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朝十六位皇帝列表 明朝的历史

火烧 2021-12-12 00:46:30 1062
明朝的历史 明朝(1368年-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

明朝的历史  

明朝(1368年-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元朝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

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朝共传十九位皇帝。

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

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今北京)为京师,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

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

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保卫了国土。

弘治时期是明朝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

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

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

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

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

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

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建立的若干个南明政权又延续了数十年,直到明永历末年(1680年代)。

明朝的经济文化在历史上属于较发达的阶段。

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

但是在明宣宗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

从明朝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与东方平起平坐。

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灾害频繁。

国库也日渐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

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苛扣口粮,非常愤怒。

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红巾军起义爆发。

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

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

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

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

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

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

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今苏州),张士诚自尽。

之后朱元璋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

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

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

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

天下至此初定。

初年的强盛(1368-1436)

洪武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

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

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

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

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廖永忠是最先被杀害的功臣。

朱元璋杀其的原因名为超越礼制,实为其当年是朱元璋谋杀小明王韩林儿的执行者(有一说法小明王死于意外,事实如何已不可考)。

此后,朱元璋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

加上空印、郭桓两案,开国功臣除了汤和外几乎全部被杀。

朱元璋通过打击功臣、特务监视和文字狱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打击贵族阶层,造成了明初期思想控制的强化,为明中期以后新兴思潮与旧势力的斗争埋下伏笔。

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

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

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

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朱元璋规定藩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

同时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朱元璋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

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

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南下,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

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年号永乐。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

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

在内政上,朱棣下令编写《永乐大典》。

在三年时间内即完成。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未有任何删节。

永乐三年始,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

永乐三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

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

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

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

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但是永乐帝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

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明仁宗。

并且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

更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明仁宗死后,长子朱瞻基即位,他就是明宣宗。

宣宗基本继承了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国家进一步强大。

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英宗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

中期的兴衰(1436-1573)

土木之变与英宗复辟

1435年,9岁的明英宗继位,宠信宦官王振。

自此开始明朝的宦官严重专权行为。

王振原为教官,后净身入宫,服侍英宗左右。

英宗即位后,对其宠信有加。

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加专横跋扈,更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撤下。

举朝称其为“翁父”。

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其受贿程度可想而知。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

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

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

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

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

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

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

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

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吁即位,是为代宗(景泰帝)。

同时于谦积极备战。

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

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

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1450年八月释放英宗。

但之后,皇室内斗。

景帝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今南池子)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景帝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帝无他子)。

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危。

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

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

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死后,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

初年为于谦冤昭雪,恢复代宗帝号。

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

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

但是宪宗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

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

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

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

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透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

不久后由于民愤四起,西厂被罢,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

成化十八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孝宗朱佑樘(chēng)即位。

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

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

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

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

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

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

并饯行一夫一妻制,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没有任何妃嫔。

在他的治理下,弘治一朝成为明朝中期以来的最好形势,明史也称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武宗乱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

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以次年为正德元年。

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

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朝政为其所害。

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淫乱。

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

最终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

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变乱频生,先后发生陕西安化王朱寘鐇谋反、山东刘六、刘七民变、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

正德十五年,武宗在征讨朱宸濠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

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

不久之后江彬就被抄家处死。

嘉靖隆庆二朝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

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

世宗在位期间,罢黜各地镇守太监。

但是大礼仪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

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

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

世宗在这些人的助长下蔑视礼法,不仅尊其父母为皇帝和皇太后,又为父亲在太庙旁专立一庙祭祀,成为献皇帝庙。

明朝十六位皇帝列表 明朝的历史

又称父亲为睿宗,在武宗之上,还为父亲修皇帝实录。

此为大礼仪事件。

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

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

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

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

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

自嘉靖十三年后世宗即不视朝。

嘉靖去世后,唯一存活的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穆宗,号隆庆。

穆宗本人无能,但他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

也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基础。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

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

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

但之后,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

在南部海疆, 倭寇横行,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后期的衰亡(1573-1683)

张居正变法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元万历。

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

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

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

洪武廿六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

到了弘治十五年降低到四百廿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

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

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

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

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万历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

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

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

此后每年的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

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

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

每年还进行选美。

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

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

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

结果被贬为民。

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

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

万历卅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

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

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神宗在位期间另外两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是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

东林党一词则起源于万历卅八年的一次人事变动事件。

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摸黑漫骂,东林党因此而起。

东林党兴起后,朝中其它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

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

直到崇祯初年东林党才重新被启用。

另外一项政争是国本之争。

主要是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

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

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

直到万历廿九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

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

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在对外军事方面,包括在万历二十年援助李氏朝鲜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在内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但损兵折将极大。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发动叛乱,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明末三大案

“明末三大案”指明朝末期宫廷中发生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

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是却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故有“三大案”之称。

1. 梃击案

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

一位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并打伤守门宦官李鉴,后被捕。

后经审问,显示郑贵妃与此案有关。

由于当时审案人员都是浙江籍人士,而当时的浙党领袖方从哲与郑贵妃关系良好,因此颇受人质疑。

结果当时的陕西籍刑部主事秘密审讯了张差,结果招出郑贵妃与此确有关系。

郑贵妃见东窗事发,哀求皇太子。

皇太子也请求皇帝快速了结,加之神宗宠信郑贵妃,除了张差被处决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张继续追查的官员事后都受了轻重不等的处分。

2. 红丸案

光宗是太子之时,就宠爱两名李氏选侍,分别为“东李”和“西李”。

其中西李最为得宠。

郑贵妃与西李暗中交结,郑贵妃向光宗提请西李为皇后,西李提请郑贵妃为皇太后,后因大臣反对而作罢。

光宗因过度纵欲,即位五天后就得了腹泻之疾。

光宗服用了一位与郑贵妃关系密切的太监崔文升所进的药物,结果病情加剧。

西李以侍奉为由入住光宗寝殿。

八月廿九日,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一颗红丸,光宗服后获得暂时的舒适。

黄昏后再食一颗,到半夜去世。

此即为红丸案。

结果,朝中谣言遍起。

李可灼被罚回乡养病。

更有大量弹劾奏章要求罢免方从哲。

天启二年四月,朝中又发生了对于红丸案的争论。

最后方从哲仍然没有判罪,而崔文升被贬放南京。

3. 移宫案

光宗去世后,西李据守乾清宫,与心腹太监魏忠贤要挟皇太子。

李氏还要求官员要先将奏章给她看,再给朱由校看,导致强烈反弹。

群臣也因此联合要求西李移宫。

在群臣催促下,西李不得不移出乾清宫。

结果四年后,熹宗又封西李为康妃,次年更颁布《三朝要典》,颠倒三大案的黑白。

党争

熹宗由于幼年丧母,对乳母客氏有特殊感情,客氏也不知自己,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

魏忠贤因为在一次赌博中输钱而自宫,改名为李进忠,入宫为宦官。

后皇帝赐他恢复原姓,并恢复旧名忠贤。

魏忠贤善于逢迎拍马,加上与客氏互相勾结,一路快速升迁,还成为秉笔太监。

熹宗即位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导致东林党与其它党斗争不断,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反对东林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

天启四年后,阉党控制了内阁。

自此之后魏忠贤更加张狂,其爪牙遍布中央与地方。

在其权势最盛时,其养子竟能代替皇帝祭太庙。

全国遍布他的生祠,并号为九千岁。

更有国子监生提出魏忠贤配孔子,魏忠贤父配启圣公。

魏忠贤并大肆打击东林党,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

由于阉党水准低下,政理不修。

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

明朝灭亡

天启六年,熹宗在西苑游玩时不慎落水,一年后死去。

接替熹宗的是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年号崇祯。

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

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

时机成熟后,思宗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

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思宗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

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

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

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

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

并加强集权,控制百官,信用宦官。

1629年(崇祯二年)10月,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城池。

直逼北京,明王朝岌岌可危。

袁崇焕闻讯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但他只是率兵跟蹑,赶到河西务时,又不顾将领反对,率部前往北京。

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皇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紧急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袁处死。

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但勤王各镇兵马却自保不前,无人敢带头出战。

见此状况,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

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最精锐的多尔衮铁骑军迎战秦良玉部。

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

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皇太极大本营。

迫使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思宗派洪承畴带八路总兵率十三万大军出关援锦州,在松山大战清军,是为“松锦大战”。

结果明军败,洪承畴投降。

关外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1636年,李自成接替高迎祥成为新闯王。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

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

另一支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

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

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

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

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

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

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

为安抚汉人笼络民心,多尔衮下令礼葬崇祯,臣民服丧三日。

八日,顺治进北京。

北京开始成为清朝的都城。

而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在南京明朝设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机关。

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朱由菘被推为监国。

十二天后,朱由菘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弘光政府内斗不断,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

清军一路南下,攻克中原。

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

弘光皇帝押解到北京后被杀。

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

下令剃发。

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

弘光政府覆灭后,鲁王朱以海即位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年号隆武。

1646年二月(隆武元年二月),清军开始征福建与浙江。

六月,鲁王兵败,漂泊海上。

八月,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而死,十一月,郑芝龙降清,隆武政府亡。

之后,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改元永历。

永历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

但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

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

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

永历五年,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并进攻四川,一度收复了四川大部。

李定国也进攻广西,攻克桂林,直捣长沙,还进军广东收复了两广失地。

但是,李定国、孙可望两名将领内部不和。

永历十一年,孙可望勾结清兵大规模进攻云南。

永历十三年,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

永历十五年,吴三桂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

1662年(永历十六年),永历帝在昆明被处死,同年,李定国病死于猛腊。

永历帝死后,郑成功则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

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

永历九年清军南下,郑成功退守厦门金门两地。

永历十一年,郑成功被封为延平郡王。

同时,郑成功带领水军向舟山群岛进发。

永历十三年,郑成功进入长江,攻占下瓜洲、镇江、江浦等地,进逼南京。

结果被清军击败,不得不回到闽南大本营。

1661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台湾。

永历十六年,郑成功逝世。

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并仍旧沿用永历年号。

1663年,郑经放弃金厦两岛。

1681年,康熙帝平三藩后开始着手占领台湾。

此时,郑氏政权内部爆发内讧。

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水师提督进攻台湾。

结果郑克塽剃发投降,明祚告终。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337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