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寺庙里卖的都开过光吗 含光镇历史上是不是有寺庙?

火烧 2021-07-04 00:15:52 1040
含光镇历史上是不是有寺庙? 1.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是哪个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是不可知。第一座佛家寺庙,据记载是河南洛阳白马寺。■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汉地最早的佛寺——阿育王寺

含光镇历史上是不是有寺庙?  

1.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是哪个

汗,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是不可知。

第一座佛家寺庙,据记载是河南洛阳白马寺。

■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 汉地最早的佛寺——阿育王寺,中国第一位佛教信徒刘英建造

■ 民间第一寺——永宁寺

■ 正史记载的最早寺庙——浮图祠

■ 第一比丘尼寺——竹林寺,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俭建造

■ 中国第一佛寺——龙华寺,取经第一人法显建造

■ 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独乐寺

■ 天下第一刹——少林寺,中国禅宗发源地

■ 神州第一坛——戒台寺

■ 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

■ 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庙——悬空寺,现存唯一的

■ 最早的清真寺——怀圣寺

■ 中国佛教禅宗之源——华林寺

■ 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

■ 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塔——嵩岳寺

■ 现存最大、最早的藏式佛塔——白塔寺

■ 现存最大道教宫观——永乐宫

■ 第一禅林、川西第一丛林——昭觉寺,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

■ 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哲蚌寺

■ 东南佛国——天童寺

■ 北方最大的佛教丛林——红螺寺

■ 岭南禅林之冠——南华禅寺,岭南第一山

■ 中州一绝——水帘寺

■ 云南规模最大的寺——华亭寺,昆明现存最久的寺庙

■ 云南藏传佛教寺庙之首——噶丹松赞林寺,被喻为“小布达拉宫”

■ 贵州佛教的第一丛林——弘福寺

■ 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潭柘寺,皇家第一寺院

■北朝最初名胜,东土第一道场——宝相寺,千年宝刹

2.英德市含光镇

浛洸镇地处广东省北部,位于东经113°07',北纬24°17'在英德市西部,距英德市35公里,畔临小北江,气候冬暖夏凉,常年降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英德的鱼米之乡,物质资源丰富,有“宝地”之称。全镇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墟镇城区面积4.2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人,常住人口5.3万人。

英德市浛洸镇是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具有1520年的县级建制史。浛洸自古至今都是英德市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历史地位十分突出,素有“未有英德,先有浛洸”之说。

寺庙里卖的都开过光吗 含光镇历史上是不是有寺庙?

为改善浛洸镇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项目,镇政府在1998年投资近千万元,修建拓宽浛石、浛张、英龙等8条通往邻镇的公路,并完善镇区主要街道的路灯、下水道等设施,使浛洸镇初步呈现出绿树成荫、灯火辉煌、高楼林立的新面貌,为实现英德市次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镇正加大力度,按英德市府批准的《总体规划》实施镇区建设,首期的重点建设项目有:扩宽鹿城路、完善世花园、保民路生活小区的配套工程、新建日供水量达5000立方米的自来水厂等。同时加大镇区环境卫生的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改善浛洸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

浛洸镇人民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他们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逐步形成支柱产业。1998年,全镇社会总产值4.81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10.3%。目前,镇内共有个体工商户1200多户,注册资金4000多万元。主要从事糖烟酒批发零售、旅业、饮食、建筑装修、水陆运输、服装、建材、农产品加工以及化工、煤矿、铁矿等矿产开采加工业等,从业人员近8000人。由于企业发展迅速,1992年,浛洸镇被列为广东省工业卫星镇。浛洸镇的个体经济从小发展到大,从无序发展走向有序发展,从小规模分散生产逐步向集约化的规模生产转化。如私营制衣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裁、自车、自销的家庭式制衣作坊,由发外加工,到集厂流水作业线生产,现已逐步成为本镇的支柱产业。目前浛洸已成为英德市的服装加工基地,产品主销广州成衣批发市场。1998年,全镇共有制衣厂52间,年产值达1.5亿元,比1997年增加0.29亿元。1998年,全镇工业产值达1.99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22.84%。

浛洸镇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积极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的专项严打斗争,有效地打击各种严重犯罪活动,保证了浛洸的社会稳定,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法制的保证。

浛洸镇水陆交通运输极其方便。连江(又名小北江)流经浛洸镇,常年水位在27.8米以上,通航能力可容100吨级的船只上航至阳山、连县,下航至清远、广州等地。省道1911线、1952线贯穿全镇,东行35公里可与京广铁路、银英公路沟通,南行60公里可接107国道,可通广州、湖南等地,西通“三连一阳”。在建中的英龙公路,直接沟通南边各镇,和107国道接轨,建成后将比原来的1952线缩短15公里。此外,镇内外乡村公路均已拓宽取直,乡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全镇现有各种交通运输车400多辆。每天往返广州、清远、阳山、连县、英德等地的客运班车有150多班次。有大小机动船艇180多艘,总计运力7000多吨,船舶装卸码头5个。

随着通讯事业的飞猛发展,浛洸镇的电话普及和通讯能力不断提高。浛洸镇是英德市第一个开通自动电话的乡镇,1992年开通400门自动电话;1994年开通装机容量2000门的光纤程控电话;1995年增设了高功率的移动电话差转台。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寻呼机等通讯业务的开通,方便了镇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加促了镇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1998年,镇的信息化工作有了新的突破,银信单位中的中国银行、信用社、工商银行实现电脑存取,率先进入了省、市的互联网,方便了客户。镇政府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首先加入国际互联网,通过网络,让浛洸走向世界,让世界认知浛洸,大大加强了浛洸镇与世界各地的信息沟通,为促进镇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详细介绍请点:(附精美图片)

/nfsq/lgd/gdxly/200310310759.

3.广东省英德市含光镇简历

【浛洸镇】 位于英德市西部、连江下游,距市区35公里。一个有1500多年县级建制史的古镇,自古以来一直是英德西部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199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镇”;

——200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广东省中心镇”;

——2003年,被省建设厅确定为“广东省村镇建设试点镇”;

——2004年2月,被建设部等6部委评定为“全国重点镇”;

——2006年,被授予“中国蚕桑之乡基地”、清远市蚕桑类“一乡一品”专业镇称号,“广东省评为无公害蔬菜基地”称号;

——全国体育先进镇。

4.佛教历史上第一座寺院是不是竹林精舍

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

摩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以繁华富丽驰名全印,据说有三十二个大门和六十四个小门,规模宏大。当时佛陀还过着云水僧生活,随托钵所到之处,就在清静树林中禅坐。佛教的拥护者频婆娑罗王,了解众僧虽然过惯了云水生活,但也应该有个适合的住处,以利弘化事业的推展,因此便在王舍城北面郊外寻得一处竹林遍布的园林,叫作迦兰陀竹园,是为迦兰陀长者所有。在这个竹园中建立了一座精舍,内有十六大院,每院六十房,更有五百楼阁、七十二讲堂,供养佛陀及弟子们,所以叫作竹林精舍,或竹园精舍,是为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佛陀曾在此过了六次的结夏安居。

佛陀在竹林精舍安居的初期,有舍利弗与目犍连来皈依,成为座下高足,追随佛陀弘扬佛法。他们原本都是六师外道之一的删闍耶的弟子,无意间听到五比丘中的阿说示诵偈:“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知道有佛陀在世,随即到竹林精舍,听闻佛陀说法后,就带领弟子二百五十人同来皈依佛陀。这件事不但成为佛陀时代的一桩美谈,更传诵至今。

除了供养护持佛陀与僧团之外,频婆娑罗王经常到精舍请示佛法。如在《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二中记载,佛陀对国王宣说五蕴虚妄、三界不实,与一切无常的道理;频婆娑罗王当下证得法眼净,欣然请佛传授五戒。朝中的文武百官以及一般老百姓也都争相来皈依佛陀,求受五戒。

此外,如《持世经》、《佛说光明童子因缘经》、《佛说转有经》、《佛说般舟三昧经》、《持人菩萨经》、《私呵昧经》、《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等,都是佛陀在竹林精舍时所说。

在印度苦行林修行的沙门,平常多半散居于各处,一到雨季,他们就得各自寻找安居场所;等到雨季过了,大家又回到树林去。当佛陀的教团越来越庞大后,就有必要为上千弟子找个安身办道之处,因此竹林精舍的辟建,实在是佛教僧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盛事。

至于佛教历史上第一座寺院是不是竹林精舍,我还要深入研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