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男生第一次发育特征 女孩子发育时有什么生理特征?(详细一些)

火烧 2021-12-24 02:46:56 1068
女孩子发育时有什么生理特征?(详细一些) 女孩子发育时有什么生理特征?(详细一些)女性生理发育较早,反应上比较敏感。一般来说,十三、四岁时的少女,便对异性产生好感,滋生倾慕之情;对异性的外貌、言谈举止

女孩子发育时有什么生理特征?(详细一些)  

女孩子发育时有什么生理特征?(详细一些)

女性生理发育较早,反应上比较敏感。一般来说,十三、四岁时的少女,便对异性产生好感,滋生倾慕之情;对异性的外貌、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学习成绩特别注意。有的少女主动接近异性,了解异性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喜欢和异性在一起,一有机会就想多看几眼,一有机会就想和异性聊几句。
而男性生理发育较迟,性情好动,粗心大意,性意识的出现通常比女性晚一、二年,到十四五岁才开始滋生异性意识,对异性逐渐产生好感及浓厚兴趣,背地里常常喜欢品头论脚,说长道短,有时还会根据某人的一些特点,起一些颇有戏剧性的"外号",如"猴子"等等。
而且,此期的少男也喜欢从各方面表现自己,以取得异性注意。有的以发型、服装吸引对方;有的以成绩来炫耀自己;有的以帮助和形式来显示其孔武有力;甚至有时还故意做些傻事,为得只是博得对方千金一笑;若参加球类比赛,有异性为其加油时,往往表现得更加出色,取得优异成绩。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的欲望是行为活动的动力。"由此就可以理解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什么会有此举动了,这些举动也都是人类青春期正常的心理状态。

男生发情时有什么生理特征

很好判断:阴茎勃起。你只要看他的裤裆部,如果明显的鼓起很高,就是发情了。

女孩在月经期有什么生理特征

头昏
心情烦躁
阴道排血等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又称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严格说来,伴随着这种出血,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的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常有不经过排卵而有子宫出血的现象,叫做无排卵性月经。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大多数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 8岁。我国各地区初潮年龄相差不大,但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较迟,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经到49岁左右则自行闭止,历时约35年左右。
月经应该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
出血(即经血来潮)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和农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周期长短因人而异,偶而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仍可视为正常,即月经周期不应少于21天,也不能超过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经会停止。
经期是指经血来潮的持续时间。正常月经持续2~7天,一般为4~5天。经量是指经期排出的血量。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用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有人测定正常人月经血量约为10~58ml,个别妇女月经量可超过100ml。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的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生理范畴。
经色是指月经血的颜色。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
此外,有少数妇女,身体无特殊不适,而定期两个月或三个月,甚至一年,月经来潮一次者,古人分别将定期两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也有极个别的妇女,终生没有月经来潮,但又不影响正常生育者,古人称之为“暗经”。还有的妇女在怀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经来潮,但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古人称之为“激经”,这都属于个别现象。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改变并产生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为以下4期:
(1)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14天,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变厚、腺体增多而弯曲;间质逐渐增生变为致密;内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状。
(2)分泌期:约为月经周期第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产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间质疏松水肿、血管也急速增长,更加弯曲、内膜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
(3)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天,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黄体退化时,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间质水肿消失而变为致密,血管受挤压而弯曲,使血流瘀滞。在来月经前4~24小时,内膜血管呈痉挛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坏死,血管收缩后又舒张,以致破裂出血,在内膜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剥脱而出血,即为月经来潮。
(4)月经期:约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时内膜功能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成片状或小块状剥脱,随血液一起排出。在临床上,一般将月经来潮作为下一周期的开始。
参考资料:
月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计算月经周期?
月经是由于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的脱落而导致的阴道出血。青春期后卵巢在下丘脑一垂体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渐发育。在垂体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渐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呈增殖期变化。在黄体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殖,并由于其腺体上皮细胞分泌而呈现分泌期变化。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萎缩,一般黄体的寿命平均为14天。黄体萎缩后,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萎缩,且由于缺血坏死而脱落,于是出现阴道出血,即通常所说的月经来潮。
月经第1次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其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个人体质、营养状况等。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
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因此月经周期的计算应包括月经来潮的时间。有些妇女只计算月经干净的时间,这样就可能认为月经周期缩短了,临床上有的妇女常自诉月经不正常,一个月月经来潮两次。其实仔细算来,月初及月末各来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经周期为28~35天,周期长短可因人而异,提前或错后7~10天可视为正常范围,只要
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就不能认为是月经不调。末次月经是指距就诊日最近的一次月经,应从出血第1天计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经系指此次月经与通常一样的行经持续时间及量,不要将阴道不正常出血误认为是月经。此种出血一般量较月经少,时间或短或延长,或失去平时月经来潮的规律。
月经来潮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内,以第2~3天为最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一般妇女月经期无症状,少数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坠感、乳房胀痛、便秘或腹泻、头痛等不适,一般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怎样才算正常的月经
由于月经可能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故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变化的范围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属于正常月经。正常的月经应具有以下特征:
(1)月经周期大多数女子的月期周期在28-30天,约有20%的妇女月经周期要长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内,临床即属正常,即使有些人的周期一贯为40天或更长,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没有受影响,仍可视为正常。
(2)月经天数一般为3-7天。一次月经量出血30-80毫升。多数人来月经的第二三天偏多,相当于每天更换卫生巾3-5次。
(3)经血性质经血与人体内的血液没有区别,但经血流出时混有子宫内膜碎片和粘液,因而为暗红色,比较粘稠,不易凝结。
(4)伴随症状月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血管张力的变化以及盆腔器官充血,可以出现以下反应:1)精神和情绪的改变,如焦虑不安、激动、头疼等;2)乳房可有轻微的胀痛和触痛;3)轻微的腰痛、下腹胀痛或下坠感。
妇女为何常有经前期情绪低落
月经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既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变化,也反映出与生殖功能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变化。月经周期中无论是性激素,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将通过一定的神经机制影响着妇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引起一些情绪变化。当然,情绪变化和紧张也能影响生殖激素的水平.并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
众所周知,许多妇女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情绪十分低落,抑郁或脾气急躁。主要表现为烦躁、焦虑、易怒、疲劳、头痛、乳房胀痛、腹胀、浮肿等,她们常常会说:"又快倒霉了"。"倒霉"是妇女对月经的俗称。统计结果表明,很大比例的妇女暴力犯罪活动和自杀都发生在经期4天和经期前4天这段时间内。将近半数的工厂女工会认为她们的工作有危险性,将近半数的女精神病患者是这几天入院的,将近半数的妇女紧急事故也发生在这几天。就连带孩子看病也受到这种情绪波动的影响,母亲因自身焦虑,哪怕孩子没多大问题也要往医院跑一趟。当然,并非所有妇女都存在这种情绪改变,情绪改变也不会全这么严重。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有效的、特效的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药物。
那么造成情绪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生物学角度看,显然要涉及到月经周期中固有的性激素的波动。在经前期、绝经期、产后及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中常见抑郁的发生。看来性激素和抑郁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例如,有人研究了用口服避孕药控制激素水平时的情绪波动问题,把受试者分为三组。 (1)过去和现在都不服用口服避孕药。 (2)服用复合口服避孕药(提供稳定、高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 (3)服序贯口服避孕药(前15天服雌激素,后5天服雌、孕激素复合片,摸拟自然周期,但激素处于高水平)。
然后观察这些妇女在月经第4,10,16天和经前2天的情绪。结果表明,不服药组妇女在月经周期中焦虑、易怒和敌对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服序贯片的妇女也有类似发现;而服复合避孕药的妇女的情绪、敌对行为和焦虑则无明显变化。因此该项研究提示,女性性激素水平恒定时情绪也是稳定的。
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情绪波动与文化修养、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由于传统习俗的长期影响,使妇女认为月经前必然出现焦虑,这是对妇女文化压迫的结果,她们在经前期总是期待焦虑、情绪低落的发生。实验研究也提供了类似的证据:告诉预期1周后会来月经的妇女,医生可以用一套新仪器准确测出她们下次行经的日期。受试者分为3组,第一组:告诉她们月经在 1-2天后发生;第二组:告诉她们至少在 7--10天后才会行经;第三组:什么也不告诉。然后让她们报告自己经前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表明第一组经前浮肿、乳房胀、头痛等症状的发生明显多于第二组。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证据说明情绪与激素水平的关系。如痛经妇女的心理发展可能不成熟,表现有神经质的性格。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人中有70一80%具有情绪障碍和性生活的问题,这都是因为紧张情绪会促进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异常,进而引起血管变化而大量出血 。 假孕则是更典型的事例,婚后多年未孕的妇女确信自己已怀孕时可见有类似妊娠的闭经、乳房肿胀和早孕反应。这种现象有雌激素的变化因素,而更多的是渴望怀孕和害怕怀孕的矛盾心理所致。子宫内膜切片或阴道涂片研究发现,经前焦虑病人在经前一周内的雌激素量增高,黄体酮量减少;经前抑郁病人的黄体酮则略低。
看来,生物学因素(激素水平)和非生物学因素(文化、社会、环境)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激素、其他生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它又因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得到放大,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于是出现一些妇女情绪低落的问题。
月经生理
月经是子宫内膜生理性的脱落出血,这是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现象。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一般每个月发生一次,所以称做“月经”。
女孩子大约到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有月经来潮,第一次月经称为月经初潮。通常以月经出血的第一天算作周期的第1天,到下次月经的前一天为止是一个月经周期。周期的长度长短不一,平均28天左右,但是在25—40天范围内都属于正常。每次月经出血持续3—7天,出血总量大约30—50m1。在第2—3天时子宫内膜剥脱最多,流血量也最多。月经血一般粘稠不凝,其中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细胞。如果月经出血鲜红大量,并有血块,则不是正常现象,应去医院检查。
月经来潮一般不影响妇女的生活与工作,但是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可引起腰酸、腹坠,偶尔可有稀便。月经期全身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所以应注意月经期保健。
为什么有月经
子宫内膜的脱落是周期性的,每月一次,它受到卵巢内分泌 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每次内膜脱落后,卵巢中卵泡开始发育, 在它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子宫内膜包括其中的上皮细胞、血管 及腺体开始重新生长增厚,这时的内膜叫做增生期。大约在月经 周期的中期,确切地说是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卵巢中的卵 泡发生排卵(以28天周期为例,第14天为排卵日)。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能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这些激素作用在子宫内 膜上,使内膜变得更厚,血管弯曲充血,腺体变粗扩张分泌很多 营养物质,这时的内膜称为分泌期。这些变化主要是为了供给受 精卵种植在内膜后的营养发育所需。如果这个月排出的卵子没有 受精,卵巢中黄体就要退化,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就减少,子 宫内膜得不到雌、孕激素的支持,就发生萎缩、塌陷,内膜中的 血管痉挛收缩,最后破裂出血,内膜层就从子宫腔剥离脱落,经 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在生育年龄的妇女,除非受孕,这种变 化周而复始,所以称为月经周期。也可以这样理解,月经是每月 一次排卵后未能受精的表现。
卵巢怎样控制月经周期
卵巢的作用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至关重要,既担负人类繁衍后 代的生殖功能,又担负着产生重要的女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两者密不可分又相互协调。
女婴脱离母时,她的卵巢中就带有数十万个小的卯泡,此 后一生中不会再产生新的卵泡。每一个卵泡中间是一个卵母细 胞,周围被一层扁平的称为卵泡细胞的小细胞包绕,两者组成一 个原始卵泡。女孩出生后卵巢并未发育,一直要等到大约十二三 岁进入青春期后,卵巢里的原始卵泡开始有少数逐渐发育,并分 泌少量雌激素。在这些雌激素作用下,女孩表现出女性特征,有 阴毛、腋毛生长,乳房开始发育,脂肪分布呈女性等。
当卵巢发育到——定程度时,原始卵泡逐渐向成熟卵泡发育, 产生更多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这时卵巢通过与它的上级 中枢——垂体与下丘脑的协调,垂体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使成 熟卵泡发生排卵。卵子排出后落入腹腔中,被就在附近的输卵管 伞部拣拾,进入输卵管等待受精。而排出卵子后的卵泡在卵巢中 继续发育形成黄体。黄体是一个黄色花采样组织,直径l一2cm, 黄体细胞中含有大量脂类物质,分泌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变为分泌期。如果排出的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发 育到一定程度,由于得不到垂体促性腺激素的继续支持,在排卵 后大约8—9天就要发生萎缩衰退,它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减 少,不能支持子宫内膜的生长而终于使内膜脱落月经来潮。黄体 本身逐渐被吸收纤维化。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成为受精卵,受精 卵外层的绒毛发育,绒毛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j), 后者替代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在卵巢黄体,使黄体继续发 育形成妊娠黄体,持续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来维持妊娠。
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内同时有一批(十几个)卵泡开始发育, 其中多数都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先后退化闭锁,其中只有一个卵泡 可以充分发育成熟,成熟的卵泡直径可达2cm,并且发生排卵与黄 体形成。一般两个卵巢每月轮流排卵,所以妇女一生中只有400个 左右卵泡能最竿成熟排卵,绝大多数卵泡的命运不济,十途夭拆。
月经周期由谁调节
月经是子宫内膜的脱落出血,但是子宫内膜仅仅是卵巢分泌 雌激素与孕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是受脑垂体前 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调控的;而垂 体又是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的。三者形成了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这样一个三级调控机制,管理生殖周期。每一级都产 生相应激素管理其下一级,但是下一级产生的激素又能够反过来 . 作用于其上级,影响上级激素的分泌,这种作用称为反馈。反馈 可以是加强作用的正反馈,也可以是抑制功能的负反馈。通过这 样的调控机制,产生了卵巢周期与月经周期。任何一级发生异常 情况,都可以导致月经周期的异常。此外,这个三级调控机制还 受到更高级中枢如大脑皮层的影响,如精神极度紧张激动、营养 状态改变等都可以影响月经周期。明显的例子是二战中大量妇女 闭经,以及三年自然灾害营养不良导致大量女学生闭经。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简述如下:
一、增生期
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
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二、分泌期
约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三、月经前期
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约经期的24~28天。黄体退化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激素的这一减退,将使内膜间质水肿消退变致密,致血管受挤压而使血流郁滞。最后轮番地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四、月经期
为月经周期第1~4天。在内膜功能层(在基底层以上的部分,厚约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肿,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男性发育有什么生理特征,应该注意什么?

青春期是从幼儿时期过渡到成人时期的一个转折阶段(按年龄划分男性大约在11、12岁到17、18岁之间)。在这一阶段中,你们都会感到自身的机体在生长、发育、代谢、内分泌功能及心理状态诸方面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尤以生殖系统的发育与功能的日趋成熟更为引人注目。所以说青春期是由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渡时期,是决定人一生发育水平的关键时期。
为什么说生殖系统的发育是最突出的呢?原来,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人体各个系统的发育有早有晚,有快有慢。在人出生后至10岁以前这个阶段中,生殖系统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与生长较迅速的其他器官相比,几乎是"按兵不动"。然而一旦青春期发动,生殖系统的发育又变得"势如破竹",十分迅猛,一下子把其他各器官远远地抛在后面。 那么,男性在生殖系统发育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变化呢?
1、 生殖器官的发育
男性生殖器官包括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二部份。外生殖器主要有阴茎、阴囊;内生殖器主要有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 阴茎是男性的性行为器官,阴茎的前端为龟头。在婴幼儿时期,龟头外面包着一层皮,称为"包皮"。青春发育加速后,或接近成熟年龄时,包皮会渐渐向后退缩而露出龟头。 睾丸是男性最重要的内生殖器,呈卵圆形,有一对,存放在男性的阴囊内两侧。在胎儿时期,睾丸在人的腹腔中,出生后才下降到阴囊内。有些男孩的阴囊内没有睾丸,或仅一侧内有睾丸,说明睾丸还在腹腔内没有下降,医学上称之为"隐睾症"。应该在二三岁时及早进行手术治疗。睾丸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产生精子;二是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是附在睾丸上方,主要功能是贮存睾丸所产生的精子,同时,它所产生的分泌物供精子营养,促进精子的进一步成熟。 精囊位于膀胱底,功能是分泌黄色粘稠液体并参与组成精液,有增加精子活力的作用。 前列腺为一实质性器官,它分泌的乳白色液体是精液的主要成分。
2、 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BR> <BR> 在生殖器官发育的同时,男性第二性征也随之发育。 所谓性征是指区别男女性别的一个特征。每一个人生下来便可以确定是男是女,是以生殖器官来区分的。而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也称作是主性征。当步入青春发育期以后,男女除生殖器以外,在外观及体形上的差异称为第二性征,又称副性征。 男性的第二性征发育主要表现在体表所发生的变化,并以毛发的变化最为突出。约在11-12岁左右,在外阴部长出短而细的阴毛;与此同时,大约在12岁左右,颈部喉结开始突出,说话声音变大变粗。这个时期称为"变声期"。1-2年后,也就是13、14岁时开始长出腋毛;脸上也开始长胡须;额部的发际逐步后移,形成特殊的男性发型。 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淘气,变成了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声音低沉宏亮的堂堂男子汉。 那么,维持男性第二性征是靠什么呢?靠的是睾丸所分泌的雄激素。
3、 男性性生理卫生
在生殖系统发育的过程中,有些性生理现象会在男性的身上逐渐出现。 遗精: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男性性成熟的特殊标志。我们刚才讲过,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男孩在14岁前后睾丸已经生长一年左右,它开始能够制造第一批成熟的生命种子--精子,而且从此以后每天都会制造新的精子,并延续一生。一位发育正常的成年男子双侧睾丸每天会产生出几百万,乃至上亿个精子。这些产生出来的精子随后来到组成附睾的细管中待上三周左右才能完成它们的成熟过程。精子一旦成熟,便逐渐移出阴囊,穿越一条叫做输精管的管子向上进入身体内,与精囊分泌的乳白色胶状液体和前列腺分泌的前列腺液组成精液。当精液在体内贮存一定时间与数量后,如果没有被体内吸收,就会排出体外,民间所说"精满则溢"就是这个道理。正常的男青年一般每月要发生1-2次。首次遗精大约在14-16岁左右。从青春期发育到结婚前,男性青年中约80%都有遗精的经历。由于绝大多数男孩是在睡觉做梦时发生遗精,所以又叫"梦遗"。如果遗精太频繁,就可能有问题,要请专科医生诊治。当然,没有遗精的也不要不安,不要以为自己是否是性生理发育不良。因为精液也可以少量的多次排入尿道,随尿液排出体外,只是本人觉察不到而已。只有生殖器官异常并伴有第二性征不发育的男性,如果从来没有遗精,才是异常现象,同样也应到医院请专科医生诊治。 遗精虽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致,但是,也会因其它因素引起。如生活没有规律,晚上睡觉被子盖得太重,穿过紧的裤子,看黄色书刊等。因此,青春期的男性要建立正常的生活制度,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自觉抵制淫秽书刊。 需要提醒的是,遗精后要及时换洗内衣裤,并清洗外生殖器,否则,阴茎包皮很容易被炎症侵袭。
手淫:手淫是青少年青春期性成熟的一种生理表现,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是偶尔为之,可以解除因性紧张而引起的不安、躁动,是一种自慰的方式,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说手淫无害并不意味着提倡或主张无节制的手淫。有人说过,当我们能够控制欲望的时候,什么欲望都是好的,当我们不能控制欲望时,什么欲望都是坏的。人决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青少年时代更是培养自己自控能力的关键时期,正如美味过多会消化不良,美酒过量会酗酒生事一样,没有节制的手淫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频繁的手淫可使盆腔慢性充血,引起遗精、滑精、前列腺炎,还会有会阴、尿道下坠感,阴茎痛和排尿困难等病症。同时如果一个人总是害羞、敏感、萎靡、孤僻,将手淫看作是获取满足、解除紧张的唯一源泉而过分依赖它时,那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遇到了问题。这时的手淫已成为心理障碍、内心冲突和挫折感的反映,是一种病态表现,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因此,这时的症状已非手淫本身所致了,而恰恰是更为复杂的心理障碍的问题了。
包皮过长和包茎:包皮过长是指包皮盖住尿道口,但包皮上翻时仍能露出尿道口和龟头。包茎是指包皮口狭小,紧包住阴茎,不能向后翻开露出龟头。 包皮过长的危害主要是影响包皮和阴茎之间局部清洗,从而产生包皮垢,导致包皮和阴茎出现局部红肿、刺痒或疼痛,容易发生"包皮阴茎头炎"。包茎口过小会发生排尿困难,尿液往往会积聚在包皮内形成包皮垢后无法清洗。因此,这二种情况都对生殖健康不利,可到医院去检查和治疗,必要时可作包皮环切手术,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手术后对身体没有任何影响,还有利于促进阴茎发育。
男性性生理的卫生保健,重要的是保持生殖器官的清洁。很多男生平时很少每天清洗外阴。只有在洗澡的时候才清洗一下,其实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包皮内会滋长一种象白色豆渣样的物质,叫"包皮垢",最适宜细菌生长,从而使包皮和阴茎发炎,出现红肿、刺痒、疼痛,甚至粘连而使包皮不能上翻。所以,要养成每晚用温水清洗下身的习惯,尤其对包皮过长或包茎来说更要做到这一点。清洗时,把包皮翻起用温水将污垢清洗干净,不让污垢堆积在里面。当然,包皮过长的最好进行包皮环切手术,这样有利于生殖健康。另外,经常清洗外阴,还可以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卫生,防止细菌在会阴部繁殖,同时还可以预防痔疮的发生。

请问女孩在月经期有什么生理特征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又称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严格说来,伴随着这种出血,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的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常有不经过排卵而有子宫出血的现象,叫做无排卵性月经。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大多数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 8岁。我国各地区初潮年龄相差不大,但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较迟,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经到49岁左右则自行闭止,历时约35年左右。
月经应该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
出血(即经血来潮)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和农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周期长短因人而异,偶而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仍可视为正常,即月经周期不应少于21天,也不能超过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经会停止。
经期是指经血来潮的持续时间。正常月经持续2~7天,一般为4~5天。经量是指经期排出的血量。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用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有人测定正常人月经血量约为10~58ml,个别妇女月经量可超过100ml。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的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生理范畴。
经色是指月经血的颜色。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
经质是指月经血的性状,正常情况下经质不稀不稠,不易凝固,无明显血块,无特殊气味。经质的病理改变,不仅是常见的月经疾病,还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通过了解经质的改变,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辨证资料。妇女月经来潮,经血浓稠或粘腻者,称为“经质粘稠”。
月经病泛指与月经或月经周期有关的各种病证。包括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和月经气味等的异常,或经期及其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的各种较为明显的证候。如果临近月经来潮之前或经行初期,伴有轻微的小腹胀痛或腰部酸痛,或乳房轻微作胀,或情绪不太稳定等现象,但不影响工作与生活,月经来潮后或干净后便自然消失者,这是常有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作任何治疗。有的青年女子,在月经初潮后的头一二年之内,月经不能按时来潮,或提前或延后,甚或停闭数月,这是由于肾气未能充盛所致,这些女子只要无明显全身证候,待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后,自能恢复正常。还有一些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常会出现月经紊乱,其周期、经期、经量以及经质都不甚正常,情绪也表现得不太稳定,只要是对生活与健康没有危害,一般也不作病态而论。
此外,有少数妇女,身体无特殊不适,而定期两个月或三个月,甚至一年,月经来潮一次者,古人分别将定期两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也有极个别的妇女,终生没有月经来潮,但又不影响正常生育者,古人称之为“暗经”。还有的妇女在怀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经来潮,但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古人称之为“激经”,这都属于个别现象。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坠感觉,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抑制、易于激动,肠胃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月经来潮并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但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应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劳动,禁止性交,注意经期卫生。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改变并产生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为以下4期:
(1)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14天,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变厚、腺体增多而弯曲;间质逐渐增生变为致密;内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状。
(2)分泌期:约为月经周期第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产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间质疏松水肿、血管也急速增长,更加弯曲、内膜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
(3)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天,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黄体退化时,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间质水肿消失而变为致密,血管受挤压而弯曲,使血流瘀滞。在来月经前4~24小时,内膜血管呈痉挛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坏死,血管收缩后又舒张,以致破裂出血,在内膜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剥脱而出血,即为月经来潮。
(4)月经期:约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时内膜功能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成片状或小块状剥脱,随血液一起排出。在临床上,一般将月经来潮作为下一周期的开始。
参考资料:
月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计算月经周期?
月经是由于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的脱落而导致的阴道出血。青春期后卵巢在下丘脑一垂体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渐发育。在垂体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渐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呈增殖期变化。在黄体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殖,并由于其腺体上皮细胞分泌而呈现分泌期变化。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萎缩,一般黄体的寿命平均为14天。黄体萎缩后,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萎缩,且由于缺血坏死而脱落,于是出现阴道出血,即通常所说的月经来潮。
月经第1次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其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个人体质、营养状况等。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
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因此月经周期的计算应包括月经来潮的时间。有些妇女只计算月经干净的时间,这样就可能认为月经周期缩短了,临床上有的妇女常自诉月经不正常,一个月月经来潮两次。其实仔细算来,月初及月末各来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经周期为28~35天,周期长短可因人而异,提前或错后7~10天可视为正常范围,只要
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就不能认为是月经不调。末次月经是指距就诊日最近的一次月经,应从出血第1天计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经系指此次月经与通常一样的行经持续时间及量,不要将阴道不正常出血误认为是月经。此种出血一般量较月经少,时间或短或延长,或失去平时月经来潮的规律。
月经来潮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内,以第2~3天为最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一般妇女月经期无症状,少数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坠感、乳房胀痛、便秘或腹泻、头痛等不适,一般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怎样才算正常的月经
由于月经可能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故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变化的范围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属于正常月经。正常的月经应具有以下特征:
(1)月经周期大多数女子的月期周期在28-30天,约有20%的妇女月经周期要长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内,临床即属正常,即使有些人的周期一贯为40天或更长,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没有受影响,仍可视为正常。
(2)月经天数一般为3-7天。一次月经量出血30-80毫升。多数人来月经的第二三天偏多,相当于每天更换卫生巾3-5次。
(3)经血性质经血与人体内的血液没有区别,但经血流出时混有子宫内膜碎片和粘液,因而为暗红色,比较粘稠,不易凝结。
(4)伴随症状月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血管张力的变化以及盆腔器官充血,可以出现以下反应:1)精神和情绪的改变,如焦虑不安、激动、头疼等;2)乳房可有轻微的胀痛和触痛;3)轻微的腰痛、下腹胀痛或下坠感。
妇女为何常有经前期情绪低落
月经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既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变化,也反映出与生殖功能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变化。月经周期中无论是性激素,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将通过一定的神经机制影响着妇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引起一些情绪变化。当然,情绪变化和紧张也能影响生殖激素的水平.并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
众所周知,许多妇女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情绪十分低落,抑郁或脾气急躁。主要表现为烦躁、焦虑、易怒、疲劳、头痛、乳房胀痛、腹胀、浮肿等,她们常常会说:"又快倒霉了"。"倒霉"是妇女对月经的俗称。统计结果表明,很大比例的妇女暴力犯罪活动和自杀都发生在经期4天和经期前4天这段时间内。将近半数的工厂女工会认为她们的工作有危险性,将近半数的女精神病患者是这几天入院的,将近半数的妇女紧急事故也发生在这几天。就连带孩子看病也受到这种情绪波动的影响,母亲因自身焦虑,哪怕孩子没多大问题也要往医院跑一趟。当然,并非所有妇女都存在这种情绪改变,情绪改变也不会全这么严重。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有效的、特效的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药物。
那么造成情绪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生物学角度看,显然要涉及到月经周期中固有的性激素的波动。在经前期、绝经期、产后及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中常见抑郁的发生。看来性激素和抑郁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例如,有人研究了用口服避孕药控制激素水平时的情绪波动问题,把受试者分为三组。 (1)过去和现在都不服用口服避孕药。 (2)服用复合口服避孕药(提供稳定、高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 (3)服序贯口服避孕药(前15天服雌激素,后5天服雌、孕激素复合片,摸拟自然周期,但激素处于高水平)。
然后观察这些妇女在月经第4,10,16天和经前2天的情绪。结果表明,不服药组妇女在月经周期中焦虑、易怒和敌对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服序贯片的妇女也有类似发现;而服复合避孕药的妇女的情绪、敌对行为和焦虑则无明显变化。因此该项研究提示,女性性激素水平恒定时情绪也是稳定的。
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情绪波动与文化修养、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由于传统习俗的长期影响,使妇女认为月经前必然出现焦虑,这是对妇女文化压迫的结果,她们在经前期总是期待焦虑、情绪低落的发生。实验研究也提供了类似的证据:告诉预期1周后会来月经的妇女,医生可以用一套新仪器准确测出她们下次行经的日期。受试者分为3组,第一组:告诉她们月经在 1-2天后发生;第二组:告诉她们至少在 7--10天后才会行经;第三组:什么也不告诉。然后让她们报告自己经前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表明第一组经前浮肿、乳房胀、头痛等症状的发生明显多于第二组。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证据说明情绪与激素水平的关系。如痛经妇女的心理发展可能不成熟,表现有神经质的性格。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人中有70一80%具有情绪障碍和性生活的问题,这都是因为紧张情绪会促进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异常,进而引起血管变化而大量出血 。 假孕则是更典型的事例,婚后多年未孕的妇女确信自己已怀孕时可见有类似妊娠的闭经、乳房肿胀和早孕反应。这种现象有雌激素的变化因素,而更多的是渴望怀孕和害怕怀孕的矛盾心理所致。子宫内膜切片或阴道涂片研究发现,经前焦虑病人在经前一周内的雌激素量增高,黄体酮量减少;经前抑郁病人的黄体酮则略低。
看来,生物学因素(激素水平)和非生物学因素(文化、社会、环境)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激素、其他生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它又因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得到放大,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于是出现一些妇女情绪低落的问题。
月经生理
月经是子宫内膜生理性的脱落出血,这是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现象。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一般每个月发生一次,所以称做“月经”。
女孩子大约到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有月经来潮,第一次月经称为月经初潮。通常以月经出血的第一天算作周期的第1天,到下次月经的前一天为止是一个月经周期。周期的长度长短不一,平均28天左右,但是在25—40天范围内都属于正常。每次月经出血持续3—7天,出血总量大约30—50m1。在第2—3天时子宫内膜剥脱最多,流血量也最多。月经血一般粘稠不凝,其中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细胞。如果月经出血鲜红大量,并有血块,则不是正常现象,应去医院检查。
月经来潮一般不影响妇女的生活与工作,但是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可引起腰酸、腹坠,偶尔可有稀便。月经期全身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所以应注意月经期保健。
为什么有月经
子宫内膜的脱落是周期性的,每月一次,它受到卵巢内分泌 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每次内膜脱落后,卵巢中卵泡开始发育, 在它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子宫内膜包括其中的上皮细胞、血管 及腺体开始重新生长增厚,这时的内膜叫做增生期。大约在月经 周期的中期,确切地说是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卵巢中的卵 泡发生排卵(以28天周期为例,第14天为排卵日)。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能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这些激素作用在子宫内 膜上,使内膜变得更厚,血管弯曲充血,腺体变粗扩张分泌很多 营养物质,这时的内膜称为分泌期。这些变化主要是为了供给受 精卵种植在内膜后的营养发育所需。如果这个月排出的卵子没有 受精,卵巢中黄体就要退化,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就减少,子 宫内膜得不到雌、孕激素的支持,就发生萎缩、塌陷,内膜中的 血管痉挛收缩,最后破裂出血,内膜层就从子宫腔剥离脱落,经 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在生育年龄的妇女,除非受孕,这种变 化周而复始,所以称为月经周期。也可以这样理解,月经是每月 一次排卵后未能受精的表现。
卵巢怎样控制月经周期
卵巢的作用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至关重要,既担负人类繁衍后 代的生殖功能,又担负着产生重要的女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两者密不可分又相互协调。
女婴脱离母时,她的卵巢中就带有数十万个小的卯泡,此 后一生中不会再产生新的卵泡。每一个卵泡中间是一个卵母细 胞,周围被一层扁平的称为卵泡细胞的小细胞包绕,两者组成一 个原始卵泡。女孩出生后卵巢并未发育,一直要等到大约十二三 岁进入青春期后,卵巢里的原始卵泡开始有少数逐渐发育,并分 泌少量雌激素。在这些雌激素作用下,女孩表现出女性特征,有 阴毛、腋毛生长,乳房开始发育,脂肪分布呈女性等。
当卵巢发育到——定程度时,原始卵泡逐渐向成熟卵泡发育, 产生更多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这时卵巢通过与它的上级 中枢——垂体与下丘脑的协调,垂体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使成 熟卵泡发生排卵。卵子排出后落入腹腔中,被就在附近的输卵管 伞部拣拾,进入输卵管等待受精。而排出卵子后的卵泡在卵巢中 继续发育形成黄体。黄体是一个黄色花采样组织,直径l一2cm, 黄体细胞中含有大量脂类物质,分泌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变为分泌期。如果排出的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发 育到一定程度,由于得不到垂体促性腺激素的继续支持,在排卵 后大约8—9天就要发生萎缩衰退,它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减 少,不能支持子宫内膜的生长而终于使内膜脱落月经来潮。黄体 本身逐渐被吸收纤维化。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成为受精卵,受精 卵外层的绒毛发育,绒毛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j), 后者替代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在卵巢黄体,使黄体继续发 育形成妊娠黄体,持续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来维持妊娠。
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内同时有一批(十几个)卵泡开始发育, 其中多数都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先后退化闭锁,其中只有一个卵泡 可以充分发育成熟,成熟的卵泡直径可达2cm,并且发生排卵与黄 体形成。一般两个卵巢每月轮流排卵,所以妇女一生中只有400个 左右卵泡能最竿成熟排卵,绝大多数卵泡的命运不济,十途夭拆。
月经周期由谁调节
月经是子宫内膜的脱落出血,但是子宫内膜仅仅是卵巢分泌 雌激素与孕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是受脑垂体前 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调控的;而垂 体又是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的。三者形成了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这样一个三级调控机制,管理生殖周期。每一级都产 生相应激素管理其下一级,但是下一级产生的激素又能够反过来 . 作用于其上级,影响上级激素的分泌,这种作用称为反馈。反馈 可以是加强作用的正反馈,也可以是抑制功能的负反馈。通过这 样的调控机制,产生了卵巢周期与月经周期。任何一级发生异常 情况,都可以导致月经周期的异常。此外,这个三级调控机制还 受到更高级中枢如大脑皮层的影响,如精神极度紧张激动、营养 状态改变等都可以影响月经周期。明显的例子是二战中大量妇女 闭经,以及三年自然灾害营养不良导致大量女学生闭经。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简述如下:
一、增生期
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
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二、分泌期
约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三、月经前期
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约经期的24~28天。黄体退化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激素的这一减退,将使内膜间质水肿消退变致密,致血管受挤压而使血流郁滞。最后轮番地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四、月经期
为月经周期第1~4天。在内膜功能层(在基底层以上的部分,厚约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肿,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生Gn-R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聚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 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一般在13~15岁之间,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 自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 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天到7~8天不等,多数在3~6天之间。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者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 为暗红色,血量过多时为鲜红。血内含有退变的内膜碎片、宫颈粘液、阴道上皮细胞、细菌及白细胞等。经血一般不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它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五、经期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纳差。个别的有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

八九岁的女孩有什么生理特征

这个时候应该还没有出现

男生第一次发育特征 女孩子发育时有什么生理特征?(详细一些)

女性发育后有哪些生理特征

首先是性的发育。包括性腺(卵巢)、内外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当女孩13岁左右时,卵巢逐渐长大,月经开始来潮。与之相应,子宫、阴道和外生殖器也逐渐长大、延长及成熟。上述这些变化,一般“不露声色”,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作为女性外在变化的第二性征却比较引人注目:9-10岁时,乳房开始发育,这是少女第一次显示的第二性征,是青春期萌动的标志;11岁时,阴毛出现;12-13岁时,乳头乳晕继续增大,但仍与整个乳房轮廓浑然一体;阴毛继续增多,并向阴阜及腹壁中部发展,由细变粗,色素渐渐沉着。
女孩13岁以后(有的女孩较早),月经初潮,但一般还不规律,在头一二年内,卵巢功能尚未完善或成熟到足以排卵的程度;与初潮同时或稍后,腋毛长出,阴毛呈现女性特有的倒三角形分布,底边与耻骨联合水平相平行;乳晕区腺体发育,在已丰满增大的乳房上形成第二次隆起;14-15岁时,可以呈现规律的排卵性月经;乳房发育成熟,乳头突出在轮廓鲜明的乳房上;16-17岁时,发育接近成熟,骨垢愈合,身高增长基本停顿。
其次是身体增长“加速”
身高增长的开始时间早于乳房发育,并且大多数在乳腺组织扩大到乳晕周围时,达到高峰速度。此时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厘米,甚者达10~13厘米;同时体重也相应增加5~6公斤,多者达10公斤。此后,生长速度开始下降,月经初潮后继续长高的潜能有限,一般每年只有3~5厘米。从骤长开始到生长停止,女孩平均身高增长约25厘米。因此,仅仅是几年的光景,原本纤弱稚气的黄毛丫头就已出落成一个窈窕水灵的大姑娘了。
性器官是人体诸器官中发育最晚者。一旦性器官发育成熟,就标志着体内各器官系统均已经成熟
性征的发育、身体的增长和各器官功能的完善和成熟,是受内分泌系统支配的。女孩子进入青春发动期后,脑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和卵泡刺激素)揭开了性发育的序幕,它促使卵巢发育长大,卵泡成熟,产生女性激素,一月一次地排卵,导演出一个又一个月经周期。促性腺激素若过早活动,会出现性早熟;若懈怠懒惰,则青春姗姗来迟。
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与卵巢分泌的性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等,都对骨骼的发育成熟和身高的增长,具有独特而又相互配合的作用。这些内分泌激素综合协调的结果,赋予了少女一副匀称的身材。
乳房、子宫、阴部的发育,骨盆软骨细胞的增殖,入口增宽,臀部变大,体内脂肪细胞增殖,皮下脂肪堆积等都是女性激素的作用。
女性体内也有少量的男性激素,主要来自肾上腺,少部分由卵巢分泌,它促进着腋毛、阴毛生长,阴部发育。脑垂体的活动还要受下丘脑与靶腺器官的影响。当然,脑垂体激素及靶腺激素的水平也反过来影响着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下丘脑——垂体——靶腺(主要是卵巢)构成了青春期“十八变”的控制轴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使得女孩血中激素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恰当地满足“女大十八变”对激素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影响着内分泌功能,对内分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改变环境、焦虑可引起闭经,感觉器官(嗅觉、视觉等)刺激可促进性腺活动,生殖道机械刺激可引起排卵等。还有,遗传因素、气候环境、文化教育、经济状况、青春期保健、健美锻炼等也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青春期发育。
知晓了女孩子青春期发育的“秘密”,就有可能更有效、有针对性地使女孩青春发育期内“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

男孩发育的最早生理特征

一般来说 当男女生到了发育期 就会表现出一生理特征。以下是对男生的叙述:rn 在发育期,男生的JJ会遗精 不用怕 这是正常 早上起来的时候变硬 也是JJ在发育的迹象。 关于这个,还有一连串的生理变化 如:长胡须,长阴毛等。这些迹象都是人体分泌雄性激素,(特别是青春期,特别多。)你的JJ就就会勃起 一点一点的激素运到睾丸处时 是给JJ发育用的 制造海绵体(JJ勃起的主要细胞) 这样,你的JJ就会长长 长粗

母狗发情期有什么生理特征?

母狗发情时,身体和行为会发生特征的变化,这就是发情的征兆。其主要表现为:行为改变、兴奋性增强、活动增加、烦躁不安、吠声粗大、眼睛发亮;阴门肿胀,潮红、流出伴有血液的红色粘液;食欲减少,频频排尿,举尾拱背,喜欢接近公狗,常爬跨其它狗等。每次发情大约5~12天,平均9天,少数可达21天,如果未受孕,则间隔一定时间后又开始第二次发情。两次发情的间隔时间,往往受母狗的年龄、体质、气候、饲养等因素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将第一次发情开始至下次发情开始的一段时间,称作发情周期。
发情周期中,在神经、激素的作用下,母狗的精神状态和生殖器官都发生一毓复杂的变化。发情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1.发情期前。即发情的准备阶段,时间约7~10天。生殖系统开始为排卵做准备,卵子已接近成熟,生殖道上皮开始增生。腺体活动开始加强,分泌物增多,外阴充血,阴户肿胀,潮红湿润,流出混有血液的粘涂。公狗常会闻味而来,但母狗不愿接受交配。
2.发情期。是发情征兆最明显并接受交配的时期,持续约6~14天。外阴继续肿胀、变软,流出的血液颜色变浅,出血减少或停止。在母狗发情期的2~3 天,即出现流血的第12~13天开始排卵。此时母狗主动接近公狗,当公狗爬跨时主动下塌腰部,臀部转向公狗,将尾偏向一侧,阴门开启,接受交配。
3.发情后期。外阴的肿胀消退,逐渐恢复正常,性情变得安静,不准公狗靠近。一般维持2个月,然后进入乏情期,如已怀孕,则进入妊娠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