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唐朝历史 竹炭的历史

火烧 2021-05-19 22:44:57 1049
竹炭的历史 竹炭的历史渊源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炭的发展史。炭是大自然的产物,源于火又储存了火。有了火,人类才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有了炭,人类才能冶炼先进的劳动工具,炭与火发展了劳

竹炭的历史  

竹炭的历史渊源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炭的发展史。

炭是大自然的产物,源于火又储存了火。

有了火,人类才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有了炭,人类才能冶炼先进的劳动工具,炭与火发展了劳动工具,储存了人类文明的火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据考证,炭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

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掺杂在粉砂质粘土中的炭屑。

在欧洲,最古老的用火遗址的年代距今100万年。

无独有偶,1997年遂昌发掘的好川墓地,被列为全国考古重大新发现,现已被正式命名为好川文化,她是继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以后的又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在好川墓地发掘中,发现残存有大片明显的“棺板灰”痕迹,说明生活在遂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4000年前就开始用炭了。

1、历史渊源

遂昌筑窑烧炭,历史悠久。

炭业生产是山区农民的传统产业之一,其产品有木炭、竹炭。

唐朝历史 竹炭的历史

目前,竹炭以其致密、比重大等特点,风靡日本及东南亚。

据史料记载,遂昌炭业的兴起,渊于唐宋,盛于明清,延续至今。

它的兴起、发展,与遂昌矿冶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在宋代,朝廷先后开采遂昌的金银坑银矿和局下银矿,当时采用“烧爆法”得矿,“吹灰法”炼银。

炭是冶炼的主要燃料。

这一时期,遂昌炭业因冶炼业而迅速发展。

至明代,中国社会经济已渐趋繁荣,对白银的需求愈加广泛,加速了金银开采,并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开采狂潮。

据坑冶资料记载,天顺、成化、万历年间,遂昌的采矿业非常繁荣。

这一时期,遂昌烧炭、用炭已达到历史高峰。

《浙江通志·物产》云:“万历中,开采黄岩坑。

……,烹砂不足以偿工食、炽炭之费。”尔后,银坑停采。

遂昌炭业即转为商品生产,通过水运销往外地。

炭生产集中于水路便捷的遂昌乌溪江之王村口源、周公源、湖山源(俗称“三源”),周公口是水运炭产品的集散地。

炭农在三源深山,筑土为窑,烧之盛以竹篓,投行发卖。

炭商将炭汇笼,用竹筏,经乌溪江运往萧山义桥、闻家堰、杭州江干,销至杭嘉湖及上海等地。

遂昌炭产品以其燃烧温度高,耐熔,无烟等特点深受杭嘉湖地区蚕农青睐,久负盛名。

经营炭业者,获利颇丰。

《光绪·遂昌县志》有“朱瑾,初贫,业炭木,家渐裕,慷慨慕义,置田造舟与中淤渡,以济病涉”的记载。

当时遂昌炭业生产以乌溪江之“三源”为中心,渐具规模,并不断扩大。

乾隆年间,遂昌炭产品市贸活跃,乌溪江水运频繁,炭商的资本和势力不断扩大。

乾隆五十一年(1786)华浙三等,提“三源”炭商厘金,于杭州水墩桥右,购得汪氏房屋为“栝昌公所”,使本县士商、应试生及缘事赴省者,皆得有所栖息。

浙江社科院陈学文先生在《日本所藏稀见明清浙江方志读志札记》中介绍清《道光·遂昌县志》指出:“这是一节足可弥珍的工商经济史料,对研究会馆史很有价值。”同时又指出:“一个偏僻的山区县份,已在省城设立会馆,其意义很大,说明了入清中叶,中国商业资本和商人势力已十分扩大。

此材料很有典型说明性。”

到了民国11年(1922年)遂昌县就有炭销往温州、上海并远销海外。

民国25年(1936年),全县外运炭1050吨;民国37年8月(1948年)据农林部薪炭供销状况的调查表中记载了遂昌县年产3750吨。

建国后,1958年炭收购量达到30910吨,主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温州、丽水等地。

1995年,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限制木质资源的消耗,而毛竹由于具有其生长迅速,一次种植后,每年萌发新竹,以择伐方式采伐,生物群落相对稳定,可以持续利用的特点,促使竹炭在炭产品中比重逐年提高,现已成为主要的炭产品。

参考资料:://sc12345/zfbm/zjj/ztwz/t20060929_20344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