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因果關係

火烧 2021-12-27 04:58:55 1061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因果關係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先秦有不少人容易搞不明因果關係。今天簡單的捋一捋。先說周朝,周朝(公元前46年—公元前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因果關係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因果關係  

西周,東周,春秋,戰國,先秦有不少人容易搞不明因果關係。今天簡單的捋一捋。
先說周朝,周朝(公元前46年—公元前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封神榜武王伐紂就是以這個時代為背景)定都鎬京,營建東都成周洛邑。
西周成立後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成為各諸侯國,也是日後春秋爭霸,戰國紛亂的因。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周幽王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被犬戎和申侯殺死,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歷史上把平王東遷之前稱之為西周,西周從武王滅商到幽王亡國, 共傳12王11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周天子日漸式微,稱為名存實亡的一個政權。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
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開始瓜分土地形成了春秋五霸,先後參與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卧薪嘗膽,沉魚之容的西施,三千越甲可吞吳等故事就是來自於這個時期。
從春秋爭霸時期,到戰國七雄時期,經歷了三家分晉這一事件,三家分晉讓強大的晉國覆滅,歷史重新洗牌,進入了一個全新局面。
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
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逐鹿,形成了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
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合縱連橫,蘇秦張儀,田忌賽馬,圍魏救趙,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鬼谷縱橫捭闔,胡服騎射等耳熟相傳的故事都來春秋戰國這一特殊時期。
而這個時候周王朝,東周天子依然存在,官方上任然可以稱呼為東周。在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分封其弟姬揭於王城,建立周國(西周公國)。前367年,周公國公子根叛亂,趙國與韓國支持公子根,逼周顯王封姬根於鞏。至此,周朝王畿分屬西、東兩周公國,周王僅余成周的王宮,寄居於東周公國。前307年,秦軍逐周赧王出王宮,周赧王遷居西周公國的王城。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國,周赧王病逝,東周滅亡。
由武王伐紂建立起的大周朝,此時徹底消散在歷史塵煙中。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滅掉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結束了戰國紛亂,中華文明進入大一統。
始皇陛下,滅六國,一統華夏,車同軌,字同文,修水渠,平百越,修建萬里長城,可謂千古一帝。
先秦時期:
先秦(舊石器時期--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是指舊石器時代到戰國時代。先秦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以秦始皇統一天下為結束。(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