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廷发现胰岛素 胰岛素的历史
胰岛素的历史
胰岛素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虽然早在1862年人们已经认识到糖尿病的症状,并将它命名为糖尿病, 但是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
1869年德国医生PaulLangerhans发现在胰腺外分泌腺及导管组织间存在一群很小的细胞团,形状类似小岛状,但是当时对 这些岛状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 1889年德国的Minkowski和Von Mering发现 切除狗胰腺能引起糖尿病,人们才认识到胰腺病变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1893年Edouard Laguesse将Langerhans发现的胰腺内的小细胞团块群命名为 Langerhans胰岛,并认为该胰岛具有内分泌功能,其分泌物具有降低血糖的 作用。 1909年比利时医生Jean de Meyer将胰岛分泌的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物 质命名为胰岛素。
临床医生认识到,如果能成功提取胰腺的分泌物胰岛素就 能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然而,当时限于方法学方面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未能 成功从胰腺提取可用于临床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 1920年,美国的病理学家Moses Barron偶然发现,尽管胰脏外分泌细胞 已坏死,但是绝大部分内分泌胰岛细胞仍然存活,并将其临床观察发表在同 年11月的《外科和妇产科》杂志上。
加拿大的外科医生Frederick Banting阅 读这篇文章后茅塞顿开,受到了极大的鼓舞,随即产生了从胰脏提取胰岛素 的想法,即应用结扎动物胰导管而使外分泌胰腺坏死后再提取胰岛素。 1921 年5月19日Banting和他的助手Best在多伦多大学开始用狗进行试验。
经过 一个夏季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从狗的萎缩胰脏中得到了有活性的提取液, 并将该提取物成功用于糖尿病动物模型。在1922年,经过初步纯化的动物胰 岛素随即应用于糖尿病人,并取得了惊人的临床疗效。
早期动物胰岛素主要来源于牛或猪的胰腺。胰岛素被成功分离后所面临 的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胰岛素作用时间短 暂,需要一天内多次注射,才能达到较为稳定的血糖控制;胰岛素属于酸性 溶液,在注射时感觉明显疼痛。
1946年诺和诺德公司成功地生产出结晶形鱼 精蛋白胰岛素,即鱼精蛋白胰岛素(中效胰岛素),显著延长了胰岛素的作用 时间,减少了每天注射胰岛素的频率,血糖控制更加稳定,但是直到1961年 中效胰岛素开始在临床使用。 1953年,诺和诺德公司成功研究出胰岛素锌混 悬液,即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锌混悬液(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时间比鱼精蛋 白胰岛素(中效胰岛素)更长。1964年诺和诺德公司生产出第一支预混胰岛 素(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更加适合大多数糖尿病患 者,而且血糖控制更加稳定。
1963年Mirsky等人成功分离了人胰岛素,1974年实现了人胰岛素的化 学合成。1981年诺和诺德公司首先使用半生物合成技术,以猪胰岛素为底物, 通过生化技术,合成了人胰岛素,并使之商业化生产。
但是,在数量上仍然 不能满足临床对人胰岛素的大量需求。 1982年美国礼来公司通过重组DNA 技术,利用微生物生产出重组人胰岛素Humulin,并成功用于临床治疗糖尿 病。
随后,诺和诺德公司为了改进重组人胰岛素的生产,也成功生产出人胰岛素,并上市销售。自上世纪90年代后,国产重组人胰岛素也相继问世,如 1998年通化东宝公司生产的甘舒霖上市,2003年徐州万邦公司生产的万邦林上市。
1992年由美国礼来公司研发的人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优泌乐问 世,2005年5月25日赖脯胰岛素在中国上市;1999年由诺和诺德公司研发 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首次在欧洲上市,2002年门冬胰岛素在中国上市。_2000年由Aventis公司研发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来得 时)在美国和欧洲上市,2003年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而在中国 上市。
2004年6月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诺 和平)获准在欧洲上市销售,2005年6月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销售, 2010年3月地特胰岛素获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而在中国上市并开始 销售。
历史上研究胰岛素的有几人获得诺贝尔奖
1、历史上研究胰岛素的有四人。
2、获得诺贝尔奖有两个人,192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班廷和麦克莱德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3、胰岛素的四位发现者:班廷,贝斯特,克里普,麦克莱德。
4、中国人工合成胰岛素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
扩展资料:
获得诺贝尔奖的条件:
1、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在特定学科拥有杰出的贡献。
2、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
3、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4、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5、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而且必须是在世的。
人类认识糖尿病的历史糖尿病在人类中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人类是如
人类征服糖尿病的历史及展望 : 大众科技报 2005-3-3 人类与糖尿病的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防治糖尿病的过程,经历4个发展阶段。
1。传统经验应用阶段 18世纪以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类对糖尿病病因病理认识还比较肤浅,治疗手段也比较单一。
人们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治疗经验,以当地的植物、生物及矿物原料作为药品来治疗疾病。这个阶段由于不能从解剖和生理上认识糖尿病,所以治疗效果较差。
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医家对糖尿病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治疗经验。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伤寒论》对糖尿病有了最初的描述,并制定了六味地黄丸、五苓散、人参白虎汤等方药,这些方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化学药物兴起阶段 18世纪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医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从解剖和生理上发现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
同时,化学工业的兴起给人们应用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带来了前提和条件。 这个阶段,产生两大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一类是磺脲类降糖药,主要的药物机理是刺激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二类为双胍类,它主要作用是抑制肝糖元的合成,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及肾脏的糖异生作用,抑制葡萄糖从肠道吸收,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优降糖和降糖灵,前者为磺脲类,后者为双胍类。这个阶段,开启了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新纪元。
特别给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这类药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即胰岛素依赖)几乎无效。
3。胰岛素使用阶段 1960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发明了帮助细胞利用葡萄糖的胰岛素,这是人类征服糖尿病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胰岛素的出现,挽救了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医学上把依赖胰岛素才能生存的糖尿病患者,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4。
综合技术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深刻,治疗手段更加丰富。治疗药物方面,糖尿病药物成员增加至5位,即双胍类、磺脲类、α葡萄糖酐酶抑制剂、刺激胰岛素受体兴奋剂和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兴奋剂。
治疗药物的增多,使临床医生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手段,从整体上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疗水平。在给药途径方面,胰岛素泵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胰岛素的使用效果。
从检测技术上,72小时动态血糖检测仪的发明和应用,使临床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有了更详细、更准确的判断,这样医生更能有的放矢地根据不同病人、不同阶段的血糖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目前,在西医疗法中采用72小时动态血糖检测,再加上胰岛素泵治疗,是目前先进国家治疗糖尿病的最高水平。
糖尿病防治之所以征途漫漫,原因在于人类对糖尿病的病因还没有完全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的产生与人体免疫能力减退、人体受到病毒感染、人体细胞基因突变等等关系密切,但不管什么原因,胰岛功能减退衰竭,胰岛素分泌绝对和相对不足,从而使肝糖原和肌糖原不能合成,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的基本病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涉及包括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减损两个方面,在血糖升高和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已经存在了。所以,治疗糖尿病关键在于恢复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
目前,世界医学界尚无特殊的办法,解决这一医学难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糖尿病的治疗研究方面,又取得了重大进展。
由我国留英学者、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发明两项科研成果,使人类在糖尿病学术高峰上,又向上攀越一步。 王执礼首次发现了人体内源性胰高糖素多肽——1(GLP-1),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能显著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
这意味着人类在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方法之猓业搅艘恢滞ü颂迥诓康鹘诨瓶刂铺悄虿〉母就揪丁C拦俅惭芯吭又? (JCl),不仅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并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糖尿病研究的重大突破。 目前,王执礼的此项科研成果已在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
王执礼还发明了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基因医学是人类医学一个崭新领域。
王执礼的基因疗法也是迄今为止糖尿病最新治疗办法之一。该办法是:用一种特殊的穿刺针取下患者肌肉细胞,在无菌条件下把组织细胞粉碎,分离成单细胞,放到特定的培养液中培养。
待到细胞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采取生物化学办法“组装”在人的肌肉细胞内,经过一阶段培养后,上述细胞具备了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最后根据患者的使用剂量,向其体内注入适量的经过培养的已具备分泌胰岛素功能的肌肉细胞。这种疗法痛苦小,疗效高,可显著地减小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这种疗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相信这种技术一旦成熟推广,必将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