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吴三桂为什么投降于清朝 吳三桂降清得封平西王,如果後來不背叛清朝,能安享榮華富貴嗎?
吳三桂降清得封平西王,如果後來不背叛清朝,能安享榮華富貴嗎? 吳三桂想要安享晚年是不可能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吳三桂本來可能並不想造反,而是康熙削藩,逼得吳三桂等人是不得不反。即使你不想背叛清廷,清廷

吳三桂降清得封平西王,如果後來不背叛清朝,能安享榮華富貴嗎?
吳三桂想要安享晚年是不可能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吳三桂本來可能並不想造反,而是康熙削藩,逼得吳三桂等人是不得不反。即使你不想背叛清廷,清廷也不會接納你,這就是以吳三桂為代表的異姓王的最終宿命。清廷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漢人有著天然的警惕與敵視,尤其是在剛入關不久,雙方之間的隔閡很大,在中央上,漢人不得擔任重要權力機關的高級官員。
在地方表現在,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分封到南方邊陲,豈不是那句,卧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打一開始,清廷對漢人異姓王就抱有天然的不信任。
其實,也不要說清廷對吳三桂等人不信任,就是秦末漢初,民族觀念還沒有那麼強大的時候,劉邦為了鞏固政權,將韓信等功勛卓著的異姓王全部誅殺,最終確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盟約。
在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歷史進程中,所有的異姓王都是攔路虎,自然要被掃平,之所以不在之前掃平,是因為剛開始的時候,當權者對他們還有依賴之處,等到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們就像一個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吳三桂自然是深知清廷狼子野心,在明朝滅亡後,不得不投靠清廷的情況下,為表忠心,吳三桂的戲已經做得很足了,前者率領明朝降兵千里追擊農民軍,後者更是殺到緬甸,把南明最後的皇帝永曆帝給擒了回來,為了表忠心,直接給殺了,這種殺前朝皇帝,沒有給自己留有後路的舉動,其實都在表明,自己不想反叛清廷。
因為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六七十歲,還能活多大歲數都不知道,在雲南當一個土皇帝就很好,沒有必要興師動眾,把身家性命都壓上去造反,最後給自己留下一個千古罵名。
但是吳三桂沒有想到康熙的野心,年輕時期的康熙認為當時的清廷不穩固,西北有準噶爾的威脅,南面有漢人藩王的威脅,東南有鄭經侵擾,北方有沙俄,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康熙必須首先拿回藩王的權力,再收復台灣,整個南方都沒有問題的時候,才能全力以赴的跟準噶爾與沙俄掰手腕子。
其實,相對於吳三桂與清廷的複雜關係,另外兩位藩王耿精忠與尚之信的父輩耿仲明、尚可喜等人,本身就是遼東人,為明廷所不容,在皇太極時期就已經投靠皇太極,他們帶來的火炮器械,對清軍入關奠下了基礎,因此為清廷封為「三順王」。
可是,在著手削藩的時候,康熙卻是直接拿尚可喜開刀,在尚可喜告老還鄉的時候,想把位子傳給兒子尚之信,康熙認為要盡撤全藩,這才讓吳三桂與耿精忠慌張,不得不著手造反。
吳三桂是見識過各種大風大浪的人,唯一知道的一點是,不能把兵權交出去,一旦交出,下場必然很凄慘,造反反而是放手一搏。
其實,吳三桂造反還是有一定成功機會的,並且當了八年皇帝,最後也不是兵敗被俘而死,實在是歲數大了,干不動了,如果再給吳三桂年輕二十歲,三藩之亂的後果,必然更加嚴重,從這方面來說,康熙削藩雖然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手段上,未免太露骨,沒有一個婉轉的過程。
很赞哦!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