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厨 大廚王小余

大廚王小余
話說兩百多年前,在金陵石頭城裏住着一個風流瀟灑的大才子。七歲能誦《論語》,九歲能作詩,十四歲鄉試中秀才,二十四歲金殿面君得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年紀輕輕即金榜題名高中進士。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爲官公允,政聲不錯。正當仕途一片光明之際,因爲厭惡官場的爭名奪利,40歲時卻毅然決然的掛靴回家辭官歸隱了,在城北小倉山買下一處曹雪芹祖輩遺留下來的破敗花園改稱隨園,築山房、娶美女、養雞鴨、品佳餚、吟詩詞、唱風月,潛心詩文,過了五十多年神仙不換的快意日子,直到82歲駕鶴西去,你道這福氣沖天的才子是誰?他姓袁名枚字子才,號隨園老人、晚號倉山居士。
袁枚率性放情一生,不僅憑藉文采斐然的《小倉山房詩文集》和《隨園詩話》影響了一代文風,還是位品位卓越的美食大家、他寫的《隨園食單》記載了當時流行在江浙皖一帶的菜餚,風土民情、生活習慣、以及年湮代遠世事滄桑的往事,讓大家浮想聯翩,被多少人奉爲食界聖經,椐說此書和他的家廚王小余有密切關係。
王小余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是一位烹飪專家,身懷技藝,有高明豐富的理論經驗。他燒的菜餚香味散發“聞其臭香,十步以外無不頤逐逐然”。王小余在袁家司廚10年,選料“必親市場”,掌火“雀立不轉目”,調味“未嘗見染指之試”他對於烹飪技藝頗有研究,曾發表過一系列高見,這些技術上的真知灼見,對袁枚影響很大,《隨園食單》有很多篇幅得力於王小余的見解。袁枚喜歡王小余,視他爲知音。王小余死後,袁枚紀念這位知音,寫下了《廚者王小余傳》,是中國古代唯一死後有傳的廚師,正因如此王小余名列古代十大名廚之例,永垂不朽,名楊千古。
“隨園”到袁枚手上之前是曹家花園,雍正爺從曹雪芹家抄來賞給了做過天山將軍,後來成爲新一屆江寧織造的隋赫德,改名“隋織造園”簡稱“隋園”後來隋織造爺因貪腐落了魄。乾隆十三年,袁枚從隋赫德後人手中購進,若大的園子可以說是半買半送,袁枚改名爲“隨園”。
隨園初建成,也曾找過幾位掌竈的廚者,袁枚都沒中意,後經人推薦王小余入園治菜。王小余在當地很有名氣,據說他做的菜在十步之外都能聞到香味,菜端上桌一屋皆香,但袁枚剛蓋完隨園,手頭並不寬裕,還有些饑荒沒還上,請這麼高的廚子怕太侈奢,原不想用,即然來了就見見吧。當然,面試還是免不了的,初次見面袁枚問:“聽說你能用普通的原料做出精美的佳餚,能用幾個雞蛋做出別人做不出的美味來嗎。”王小余回答:“美好的菜餚不只取決於菜蔬的價格和多少,只要技藝精,一點芹菜、幾棵白菜也能做出美味。”袁枚又說:“我本貧寒家裏孩子,現雖發達了,但不可忘本,每餐銅錢不能超過一緡,你行嗎?這“緡”是過去串錢的繩線,十緡爲一貫,也稱一吊,有一千個銅錢;一緡立在桌上,也就一寸多高。王小余笑着答應,說試試吧。隨後入廚房,傾刻做出一席潔淨味美的菜餚,袁枚下箸一嘗,雖原料本是常見之物,青菜、豆腐、魚、肉等,但入口鮮香,彷彿不用咽,自己就往喉嚨裏跑,大喜,當場敲定:“就是你了,明日一早來上班。”
幾天後,袁枚發現王小余哪都好,就是在幹活時太霸氣了。站在竈邊烹飪,目不轉睛,觀察着鍋中變化,需要急火時猛添柴,使竈火如赤日一般;轉而撤火,則讓伙伕將柴速減;說菜已成,須馬上出鍋不可怠慢,手下略有怠慢,必大吼叫罵。原廚下之人都捱了不少罵,這些人都跟袁枚時間不短了,有的還是親戚朋友介紹來的,袁枚處不時有告狀之人。
袁枚觀察,王小余除了脾氣爆燥外,其他皆事必躬親,從原料加工、製作都一絲不苟,遂說此人是拿事當事之人,只是脾氣大點,對誹謗者並不理睬。過了數日,廚房竟變化一新,昔日苟且怠玩形境逐漸減少,衛生也上去了。袁枚很受啓發,日後常對人說:“凡事不宜苟且,而飲食尤甚,廚者水平偏低,沒什麼文化,一日不加賞罰,則一日偷懶耍滑。今天火候不到,你湊合吃了,那麼明天就會更夾生,這次食物失去真味忍耐不說,那麼下次湯羹一定會更加草率,要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菜做的好一定告訴他好在哪裏,做的不好,一定要找出爲什麼不好的原因,這樣廚師纔會做出鹹淡適中味美可口的菜。所以發現問題就要敲打,否則這種情況發展下去,賞罰也就成了空賞空罰,由着性子來,廚子瞎炒,吃主隨便,這可是飲食上的大弊端呀。做學問須審問,明辯、慎明,做飲食也是如此,古人不是說過治大國者烹小鮮嘛。”
說到脾氣,有句老話說,人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脾氣。當然也有能耐不長,脾氣漸長的。就行業內分工不同,脾氣也各異:比如竈上師傅煙薰火燎旺火速成,掄大勺搶火候,時間幹長了脾氣就衝,說話都帶蔥花熗鍋味;相對來說麪點精工細制就沉穩些;在冷犖幹長了絕對乾淨利落,這因爲日常養成的習慣。這王小余就屬於竈上時間長,而且是能耐大、脾氣大的那一種,他不光有脾氣,還倔。由於菜燒得好,袁枚的老上級兩江總督尹繼善也是好吃之人,想帶他去,袁枚不敢得罪,趕快讓王小余隨他去總督府。要說這也是好事,總督府比隨園氣派,薪水也比這邊高,可王小余看他彆扭不買賬,對袁枚說:“知音難、知已難、知味尤難,我前世是司廚的天廚星,而您是天上星宿下凡,今生爲你知味而來,他們無福消受。”嘿!這馬屁拍的袁枚心裏實在舒服,於是幫他找了個撤,大概是什麼家中有事,母親有病離不開人,孩子混身起紅豆之類的,留下繼續工作。
隨園廚房有一採購兼管理員,是袁枚的老鄉,對袁枚忠貞不二、勤勤懇懇、不尋私情,連供貨商一根菸都沒抽過,進貨時分角必爭,能給老闆省點就省點。有便宜的就不買貴的,平時因進貨經常與廚房發生衝突,這天進了一批火腿,王小余不用,還大吵大叫,採購很委屈說:“這火腿怎麼了,能用不就行了嗎?咱不就買點便宜貨給東家省點錢。這王小余老刁難我。“後來二人打到袁枚那,王小余說:“物各有先天,其物天分好,我乃治;如貨不好,我不做。”此事挺爲難的,都是爲了工作,最後折中,凡購買貴重原料,王小余必親至市場挑選商品。
通過這事,袁枚對王小余另眼着待,也很對脾氣,袁枚後來寫“隨園食單”也得力於私廚王小余,將他很多話整理後收入《隨園食單》,《須知單》首篇先天須知:就得意此事事“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指其大略:豬宜皮薄,不可腥臊;雞宜騙嫩,不可老稚;鯽魚以扁身白肚爲佳,烏背者,必倔強於盤中;鰻魚以湖溪游泳爲貴,江生者,必搓丫其骨節;谷喂之鴨,其膘肥而白色;變土之筍,其節少而甘鮮;”原材料和人一樣都各有資稟,所以烹製一席佳餚,司廚之功居其六,釆買和其他人員也功不可沒,功勞佔其四成。
王小余不但啓發了袁枚的舌頭,還奠定了他的味覺理論基礎。袁枚在《隨園食單》許多知識如:鹽者宜先、淡者宜後、薄者宜後;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後。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以鹹之一味概之。度客食飽,則脾困矣,須用辛辣以振動之。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以提醒之。“濃者先之,清者後之,正者主之,奇者雜之;胝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取以隘之。等理論均來自於王小余,。
做菜原料至關重要確爲關鍵,而且同一原料產地不同,質量也不相同,就拿火腿來說,同爲火腿有北腿、南腿和雲腿。北腿產自江蘇如皋、南通;雲腿產自雲南宣威;南腿產自浙江金華、蘭溪、義烏一帶,統稱“金華火腿”,也叫“金腿”。此外,湖北恩施、四川德陽也有火腿出產,以金華火腿爲上乘,金華火腿是選用當地一種叫“兩頭烏”的豬,此豬皮薄骨細,精多肥少,肉質細嫩,長到八十至一百斤,不可大也不可小。取豬腿作原料經修坯、醃製、洗曬、整形、發酵、堆疊,分級等十餘道工序,經冬歷伏,歷時10個月方可製成。金華火腿以蔣腿爲第一,據說蔣雪舫在醃製時,每百條豬腿放一條狗腿,這狗腿叫戊腿,世面上買不到,是本家留着自用或送人之用。火腿加入狗腿後味道更佳,金華火腿形似竹葉,紅潤如火,味道鮮嫩,香濃清醇,這色香味形稱爲四絕。
火腿以陳爲佳,但保存不當易產生哈喇味。鑑別和製作火腿菜是過去考查大廚和拿摩溫業務水準之一,這拿摩溫就是工頭、廚頭,現在叫廚師長,行政總廚,技術總監什麼的,拿摩溫”是外來語,指看場子的主菅,了事的“N0.1”。北方俗稱大了,檢驗火腿好壞可用竹籤扎而嗅之,一簽嗅無異味,二籤嗅有清香,三籤嗅味醇厚,三籤味同才屬上等好貨,此謂“三籤鑑定法”。製做火腿分檔取料很重要,一條火腿分爪尖、火腫、上腰方、中腰方和滴油,各部位各有用途,切忌從火腿中一剁兩斷,如要切成2段時,須在火腫與上腰方中間輕輕按動,視其活動處下刀,沿骨縫切下,好廚師絕對沒有和劈柴一樣用力,猛砍硬剁的。做火腿首先要用食用鹼清洗,然後洗淨,除去異味,放入容器,加紹興酒和蔥姜蒸熟或煮熟,取出分檔取料,剩下的火腿汁不可隨意丟掉,是很好的鮮味汁,火腿上面有一塊硬硬的肉叫綃筋,先片下來,再取出火腿骨,這樣火腿完整便於取料分檔。綃筋質地結實可拆火腿絲剁火腿末火腿茸,如要切絲,則要反刀法纔可切得整齊、火腿骨、火爪吊湯,一條火腿每個部位都可以制菜,包括火腿油都有用絕無浪費之處。
曾見俗廚用大塊生火腿和乾貝放入湯鍋與豬骨雞架之類煮湯,自以爲得意,實際湯味反而不佳,純屬胡來,糟踏東西,隨園菜提鮮用火腿汁。該放的放,不該放的不放。火腿醇香,以清見長、烹之有五忌:一忌,少湯或無湯如干煸、乾燒;二忌,味重調料熗味,不宜用醬油、醋、大料、桂皮、五香粉、咖喱及醬、滷之法;三忌,色素;四忌,粉芡,不宜掛糊拍粉,用芡時宜稀不宜濃;五忌與牛羊類原料配用,當然牛羊蹄筋,駝掌鹿筋類除外。袁枚愛吃蜜火腿,是取好火腿,連皮切大塊,用蜜酒煨至極爛最好,但火腿質量相差很大,簡直是有天壤之別。雖然都是出於金華、義烏,其中不好的反不如醃肉。他們用的火腿是到杭州忠清裏王三家,他家有上等貨色。隨園的火腿是到杭州他家有上等貨色,雖然貴點,四錢銀子一斤,但保質保量。袁枚在蘇州尹文瑞老恩師家曾吃過一次,那火腿的香味隔着門老遠就聞到了,入口甘鮮異常,從那以後,再也沒有遇到這樣的東西了,此菜就是現在的蘇州名菜——蜜汁火方。
袁枚時代找好火腿尚且費勁,現在就更難了。首先豬的伺料發生變化,使用催化劑,肉味不香。據不久前報刊批露,個別黑心的製作商,做出的火腿竟查出有除蟲劑成份,原因是過去做火腿都是在臘月,現在供不應求,只好四季都做,份量也不要求那麼嚴格了,在夏秋季不免撒些滴滴畏之類防蚊蠅。然後用電風扇吹乾,放冰箱降溫,工藝變了,味自然不如以前了。所以在購買時要認清商標,到正規商店去買品牌的商品。
火腿可制燉火腿、煨火腿、筍煨火腿、火丁蠶豆、火腿筍衣羹、金銀蹄膀、排南、火腿菜心,拌火腿、雜拌火腿、燴二尖、火腿膏,以及制餡,做包子、春捲、棕子之類,杭州還有一種家鄉肉亦稱“南肉”,與火腿同工異曲,這家鄉肉是用醃製火腿剩下部分和份量不合格的豬肉,醃製而成。製法講究放三次鹽,倒三次缸,鹽滲透後,再加水滷壓,浸約25天即成,蒸煮後芳香撲鼻,即是名菜“鹹件兒”。如一時吃不完,久醃下去就會過鹹,可將肉放入米泔水中浸一浸,然後洗淨清爽,再曬至鹹肉出油風乾即爲“風肉”。杭州的家鄉肉好醜不同,以鹹淡適度、皮薄肉細、肥瘦相稱、精肉可橫咬者爲上品,放久了亦可與火腿相比。南肉用春筍燉煨味更佳,鹹鮮和一,鮮味互補,後來添加鮮豬肉與百頁結,即爲江南名菜“醃篤鮮”也。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附:《廚者王小余傳》原文: [清] 袁枚
小余治具,必親市場,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奧之,脫之,作之。客嘈嘈然,屬饜而舞,欲吞其器者屢矣。然其簋不過六七,過亦不治。又其倚竈時,雀立不轉目,釜中瞠也,呼張吸之,寂如無聞。眴火者曰“猛”,則煬者如赤日;曰“撤”,則傳薪者以遞減;曰“且然蘊”,則置之如棄;曰:“羹定”,則侍者急以器受。或稍忤及弛期,必仇怒叫噪,若稍縱即逝者。所用菫荁之滑,及鹽豉、酒醬之滋,奮臂下,未嘗見其染指試也。畢,乃沃手坐,滌磨其鉗銛刀削笮帚之屬,凡三十餘種,庋而置之滿箱。他人掇汁而捼莎學 勿肖也。
或請授教,曰:“難言也。作廚如作醫。吾以一心診百物之宜,而謹審其水火之齊,則萬口之甘如一口。”問其目,曰:“濃者先之,清者後之,正者主之,奇者雜之。視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曰:“八珍七熬,貴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異於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氣粗也;能嗇而不能華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華嗇間也。能,則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則雖黃雀鮓三楹,無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與靈霄之炙,紅虯之脯,丹山之鳳丸,醴水之朱鱉,不亦誣乎?”曰:“子之術誠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殘物命,毋乃爲孽歟?”曰:“庖犧氏至今,所炮炙宰割者萬萬世矣。烏在其孽庖犧也?雖然,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彼不能盡物之性以表其美於人,而徒使之狼戾枉死於鼎鑊間,是則孽之尤者也。吾能盡《詩》之吉蠲、《易》之《鼎》烹、《尚書》之藁飫,以得先王所以成物之意,而又不肯戕杞柳以爲巧,殄天物以鬥奢,是固司勳者之所策功也。而何孽焉?”說:“以子之才,不供刀匕於朱門,而終老隨園,何耶?”曰:“知己難,知味尤難。吾苦思殫力以食人,一餚上,則吾之心腹腎腸亦與俱上;而世之嗿聲流歠者,方與庮敗同飫也。是難奇賞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謂知己者,非徒知其長之謂,兼知其短之謂。今主人未嘗不斥我、難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隱疚,是則美譽之苦,不如嚴訓之甘也。吾日進矣,休矣,終於此矣。”
未十年卒。餘每食必爲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爲之傳以詠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