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初藩王分封 封藩危害極大,為何朱元璋即位後,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
封藩危害極大,為何朱元璋即位後,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 公元1368年,南征北戰數十年的朱元璋終於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經過多次北伐,基本掃除了元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同時,盤踞在
封藩危害極大,為何朱元璋即位後,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

公元1368年,南征北戰數十年的朱元璋終於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經過多次北伐,基本掃除了元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同時,盤踞在川蜀地區的明夏政權和鎮守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也都先後被朱元璋的大軍擊敗,西南之地也納入了明朝版圖。至此,朱元璋的大明政權基本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朱元璋統一全國之後,一直在思考自己建立的大明王朝如何才能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朱元璋想到的其中一條對策就是封藩。
封藩並不是朱元璋發明的,最早起源於周朝。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之後,從維護國家統治的角度出發,大量封賞同姓和功臣為諸侯,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具有絕對的統治權,對周天子只有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的義務,封藩直接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的局面。秦朝建立之後,以郡縣製取代了封藩制。秦之後的朝代仍有封藩的情況,這種封藩多以分封同姓為主。
由於藩王在自己的領地具有軍政大權,如果與中央朝廷發生衝突,就很容易出現諸王動亂的情況,歷朝歷代諸王發動叛亂的例子不在少數。
漢景帝時期,意識到諸王權力過大,在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下,漢景帝決定削藩。削藩導致諸侯權益受損,吳王劉濞於是聯合其他六位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既然封藩對中央朝廷的危害很大,身為大明開國皇帝的朱元璋為何還執意封藩,難道朱元璋沒有意識到封藩的危害嗎?
朱元璋能夠拿下天下,手下文武大臣發揮的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在洪武三年,朱元璋決定大封有功之臣,這一年總共分封了六位公,二十八位侯,兩位伯,其中李善長為韓國公,徐達為魏國公,劉伯溫為誠意伯。
儘管朱元璋分封功臣,作為他們為自己鞍前馬後,立下赫赫戰功的犒賞,但是朱元璋從內心裡對功臣都是不放心的。疑心病極重的朱元璋先後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剷除大量功臣,受兩案牽連的人數高達數萬人,建國後分封的功臣只有寥寥數人能夠在朱元璋誅殺功臣的大刀之下活下來。
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必然造成朝廷內外一些重要職位人員的缺失,文臣的缺失,朱元璋還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科舉選拔出來的考生對朝廷感恩戴澤,必然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那麼,武將,特別是一些戍邊的大將,朱元璋又該如何去選擇呢。朱元璋想到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封藩,讓自己的兒子去戍邊,功臣靠不住,自己的兒子總靠得住吧。
因此,在大封功臣的同一年,朱元璋大量封藩自己的兒子,其中二兒子朱樉被封為秦王,三兒子朱棡被封為晉王,四兒子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一年,二兒子朱樉和三兒子朱棡先後就藩,就藩地分別是西安和太原,洪武十三年,四兒子朱棣就藩,就藩地在北平。朱元璋這幾個兒子的就藩地,地處北地,都是戰略要地,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元璋讓兒子戍邊,永保大明江山千秋萬代,實現朱元璋朱家天下朱家人守的理念。
藩王之亂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在朱元璋大肆封藩之時,曾經也有人向朱元璋提出封藩之害。
洪武九年,平遙縣訓導葉伯巨上書朱元璋,認為天下有三件事讓人感到憂慮,即「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封藩之患排名首位。朱元璋收到葉伯巨的上書之後,勃然大怒,認為葉伯巨此舉是在離間朱家骨肉之情,下令逮捕葉伯巨,葉伯巨最終在監獄中病死。
一個小小的訓導都能看出封藩的危害,朱元璋何嘗又不知道,但是朱元璋太過於自信,認為在自己的精心安排下,封藩不會導致骨肉相殘現象發生,朱元璋的自信主要源自於以下幾點。
首先,朱元璋在教育兒子方面費了一番工夫。為了能夠讓太子繼承大業,諸王安分守己,朱元璋特別命令禮部尚書陶凱修訂了《昭鑒錄》,裡面詳細介紹了皇帝,藩王,臣子所需要遵循的條目。同時讓諸子體察民情,體驗民間疾苦,了解歷史上各朝各代作亂的原因,引以為戒,對藩王特別要求能夠「上尊天子,下撫百姓,為國家藩輔」,朱元璋期望能夠通過教育讓諸王和中央朝廷之間和睦相處。
其次,太子朱標是朱元璋精心選擇的接班人,太子朱標是長子,儘管性格仁弱,但是在弟弟犯錯之時,經常為弟弟們求情,因此在諸王中的威望很高,如果太子朱標能夠順利繼位,諸王發生叛亂的可能性不大。
最後,朱元璋認為在他的安排下,分封的諸王之間存在相互遏制的關係,相互遏制之下諸王對中央朝廷的威脅就會大大減小。在北方,朱元璋分封了秦,晉,燕三王,其中秦王朱樉品行惡劣,向來不受朱元璋喜愛,因此,北方的軍事防務多半在晉王,燕王兩人手裡,兩者存在相互遏制的關係,如果晉王朱棡想謀取皇位,燕王朱棣多半不答應,反之亦然。
但是很顯然朱元璋的這幾條計策都沒有生效,對於諸王來說,皇位的誘惑實在太大,古代帝王殺兄弒父奪取皇位的例子不在少數。太子朱標的突然病逝讓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苦思冥想之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但是很顯然朱允炆並沒有朱標在諸王之中的威望。晉王朱棡的去世進一步打亂了朱元璋的安排,遏制燕王朱棣的屏障不復存在,朱元璋的一切安排都被打亂,面對此種情形,朱元璋在臨終之前不得不發出「燕王不可不慮」的感嘆。
很赞哦!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