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词类活用 “忠存社稷,功著国家”,明代的公孤官为何说之重臣之职?

火烧 2021-12-24 11:42:06 1043
“忠存社稷,功著国家”,明代的公孤官为何说之重臣之职? 作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公孤官”,这是一个对于大家而言相对陌生的古代官职名称。实际上公孤官历史上起源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词类活用 “忠存社稷,功著国家”,明代的公孤官为何说之重臣之职?

“忠存社稷,功著国家”,明代的公孤官为何说之重臣之职?  

作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公孤官”,这是一个对于大家而言相对陌生的古代官职名称。实际上公孤官历史上起源较早,也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下面笔者就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谈“公孤官”。 >作为荣誉头衔的太子太保 >“公孤官”包括三公与三孤,是名义上的文武百官之首。“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则是少师、少傅、少保。先秦时期,三公是掌握时机权力的实职。西周时期的 “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秦汉时期对三公的称呼有所延续,秦代的中央官制即所谓三公九卿制。到东汉时期则变为太尉、司徒、司空。至宋元以后,三公的称谓已经丧失实权,成为了荣誉头衔。到了明代,三公的设置也多少有一些变化。明初仁、宣二帝在位时期曾以以公孤官的头衔来提高大学士地位,客观上促成了内阁制度的形成。三公之中的太保和太傅名义上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师则是皇帝名义上的老师,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清代对于这一制度也有继承。 >秦代三公九卿制 >一般而言为了表示尊崇与纪念,皇帝会在重要的大臣去世后授予“三公”之头衔。三孤,又称三少,也是在西周设置。三少一开始是作为三公的辅佐官,作为荣誉虚衔用于加封重臣。也有极个别的重臣在生前就受封,例如我们很熟悉的南宋大将、民族英雄岳飞,曾因战功卓著而一度受到宋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因而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岳飞画像 >由于汉字文化圈的有力影响,“三公”这一官职“走出国门”,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地区也有三公的称谓。日本律令制时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而在高丽王国则指大卫、司徒、司空。 >参考资料: >1.张廷玉等:明史 >2.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 >3.卜宪群:秦汉三公制度渊源论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欢迎订阅季我努沙龙!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