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等岸 史话208 岸裨社受封土赐姓
史话208 岸裨社受封土赐姓 以岸里社为宗主的巴宰族 (Pazeh) ,在台湾中部开发史上有显要的地位。此族群不仅是原住民汉化较早的,也是接受基督教较早的,诚值注意。 康熙 22 年 (1683 年

史话208 岸裨社受封土赐姓
以岸里社为宗主的巴宰族 (Pazeh) ,在台湾中部开发史上有显要的地位。此族群不仅是原住民汉化较早的,也是接受基督教较早的,诚值注意。 康熙 22 年 (1683 年 ) ,郑克塽降,台湾归清廷:设台湾府,辖有凤山县、台湾县及诸罗县。岸里社之名,初见于「诸罗县志」 ( 康熙 56 年纂修 ) 。当康熙 38 年 (1699 年 ) 吞宵社 ( 今通霄 ) 士官卓 ? 、卓雾、亚生倡乱时,北路参将常泰围勦不克,既而有人献计云.「岸里社番穿林越涧如飞,擒亚生,非此不可」,时岸里番尚未内附,乃遣译者入说其魁,多致糖、烟、银、布,番大喜,自以收捕为功。 康熙 50 年 (1711 年 ) ,张达京入岸里社,土目阿穆 ( 又作阿莫,参见《教会史话》 209) 信任,以女妻之,遂有「番驸马」之称。康熙 54 年 (1715 年 ) 阿穆受任岸里总土官。据闽浙总督觉罗满保上题生番归化疏云:「台湾北路生番岸里等 5 社土官阿穆等,共 422 户,男妇老幼计 3368 名口,俱各倾心向化,愿同垫番一体内附」。 康熙 55 年 (1716 年 ) ,中部平原始划汉番耕界,准赐拣东堡未垦山埔,供岸里社番垦辟自耕自食、豁免赋课,以资足粮家养,并出示晓谕,除明示各社界限外,并严令其遵照准限管耕,不得侵垦此乃岸里社赐土之滥觞。 康熙 61 年 (1722 年 ) ,朱一贵起事,阿穆子阿篮从戎协剿有功。雍正元年 (1723 年 ) 新设彰化县。 3 年 (1725 年 ) 张达京任岸里社五社总通事,至乾隆 26 年,勤续 37 年。雍正 9 年 (1731 年 ) 大甲西社蕃外十社叛。阿穆孙敦仔与张达京相谋协助官军袭破阿束社,雍正 11 年 (1733 年 ) 阿穆及张达京蒙召上京各受御衣一袭。乾隆 5 年 (1740 年 ) 赐「忠勇可嘉」之匾。 乾隆 23 年 (1755 年 ) ,赐姓潘,潘字有水、有米、有田,潘姓遂成为岸里社的通姓。吴子光撰「一肚皮集」云:「今之熟番皆生番因归化后故名,犹然守其土风,虽远弗变,其族本无姓,近亦臆造姓民,若汉人然 ; 相传土番未得姓时,有黠者欲用夏变夷,而未得其方,汉人绐之日:姓未易讨好也,唯潘字有水、有米、有田,姓莫如潘宜,番大喜,此与胡广托葫芦为姓相类」。又云:「除岸里社番姓潘外,余则赵钱孙李各自成一家……」 乾隆 26 年 (1758 年 ) 敦仔任岸里五社总通事, 35 年 (1770 年 ) 乾隆帝赐敦仔名大由仁。其裔代代效忠清廷不变。 很赞哦!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