题。同时,卫满朝鲜与当时的中国只是一种外臣关系,这种外臣关系本身就说明朝鲜是独立于中国中央王朝之外的国家。而且,从考古学角度看,这一地区的墓葬文化、青铜器文化也完全不同。 (2)高句丽族起源和建国 中国学术界认为,高句丽的族源为中国华夏族的后裔。以前只确立一个假设,是商人的后裔,而最近,把《逸周书》-《王会解篇》中的高夷推测为高句丽的先祖,并主张,高夷为中国传说中的人物颛顼高阳氏的后裔。中国学术界推测,哈河-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为该族群的产物,并认为,高句丽祖先起源于这里。换句话说,高句丽原来在中国境内建国,并与中原王朝结成隶属关系。 韩国学界认为,《逸周书》记述的只是3000多年前的传说,是战国时代的“伪书”,本身可信性比较低。高阳和高句丽仅凭一个姓氏“高”是无法确定其嫡姻关系的。高句丽的“高”字只是加在“句丽”前面的一个称呼,有赞美之意;“句丽”意指位于山谷中的村落。另外,高句丽的赤城铳(音译)文化和红山文化,有三千年左右的年代差距,如果把这两种文化直接对接,会有一些问题。建立高句丽的居民集团,并不是从中国迁移过去,而是原来在满洲和朝鲜半岛地区进行农耕生活的濊貊族的一部分。此外,有关檀君的神话中,有关熊崇拜的文化属于古亚细亚民族文化的一支,也与中国文化迥然不同。(真奇怪,中国3000年前的神话不可信,他们4000多年前的神话可信?) (3) 高句丽和中国的朝贡、册封关系 中国学术界认为,高句丽和中原王朝是臣属关系,即在建国后,从作为玄菟郡的一个玄侯级国家起步,升格为隶属玄菟郡和辽东郡的地方国王。强调高句丽王向中原王朝进朝贡,并受中原王朝册封,主张高句丽王作为中原政权的官吏,替中原政权统治高句丽地区百姓。 韩国学界认为,虽然册封和朝贡制度曾经一度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官的内部政治秩序,但后来却逐步扩大发展成为国家间外交关系的一种形式。高句丽在自己独立的势力圈内包容很多国家和势力集团,并且,还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观。按照中国的逻辑,白济、新罗、倭国历史也应属于中国历史。 (4) 高句丽的领地和平壤迁都 中国学术界分析高句丽史的基本理论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论”。中国学术界为了

好东西和大家分享。

矿业工程研究现状 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

6.汉城怎么改成首尔了

1月19日,韩国首都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汉城市的正式中文名称已改为“首尔”,不再称“汉城”。

为何不再称汉城呢?对汉字文化圈的人来说,使用了600年的称呼,突然要被抹去,确实是有些纳闷和费解的。 首先,韩国首都的位置没有变更,何况迁都计划已被否决。

其次,用韩文书写和称呼的Seoul也照旧,改变的只是要中国和世界华人不再用“汉城”来称呼它而已。换言之,这是针对华人的一项片面通告。

李明博市长列举了三大理由,说明韩国首都为何不应再称“汉城”。 第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按Seoul英文标记的发音来称呼韩国首都,唯独中国人按古代名称将之称为“汉城”。

第二,汉城改名已有百年历史,中国人继续称它为汉城,不符国际惯例。第三,韩中交往日益频繁,Seoul与汉城发音不一,含义也不尽相同,使用就带来了“很大的混乱”。

比如,韩国有两家大学,一是Seoul大学,另一是汉城大学,中国人都称它为汉城大学,这就造成交往的混乱。 对“汉”过敏症? 汉城当局在去年1月间成立了“Seoul汉语新标记委员会”,原本计划半年内选出一个“发音相近,意义良好”的全新中文名字。

不料,6月发表初选结果之后,新名称就石沉大海,直到今年1月才正式宣布以“首尔”取代汉城。 李明博市长说,“首尔”的发音接近韩语Seoul实际发音,意思又是“第一城市”,相信中国人会很快熟悉这一新名称。

韩国的地名,由韩国人来决定,是天公地道的事,何况又是首都,纯粹是韩国人的“家务事”,外国人当然是不容置喙,而且必须给予尊重。但是,熟悉中韩关系,特别是韩国独特民族性格的人,并不作如此单纯的解释。

首先,汉城市是首都,但市长却是民选的,市长能否代表中央政府宣布,“汉城中文不能称汉城”?第二,中国人翻译外国地名,甚至国名,除了音译,也可以意译,比如德国的慕尼黑、美国的旧金山、檀香山、英国的剑桥、牛津等等,既有历史背景,也有约定俗成因素。无论如何,规定中国人如何用华文来表达,却有干涉文化内政之嫌。

第三,“汉城”这个名字,并非中国人所起,是朝鲜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成桂所定。史载,李成桂1394年从开京(现开城)迁都汉阳,从此将它正式命名为“汉城”。

朝鲜半岛过去从吸收中国文化,使用中国汉字,前后已超过2000年。即使朝鲜王朝第四代国王世宗,于1443年创立了朝鲜式的拼音方块字——“朝鲜谚文”(也称韩文),包括战后全面排斥汉字的谚文主义兴起,它的语言文化政策就一直在左右摇摆。

汉城非汉城,难怪有人会怀疑,又是对“汉”字产生过敏症的表现。不过,取消了“汉城”,还有“汉江”从它心脏地区日夜流淌,不是理还乱? 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认为“汉城”每次改名,几乎都跟韩国人的民族心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1394年李氏王朝在此建都,改名汉城,读音是朝鲜式训读Hansung。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又将它改名“京城”,读音是日式训读Keijo。

1945年朝鲜半岛获得解放,大韩民国又建都汉城,虽然口称它为“首府”,却不写汉字,仅用韩文拼写,Seoul遂成了朝鲜半岛唯一没有汉字标记的城市。 尊重汉城当局的决定 过去,世界华人一直把韩国首都称为汉城,一是漫长历史的约定俗成,二是根据韩国官方印发的中文资料,以为它的正式名称就是“汉城”。

所谓“百年前就不再称汉城”,显然是言过其实。当然,我们应尊重汉城当局的决定,从此称呼汉城为“首尔”。

但是,“首尔”是新创的中文译名。从朝鲜的文化、历史,到半岛的环境现实,所有地名、人名仍然是以汉字为基础起名称呼的,即使南北朝鲜都不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汉字,金正日、卢武铉、朴正熙等等,却都是可以还原其汉字的名字。

Seoul的原本汉字是什么?为何避而不谈,而要把“错误”称呼“汉城”的责任全盘推到中国或世界华人身上呢?这是笔者百思不解的疑问之一。 再者,“首府”的韩语发音原本是Sieur,音译成英文却成了Seoul,但音译方式却不限一种,到底是什么,就有过激烈的论争。

李明博市长说,“首尔”是根据英译的Seoul再翻过来的,问题似乎又陷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太偏重英译,而忽略韩文的原汁原味。依据李明博市长的英译标准论,以后甚至会有人主张,“韩国”的中文标记应该写成“高丽”,因为标准英译是Korea.(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黄彬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