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虚空论 请问佛学中”虚空法界”怎么理解 宇宙中的一切吗?包括虚空二字又怎么解释?
请问佛学中”虚空法界”怎么理解 宇宙中的一切吗?包括虚空二字又怎么解释?
请问佛学中”虚空法界”怎么理解 宇宙中的一切吗?包括虚空二字又怎么解释?
佛经中的虚空法界是讲精神世界的。不是物质世界的虚空。因为精神世界看不见摸不著没有形象,所以用物质世界的种种形象来做比喻。精神世界既然称为世界,也和这个物质世界一样,有固体有液体有气体,当然也有虚空,没有空隙这些东西怎么存在啊。所以讲地水火风空,地就是精神世界的固体,水就是精神世界的液体火就是精神世界的能量风就是精神世界的气体空就是精神世界的虚空,比如说大脑一片空白,茫然无知的时候就是精神上的空。记住,佛经是剖析精神世界的,很多内容都是用外界的事物比喻精神世界的现象。这些种种精神现象思想就是法界。法是五蕴法,界是范围区域的意思。
佛学中”虚空法界”怎么理解 宇宙中的一切吗
宇宙,世界。这两个词汇,都来源于佛经的翻译,中国才有这两个词语的!
怎样解释“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自己
净空法师---所以遍法界虚空界跟我们什么关系?一体,一个性体。
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它能生能现,在哲学里面讲,它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本体,全是从它现的,它所现的一切现象就是自性,性相不二。古人用金跟金器做譬喻,把黄金比作真实之际、真如本性,把金器比喻作法相。惠能大师讲的,能生万法,万法是法相。法性在哪里?法相跟法性是一体的,法性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性。用黄金做一个手镯,手镯是相,做一枚戒指也是相,做个项链也是相,相不一样,性一样,全是黄金做的。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一样,相不一样,性是一样的,真如本性,一个性。所以遍法界虚空界跟我们什么关系?一体,一个性体。这个认识不容易!现在人连父母都不认识,跟父母还要吵架,跟父母还要分家,成什么话!中国人讲孝道,你看孝字什么意思?孝字是会意,让你看到这个字你就晓得,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它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是一体。这就是佛家讲的法性跟法相的关系,法性是老,法相是子,一体,一,不是二,这才是事实真相。诸佛菩萨爱护一切众生是爱护自体,迷惑颠倒的众生他不知道事实真相,他只顾自己,去伤害别人,这大逆不道,这是错误。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外有眼耳鼻舌身的五官,里面有五脏六腑,它是一体,一个整体,不能说眼睛我独大,你们都得听我的,没有这个话,平等的。哪个地方出了麻烦,出了毛病,大家统统有分,都得关怀,都得照顾,一定要合作。为什么?一体。身上任何一个地方有痛痒,全身都感觉到,一定要把痛痒把它治好,大家都安心。每个器官都正常,每个细胞都正常,这个人身体健康;哪一部分不健康,麻木了,那个地方生病了。所以六道十法界是病态,是不正常,是迷惑颠倒造成的,佛菩萨来帮助,那不是应该的吗?迷了自性,不知道是一体,觉悟自性的人知道是一体,知道是一体,自自然然全心全力来照顾你。可是迷惑颠倒的人,对他的照顾不但不感恩,而且还排斥,怕你害他。这是迷悟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我们今天很不容易从迷走上觉悟,这个缘分百千万劫难遭遇,努力加一把劲走出去,就成佛了,永远不再迷惑,永远不退转,这就是如实安住。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O集)
虚空的虚空,凡事皆是虚空怎么解释
这句是出自《圣经》的话,本意是让我们不能中了魔鬼的诱惑,耐心的侍候神,等待神。因为神是我们喜乐的源泉,神是我们的玛璜。惟有在基督里才有真正的喜乐真正的平安。现在的意思是凡事都不在留恋,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佛经上说“遍虚空尽法界”请问何为虚空,何为法界
虚空就是特指整个宇宙说的 法界 佛教分为十法界 佛教术语,将佛和众生分为十大法界。十界分别是指: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罗法界、人法界、天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
佛学:“回向法界”怎么理解? 怎么解释?
回向是让各位修行圆满,圆满在于不产生牵挂,如果各位不牵挂的话,也不需要什么回向。
圣经中传道书里说凡事都是虚空、“虚空“二字怎么理解?谢!
在整个圣经中,这2节经文的内涵,是最高境界。
但圣经谈论空性的经文,只有那2节,没有其他经文给予具体的解释。
要想搞懂空性的深度内涵,那只能去读佛经了。
佛经对空性的解释,极度详细。
虚空跟空虚,怎么解释?会一样吗?
虚空:基本解释为 心中无着落 ,详细解释为1. 空虚。《汉书·匈奴传下》:“十二部兵久屯而不出,吏士罢弊,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
2. 天空;空中。《晋书·天文志上》:“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唐 元稹 《织妇词》:“簷前嫋嫋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羨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明 唐寅 《山坡羊》曲之六:“睡昏昏不思量茶饭,气淹淹向虚空嗟叹。”鲁迅 《彷徨·伤逝》:“我也就断续地说完了我的话,连余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
3. 犹荒野。空旷无人之处。《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迳,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王先谦 集解:“ 司马 云:‘故坏冢处为空虚也。’案,谓墟旁有空处也,故下云‘位其空’。”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当人们长期生活在空虚状态中,不满足本性遭到长期打压,就会产生抑郁病,忧郁症,孤独症等病态。基本解释为里面没有什么实在东西的;不充实的 反对派所持的空虚的论点
详细解释1. 空无;不充实。 《管子·八观》:“民偷处而不事积聚,则囷仓空虚。”《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沙汀 《航线》:“一提到肚皮的事,各人都马上感到肠胃的空虚了。” 2. 空旷冥漠。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巡陆夷之曲衍兮,幽空虚以寂寞。” 3. 虚假;空幻。 《后汉书·朱浮传》:“兼以私情容长,憎爱在职,皆竞张空虚,以要时利。” 唐 王维 《饭覆釜山僧》诗:“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诗:“万化皆空虚,大事惟一著。” 4. 豁达;没有成见。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而今为什么说个不可有成心?只为人心最灵,专是那空虚的才有公道。” 5. 指天空。亦喻朝廷。 唐 刘禹锡 《送前进士蔡京赴学究科》诗:“幸遇天官旧丞相,知君无翼上空虚。” 唐 赵璜 《曲江上巳》诗:“欲问神仙在何处,紫云楼阁向空虚。” 宋 王安石 《张氏静居院》诗:“ 留侯 亦养生,乃欲。
有点多,你可以直接看基本解释哦。希望采纳。
佛学中是怎么解释宇宙起源的
佛家不是解释,佛家给你说真相,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宇宙跟生命同时诞生的,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整个宇宙跟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时诞生的。怎么诞生的?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法性、佛性、自性、本性。性在哲学里的名词叫宇宙、人生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哲学里提出本体这个名称,本体到现在都找不到,本体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佛法说的清楚,佛法用性这个字来说明。中国古人也用性,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这个性是本体。性不容易理解,只有名字,没有真的东西给你摸到,为什么?它不是物质。所以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这个东西麻烦了。但是它存在,所有一切森罗永珍是它现出来的。
为什么不叫性现,要叫心现?这就有学问了。性不现,什么时候现?心现了,所以叫心现识变,性变成心就现了,性要不变成心,不行。性跟心有什么差别?性没有念,心有念。所以《华严经》里面才给我们讲,“迷唯一念”,那个念就是叫心,你动个念头就叫心,念叫心,动个念头,我们讲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不但我们凡夫不知道,阿罗汉也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菩萨的阶位很多,所谓大菩萨、小菩萨,菩萨阶级在《华严经》上有五十一个位次。到什么样的菩萨才知道?到八地才知道。八地这个位置高了,你看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不知道,十住也不知道,十行、十回向,到十地里面从第一地到第七地也不知道,第八地知道了,八地、九地、十地,这个知道了,为什么?他见到了。
前面这些菩萨虽然不知道,跟我们一样,听说的,我们今天知道是听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上说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听说有这么回事情。念头是太微细了,八地菩萨那样深的定功才觉察到,这是极微细的振动,这个动是振动。什么原因振动的?没有原因,所以叫无始无明。什么时候开始振动的?没有时间。这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间、空间是振动之后才发生的,在刚刚振动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你要问什么原因?佛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字,叫迷,这个微微的振动就迷了。但是这个迷不严重,为什么?里面还没有分别执著。这一动里面,这个心就叫阿赖耶。你看本来叫性,本来叫真性、本性、自性、佛性,本来叫性,一动就不叫性,叫阿赖耶。阿赖耶能生万法,宇宙万法,我们生命起源就开始了。
可是你要晓得,一念不觉那个动不是真的,就是说能生、能现、能变的不是真的,那所现、所变的这些境界、这些现象哪里会是真的?这个要认识清楚。阿罗汉、菩萨之所以高明,高明在哪里?他认识清楚,他在现相里头他不被现相迷惑,不被现相障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障碍,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面的真实受用。凡夫不然,凡夫误会了,以为这些假相是真的,这个亏就吃大了。以为假相是真的,他就起分别、起执著,这问题严重了。起分别,分别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起执著,执著叫烦恼障,于是你这二障就起来了。二障起来之后,你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也就是说你想错、你看错了,影响什么?你做错了。做错就错的现象变现出来,这个错的是什么?六道三途,这是错误的。佛讲“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想错误,所以错误的境界就出现了。
如果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现的境界非常美好。那个我们跟六道来比,说那是真的,那是净土,我们一般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你看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多么美好,他那是什么现出来的?他那也是心现也是识变,但是他那个识只有阿赖耶,没有末那,也没有意识;意识是分别,他没有分别,末那是执著,他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现出来的境界是极乐世界;有分别、有执著,现出来的境界是六道轮回。什么时候现的?就是现前,为什么?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个很难懂。我们为了大家思惟、观察方便起见,我们用电影的放映机让大家去观察。
电影放映机里面我们晓得叫幻灯片,一张接一张,那一张就等于好像是一念。你有一念它就现相,你接着第二个又是一念,所以它还现相,放映机照在银幕上的色相相续不断。所以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是个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么?绝对没有两张是相同的,相似相续相。我们现前世界就是这么发生的,是你的念头发生的,你没有念头,世界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是什么?你在迷,你有念,你就在作梦,念头一断,你就醒过来,梦就没有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迷的时候有现相,觉的时候现相就没有了,这才是宇宙的真相。
为什么会现这么多相,无量无边,无有止境?这个现象我们也没法子理解,我找万花筒来做比喻给大家看。你看万花筒就这么一个东西,把这个比喻作阿赖耶,万花筒里面有些碎片,各种不同颜色的碎片在里面。我们从这里看去,你把筒子转动,它里头就变成图案,你把它转一万次,它现一万个画面给你看,没有一个相同,这就好像阿赖耶一样。所以现相是什么?是你心动,你心动它就起现相,你动个不停,它现相在那里产生变化它不一样。我们把阿赖耶比喻作万花筒,我们自己的阿赖耶,我们自己的思想、念头就是里面的碎片,当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的时候,现象就现前。你的善念就现善境界,三善道,恶念就现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是三恶道。如果你念头清净,就是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它现的就是四圣法界,就不是六道,六道就没有了。
所以,念头一动变成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没有染净。到有分别的时候就产生了染净,到执著的时候就产生了善恶,执著是染,分别是清净。执著里面就有善、有恶,有三善道、有三恶道,是这么来的。佛这个说法非常合理。
佛法讲科学,不是不讲科学,科学是什么?证据,你能拿得出证据出来。佛法这个证据不需要用仪器去观察,不需要,它用禅定。换句话说,你要不相信,你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放下,真放下了,佛说放下那个境界你就见到了。你再能把分别也放下,菩萨讲大乘里面的菩萨境界,你就看到了。你能把妄想(起心动念)放下,诸佛如来的境界你看到了。这是证据,佛叫你亲证,不是说你相信他的话就算了,这个没用处。相信他的话,你自己没有证得,你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你还是要搞三恶道。佛法里头无比殊胜的就是教我们要求证,不是说佛讲了就算数,不是的,我们要把它证明。所以你要了解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叫你不可以执著?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
所以佛法修行,真正要入佛的境界,头一个你就要知道“我”是假的,我相空,不可得。我空之后,我所有的当然不可得,你在这上面就不会分别执著了。我们现在最难的,这个身是我,我身体所需要的用具是我所拥有的,这个放不下,这是最严重的错误。所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两句话很重要,“欲达心源净,须知我相空”,括弧里的注解是宗密大师注的。第一句“欲达心源净”,你要想通达心的根源,这是什么?这是你所迷的,是你所迷,理不迷,心源真的是清净。六祖说得很好,他见性了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六祖惠能大师证得了,他为什么证得?他不迷了,他证得。我们学习从哪里学起?“须知我相空”。你必须知道我相,“我”这个字怎么讲?宗密大师的注解说“万物自虚”,我是一个自体,一切万物都没有自体,所以佛法讲无我。我也当主宰讲,一切万物都没有主宰,为什么?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哪有自体?缘聚相就生,缘散相就灭。
这个话也很不好体会,讲到终极,缘聚缘散讲到终极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迷,相就现前,就现相,但是现的相时间太短暂,立刻就没有了。第二个念头又迷了,但是第二个念头绝对不是第一个念头,这个要知道。像我们看电影幻灯片的底片一样,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前个念头生灭立刻就完了,第二个又有生灭出来。这个生灭的现象,佛经上比喻说“如露亦如电”,像闪电一样,一闪就没有了,我们是看到的相续相。闪得多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它在那里闪,像闪电一样闪,闪多少次?闪一千二百八十兆,兆是万亿,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次。万法自虚。我空,人空,人也空,众生也空,众生就是万法、万物,没有一样是有实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宇宙、万法到底是有没有?佛告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没有?它有相。为什么不能说有?虽有相,相不可得。所以才跟你讲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可是佛知道,凡夫听了这个话他就起分别,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这个名言上就起分别、就执著,那又错了,又迷了。所以马呜菩萨才教人,听教、看经不可以执著言说相,不可以执著名字相,不可以起心动念去想它,叫心缘相,你这样一听就开悟了,豁然大悟。悟,没有分别执著才会悟,有分别执著悟不了,分别执著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所听到的是听别人说的,听了一些常识、知识,别人这么说的,佛这么说的,菩萨这么说的,自己没见到。自己什么时候见到,放下分别执著就见到。阿罗汉不执著,见少分;菩萨不分别,见多分;佛不起心不动念,全见到了。所以,佛法里头有高等科学,不是不合乎科学,佛法样样都要你自己去求证,那是真的;你要没有证得都不算数,你还是去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
为什么放不下?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不够彻底。纵然知道彻底了,放下也不容易。为什么?宗密是华严宗五祖,他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真理虽然可以顿悟,这就是讲你是悟了,妄情难以放下。真的,习气太重了,放不下。那怎么办?必须常常觉察,要常常去看,看一切法本自不生。要历事炼心,这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在事相上经历,天天去磨,去磨练。磨练是天天念念当中想到,实在讲提起《金刚经》上一句话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很喜欢的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因为喜欢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瞋恚心摆平了。用这个方法。
净土宗用的方法更妙,净土宗不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用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把它摆平了。顺境,阿弥陀佛,逆境,阿弥陀佛,善缘,阿弥陀佛,恶缘,阿弥陀佛,用这一句。这个殊胜,这是什么?没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祖师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你还犯什么愁,还不开悟?净宗殊胜在此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摆平,摆不平的时候,你还是出不了六道。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出六道轮回,能出十法界,用这个方法比什么法子都妙,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天台宗的祖师,从智者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往生。《华严》也不例外,《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所以大乘教里面,无论是宗门教下,这个认知是相同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碍幻有,幻有也不碍真空。所以《华严》给我们讲到究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觉就没有障碍,迷就有障碍。障碍都是从分别执著生的,分别执著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用妄心你就会有障碍,就有生死,就有苦乐,就有轮回;用真心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在最近讲《华严经》常常讲,常听有好处。常听,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的《华严》种子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起现行,就是可以能提得起观照。境界现前,立刻会想到经上这么说的,帮助你在境界里头摆平。慢慢你就能得定,定到相当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就照见。
请问法界虚空的虚空是什么 和太空有区别吗
我们看到的虚空是有形象的,是幻。法界虚空是没有形象的。佛经中说: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