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代绅士 古代绅士和士绅有什么区别?和西方绅士是一个意思吗?

火烧 2022-01-01 08:43:13 1114
古代绅士和士绅有什么区别?和西方绅士是一个意思吗?   现代人提到“绅士”,恐怕最先想到的会是西方风度翩翩的男性。如今“绅士”一词已经成为了一个带有赞扬的褒义词,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古代也有绅士还有士

古代绅士和士绅有什么区别?和西方绅士是一个意思吗?  

  现代人提到“绅士”,恐怕最先想到的会是西方风度翩翩的男性。如今“绅士”一词已经成为了一个带有赞扬的褒义词,但在古代可不是这样。古代也有绅士还有士绅,这两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封建社会的绅士,指的是那些有财有势,以剥削劳动人民为生的人。而士绅是指出生于门阀士族、在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是一种阶层的表示。所以和现代人理解的“绅士”完全不同。

  先要说明一点:英文gentleman译成“绅士”,是我们中国近代翻译家近似意译的结果。亦即:绅士,是汉语词汇,不是外来语。但的确,原本的汉语里,没这个词。比较相近的词汇,是“士绅”。相近而已,不是完全同样的意思。

  一提起绅士,太多人都会想当然地把这俩字儿戴在西方人头上。就如同一说“员外”,脑子里马上跳转出大地主形象。

  都是误会。约定俗成、将错就错而已。细究起来,就用上鲁迅先生那句名言了——从来如此,便对么?

  (一)士绅和员外各自指什么人?

  先说“员外”——

  简单讲,员外,指的就是在外的员。外,套用今天概念,可以理解成体制外;员,套用今天概念,可以理解成领导干部;合起来,员外,大意就是身处体制外的潜在的领导干部;通俗讲话,也可以叫候补官员。

  照这意思,员外应该是不在编却有官身的人,是否富裕、是不是大地主,倒不一定。

  再说“士绅”——

  相比员外,士绅的概念比较细琐。

  词义来讲,士绅,最初是“士”和“绅”的组合。

  士,本是周朝开始贯行的宗法制当中一个概念,指最低一等的贵族。最高级的贵族是天子,天子制下,为诸侯,诸侯之下,为大夫,大夫制下,为士;再往下,就不是贵族了。

  隋唐以来推行的科举制,使得没有贵族身份的民间人士,有了“入仕”也就是做官的机会。

  有科举之后的大多数朝代里,科举考试有四个第次:乡试、会试、院试(也称监试)、殿试。

  乡试入围,秀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入围,举人,有资格参加院试。

古代绅士 古代绅士和士绅有什么区别?和西方绅士是一个意思吗?

  院试入围,贡士,理论上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原则上是皇帝亲自主持并圈定中的者。

  殿试中的,即为“进士”;因为是皇帝主持殿试并圈定中的者(实际上具体工作都是皇帝指定代理的高级官员做的),进士,也称“天子门生”。

  大多数朝代,院试就应该是在京城举行了。殿试,理论上要在皇宫举行。除乡试入围的秀才,以上各第次的举人、贡士、进士,原则上都会被赋予“士”的身份,俗话讲,叫做有功名。有的朝代,有功名的人,会得到标志身份的物件。就算举人和贡士没有,进士也一定会有。传统来讲,这个物件,是一条带特殊标记和装饰的腰带,就是“绅”。

  也有说是,绅,指的是官员上朝时候必须佩戴的装饰性、标志性的腰带,用来别住用来奏报的笏板。

  笏板,很多影视剧里都会看到,就是官员向皇帝奏报事情时候双手擎在胸前的类长方形的板板,依制定制的,不能随随便便拿块板子冒充。影视剧中,很难见到笏板别在腰间,都是双手擎在胸前。

  所以,很多人都忽略了用来别笏板的“绅”。

  那个也是依制定制的。京戏为代表的戏曲中,当官的人物腰间挂个圆圆的、镶嵌装饰物、活似加宽版呼啦圈的东东,就象征性地代表“绅”。实际上,绅,虽不是用来系腰身的,可也是应该围系在腰际,而且肯定是软性的织物,不可能是戏曲中呼啦圈式的硬质地。

  笏板与绅,是套装。但如果某位有这个套装的大爷,因为不属于过失处罚的其他原因,离开了官职,笏板就不能再持有了,但别笏板的腰带,就是绅,可以留下,作为身份标志。

  只有绅而没有了笏板的人,大多数会暂且还乡,就成了乡绅。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可能再被启用为官,并相应再度有权持有笏板;至少,他们自己,多半是这样希望的。

  如此说来,乡绅跟员外,似乎很类似。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官身。不同在于,可以叫做“绅”的,通常都有功名,至少也是举人;而员外的官身,未必都由科举得来;就是说,员外们不是个个都有功名。

  员外也好,绅、乡绅也罢,都不一定非得是富人、大地主。

  反过来,不管多富的人,多大的地主,没有功名、没有官身,也不能叫员外或者绅。

  (二)没有功名的员外和绅的官身是怎么得来的?

  既然员外、绅、乡绅,都不一定非得多富有,更不一定非得是地主、大地主,那为什么,从古代通俗小说直到今天,都会很习惯地把富有的人称为员外呢?

  答案很简单:官身是可以购买哒!

  卖官鬻爵,最晚从战国末期就开始了(秦相吕不韦),两千多年,基本一贯到底。买官,文词儿叫“捐官”。当然,一定价格不菲,平常百姓绝对捐不起,基本等于是大地主大庄主们的专享通道。大商人虽然也很有钱,但因为我们国家一向以来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封建王朝时代,商人买官,比地主少很多,能买得到、买得成的,更少。

  还有一种员外,既没有科举得来的功名,也不是买的官身,而是由于一些非典型性的特别原因,取得的官身。举例:《水浒传》里的卢俊义卢员外,早年从军,积功而上,得了官职,后因被排挤,辞官回乡;虽然是大地主、很有钱,但官身是打仗一刀一枪拼来的,不是买的。

  上面说,绅、乡绅,通常都有功名,但也有特例——有官身,却没功名。

  跟员外不同,绅的官身,不管怎么来的,通常都连带着职位,职位的名字可能还很具体,但多半是虚职。

  《红楼梦》宁国府贾珍给儿子贾蓉捐了个什么什么龙禁卫的虚职,四品,贾蓉就算有了官身,而且品级不低——县令一般是七品。

  知府(大致相当于地级市一把手)一般也不过五品。

  边疆少数民族土司一般最高也就给到五品。

  贾蓉的四品官职,虽也是捐来的(本质上就是购买),但不是任谁只要肯给钱都能这么捐来。不仅要给钱,还得有身份。什么身份呢?简而言之,就是得有贵族或者准贵族的基底。《红楼梦》贾家东西两府嫡传男丁,都是勋戚,属于准贵族,所以有资格直接捐到官职。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