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官职 魏征是个怎样的人,魏征是个怎样的人?
魏征是个怎样的人,魏征是个怎样的人?
魏征是个怎样的人?
在《西游记》的开篇,就是唐太宗、龙王、魏征三人的局,泾河龙王违背了天命要被天庭斩首,然而在临死前这龙王却找到唐太宗,请求唐太宗帮助他。太宗为求脱身答应了龙王,可是他拦不住魏征,魏征明着不能处置龙王,最终在梦中斩杀了龙王。龙王心中有怨,把太宗拉下地狱陪葬了,在地狱里,太宗想尽办法说服龙王,声称他会找高僧为他超度,龙王才把他放了。回到人间的太宗找到了唐玄奘,唐玄奘主持了超度仪式,随后就是唐玄宗被观音菩萨点化,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此展开。
所以说,如果没有唐太宗入冥,就没有唐僧西天取经,是不是这个道理?那个坑得太宗到地府走了一遭的魏征到底是谁呢?
在历史上,魏征是以敢于直谏而出名的耿直大臣,《贞观政要》曾做了一个统计,魏征这辈子仅仅是当着唐太宗的面,就直谏了50次,还说魏征一生当中说的谏言恐怕有“数十余万言”那么多!即使魏征多次触怒太宗,但是太宗知道他的臭脾气,一般都不会怪罪于他的,也会冷静下来想一想魏征说的话有没有道理,有就采纳,没有就不管,他俩堪称是封建王朝的一对模范君臣。
实际上,唐太宗和魏征的初次相见其实并不愉快,因为魏征一开始并不是太宗的人,而是太宗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魏征就多次提醒自家太子多多提防李世民,最好呀找个理由把李世民打发去镇守边疆。但是呢,李建成直到最后也没有把李世民赶走,反倒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
魏征的心里老怄气了,李世民却不管那么多,他知道魏征的存在,派人把魏征押到了自己面前,还质问魏征当年为什么要挑拨他和李建成的兄弟关系。魏征不服气,咋地,你厉害还不让人知道么?我就是要提醒太子,可惜太子不听我的!李世民也不生气,劝了魏征好长一段时间,兄弟,你看你家太子都死了,我身边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以后就跟着我治理好这大好河山吧!魏征这才留了下来,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
魏征多年如一日地适时提醒太宗,每当太宗要犯错的时候,当太宗想要给最宠爱的长乐公主增加嫁妆的时候,很多大臣都表示理解,毕竟长乐公主是太宗和长孙皇后所生,平日里就疼爱得很,现在要出嫁了,想多出点嫁妆也是可以的。但是魏征却站出来反对,口口声声说什么这样逾越了礼制!
太宗和长孙皇后都知道这件事以后,太宗还没什么表示,长孙皇后就率先表达了她的态度,她不仅夸了魏征,还赏赐了绢四百匹、钱四百缗给他。这下朝廷震惊了,魏征都这样了,长孙皇后还不怪罪他,他面子真大!
太宗东巡洛阳的时候,嫌弃当地官员给他准备的东西不好,狠狠训斥了他们。魏征却对太宗说,当年隋炀帝也来到这里,不过隋炀帝的贡品多到吃不完,吃不完的就通通扔掉,好浪费呀!太宗,好吧,朕错了!
有个大臣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大官们见到皇帝您的儿子们,居然要下车行礼,这是不对的。太宗一听大怒,你们看不起我的儿子么?魏征在一旁说,从古至今,亲王的地位都处于三公之下,凭什么三公要对亲王行礼!太宗,有点道理。
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
魏征的品格:
1、敢于直谏; 2、刚正不阿; 3、生活作风节俭。诤臣魏征是个怎样的人?
魏征敢于纳谏,李世民择善而从,成为历史上的君臣佳话。
提拔自己的对手
魏征,字立成,馆陶(今河北馆陶)人,少时孤贫落魄,出家为道士,曾为唐太子李建成心腹,劝其及早除去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太子被杀后,秦王传召魏征道:“你为什么从中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呢?”魏征道:“如果已故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进言,肯定不会被杀。”李世民久慕魏征之才,听后不仅不怒,反让其为詹事主薄、谏议大夫,专门负责规讽皇帝得失的重臣。不久,唐太宗即位,便提升他为尚书右丞。
顶撞皇帝
唐朝规定男子18岁至21岁为征兵的年龄。公元626年12月底,分管兵部工作的尚书仆射封德彝见征兵人数不够,便入奏扩征18岁以下身体强壮的未成年男子入伍,太宗同意。诏令发出,封德彝让魏征签字(联合签署),魏征不但不签,反而生气地说道:“即使是皇上的意见我也反对。”
太宗知道后,大怒,令人将其叫来责道:“兵员在规定年龄之内招不够,稍扩大点范围有何不可,你为何如此固执死板?”
魏征道:“军在于以道义加以统率,而不在于以多为强。陛下过去常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是想使臣以皆无欺诈。’现在陛下即位不久,已经有些地方失信于民了,如今再不按皇帝规定的去办,擅自行事,臣下实在不敢贸然签发!”大宗惊问道:“朕什么时候干过失信于民的事?”魏征道:“陛下刚即位时,下诏道:‘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掉!’但实施时,则规定过去拖欠秦王府的财物照样归还,难道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家吗?后来你又规定:‘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下诏说,纳税和服徭役,从下一年开始,这不是又说了不算么?我以为,陛下要取信于民,所定法令应即日开始,不应朝令夕改。”
太宗听了,当时的确觉得有点下不了台,但仍转羞为喜道:“朕以前总认为你比较固执,不通时务。今日见你议论国家大事确实件件切中时弊。如果朝廷对政令不行,百姓不知所从,又怎能治理好国家呢?仔细想来,朕的过失已经很深了。”于是,下诏废除点征中少男的诏书,并赐给魏征一只金瓶。
不愿意做忠臣
公元627年12月,有人诬告魏征偏袒犯罪的亲属,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结果一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道:“魏征做事开诚布公,直来直去,不避妨疑,才招致别人诽谤。故今后做事,虽无私心,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太宗听后,便让温彦博转告魏征:“今后遇事,应注意有所保留。”

魏征听说后,便去对太宗道:“我听说皇帝与臣下,应该同心,以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怕担风险,那么国家的兴衰隆替就难以预料,臣不敢奉诏。”
太宗惭愧道:“是朕说错了。”
魏征又道:“我很高兴为陛下做事,愿成为一个良臣,而不做忠臣。”
太宗惊讶道:“难道良臣和忠臣还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道:“是的,后稷、契、皋陶,他们辅佐君主,上下同心,共享荣耀,这是良臣;而像龙逢、比干那样,虽也面折廷争,但身亡国破,这便是忠臣。”
太宗十分高兴,接着问道:“当皇帝的何以为昏,何以为明?”
魏征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秦二世偏信赵高,天下发生叛乱自己也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直到侯景打到宫内,才大吃一惊,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他自己却还蒙在鼓里。如此看来,人君如能兼听,权臣便不能壅蔽,下情得以上达,自然便是明君了。”
太宗听后,高兴道:“你说得非常对。”
失去镜子的悲痛
由于魏征常常犯颜直谏,有时甚至闹得皇帝很难下台,故太宗对他从心眼里有点发怵。公元628年10月的一天,魏征进宫,见到皇帝的车驾仪仗已经准备停当,但不一会又撤了。为此,魏征在见到太宗时问道:“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我进来时见到外面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不知陛下为何又撤除了。”太宗笑道:“起初确有此念,但见你来了又怕你嗔怪,故又撒了。”
又有一次,太宗得到一个好雀鹰,很是喜爱,外出时将它放在臂膀上。但不巧,偏偏遇见魏征远远向他走来,便赶紧将雀鹰藏在怀中。魏征来到太宗面前奏事,很久才去,当太宗把雀鹰从怀中拿出来的时候,雀鹰却早已被闷死了。
公元643年1月17日,魏征去世,太宗对魏征常常思念,并对身边大臣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今魏征没了,使朕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征是一个怎样的人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魏徵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历史上的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 魏征是好人吗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河北巨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魏征简介 历史上的魏征是个怎样的人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魏征和唐太宗各是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魏征敢于纳谏.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政府,他所做的只是为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唐太宗能虚怀若谷,虚心接受属下的意见.唐太宗也是想明君,且开明,民主,不独断专行,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征曾告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帝怀里。 是个(33)的人(175)相关文章
- 历史上的魏征 魏征看着李世民喝下毒酒,以为李世民死定了
- 李世民与魏征 揭秘唐朝历史上大明宫来源:唐太宗赞魏征为明镜
- 魏征死后 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 魏征是谁 唐朝一代名臣魏征做过的最不靠谱的是什么事?
- 唐朝魏征是什么官 魏征对唐朝的贡献 历史对一代名臣魏征的评价是?
- 历史上的魏征 李世民与魏征:君臣“和睦”的谎言
- 李世民与魏征 看看比唐太宗和魏征配合还默契的君臣二人,在商朝干了啥
- 历史上的魏征 魏征为何总敢顶撞李世民?除了魏征有才李世民英明长孙皇后也出力不少!
- 历史上的魏征 从李世民死敌到死党,揭秘魏征由贫贱道士到大唐宰相的传奇人生
- 李世民与魏征 唐太宗终结与魏征的佳话:毁掉婚约 推倒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