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徐州淮西 淮西事变:导致南宋对武将政策的重大转折

火烧 2022-12-23 03:11:55 1048
淮西事变:导致南宋对武将政策的重大转折 被迫撤军的岳飞部队淮西事变,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的重要性在于,因事变的发生,使赵构的对金战略由想战又想和的状态彻底地变成了和 使赵构产生了对军事将

淮西事变:导致南宋对武将政策的重大转折  

被迫撤军的岳飞部队

淮西事变,是南宋时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的重要性在于,因事变的发生,使赵构的对金战略由想战又想和的状态彻底地变成了和;使赵构产生了对军事将领的极度不放心,感到难于驾驭而想剥夺他们的兵权,重新拾起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又由于岳飞的负气“撂挑子”,使赵构失去了对岳飞的信任。

事起于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他虽是将门之子,也很能打仗,但品德无法和岳飞相比。岳飞不爱财,不好色,不怕死,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一门心思地光复河山。而刘光世却积蓄了大量的钱财,在国家初稳时,完全厌倦了艰苦的军旅生涯,对于光复国土早已失去了兴趣。于是,他手下的五万大军成了骄兵悍将,军纪很差,欺侮百姓,骚扰地方,一时朝野上下多有责难。刘光世听到风声,便就坡下驴,上书皇帝称自已身体不好,不想带兵了,希望给自已安排一个闲职。赵构倒也爽快--这也正中赵构下怀,他怕的就是骄兵悍将一旦坐大不好收拾。于是不但答应了刘光世的请求,还赏给他一堆珍宝古玩。刘光世大为喜欢,把玩了一整夜。这种表现,让赵构很满意很放心。

赵构决心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并节制川陕诸军。为了岳飞能接收顺利,专门写了一个手诏给岳飞和刘光世及所属部队:要求这支部队听从岳飞的号令,就象皇帝亲临下令一样(“如朕亲临”)。如果有人不听,“邦有常宪”,要依法严惩不贷。还在诏书中要岳飞担起“将雪国家之耻,拯海内之穷”的重任。

但这个决定却遭到了著名的主战派首领,时任宰相的张浚和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势不两立的两派首领在这件事上竟一致起来!但反对的理由是强有力的,就是搬出来防范裁抑武将的祖完家法,防止武将坐大。实际上,这几年已有不少文臣说过这个问题了,也使赵构很为这个问题焦虑。但是正在进行的战争让赵构无法限制和得罪带兵的将军们。怎么能设想,一边让他们出生入死保卫国家,一边限制他们,说他们是靠不住的潜在的危险人物?但现在不同了,国家初步安定了,以文制武的传统政策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了。于是张浚给赵构进言:让一员武将掌握过大的兵权,一旦此人功盖天下,便可能会尾大不掉,威震人主,那时就悔之莫及了。赵构对张俊秦桧“合兵为疑”的议论深以为然。马上给岳飞另写手诏,委婉地取消了成命。

张浚秦桧的话,对赵构来说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前不久,曾招最宠爱,最信任,最可依赖的岳飞到寝殿议事时,本来相谈极欢恰,但不料岳飞突然提出了早定皇位接班人的建议。一个在外带兵的将军怎能犯如此大忌“越职言事”?历朝历代,手握重兵的大将参与皇位的竞争,演出了多少血肉横飞的惨剧?当下赵构就变脸变色:“你虽是出于忠心,但是,手握重兵在外,这种事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当时脸色也变了,很不自在,但却没有请罪认错。岳飞的不高兴让赵构看出来了,于是在岳飞走后,就招岳飞的参谋长薛弼,说了此事,关照他说:“飞意似不悦,卿自以意开喻之”(“看样子岳飞不太高兴,你可以去开导开导他”)。糟糕的是,忠心不二的岳飞没有接受教训,在后来的一封密奏中,又一次提到这个极敏感的问题:希望皇帝尽快确定过继皇子的继承名分。这不能不让赵构着恼(赵构唯一的儿子早被吓死了,而他又因战乱败亡得了临事不举,不能人道即得了阳痿的毛病。正在想尽办法医治呢,并非一点希望也没有呀。现在的两个皇子是过继来的)并产生疑虑,他为什么对皇位继承感兴趣?从此,信任是大大地打了折扣了。张浚秦桧的一席话,使赵构“清醒”了:“岳飞是不能让人放心的,让他率领全国近一半的兵马,是太多了”。立即收回了成命。

张浚在向皇帝进言时,说的固然冠冕堂皇,但还是有私心的。他身为宰相兼任都督,都督府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是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机构。但他却无兵可用--现在的军队都是自已冲杀出来的,国家原来的军队早已被金人打败了,解体了。他多么想拥有一支自已的部队啊,刘光世要辞掉军职了,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让岳飞接管这支部队而且还要他节制川陕部队,那不就是真正的都督了?那还要我作什么?再说,张浚已经在皇帝的支持下,对北伐中原作好了部署,各军都已经进入了出击位置,这个统帅只能是我张浚自已,怎能是岳飞呢?所以他坏了岳飞的事,并想以都督府参军吕祉替下岳飞来接管这支部队,不能不说是出于私心。秦桧本来是主和的,抗金在他看来不过是促和的一种手段。岳飞是坚定的主战派,又很爱打仗,多次明确反对和谈,让他的势力增大,显然对和谈不利。

于是,三个各怀小九九的人,在这个问题上走到一起来了。这当然使岳飞不快,他正磨拳擦掌准备率这十五万大军和金人大战一场,以图一战恢复中原,为皇帝尽忠诚,为人民解倒悬。现在却突然不给他这五万军队了,而且张浚和秦桧的话可能传到他耳朵了,他心里能痛快么?

皇帝让张浚处理善后。张浚找到岳飞,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似的向岳飞征求意见:“让王德担任淮西部队的总管,郦琼副之,吕祉来统领,你看如何?”岳飞是不愉快的,但还是很克制:“王德和郦琼互不服气,必会发生二虎相争,吕祉是一介书生,不习军旅之事,怕难以服众。”张浚又问:“那么张俊怎样?”岳飞答:“张俊脾气太暴,又少谋略,人们不会服气的。”张浚不高兴了,又问:“杨沂中应该行了吧?”岳飞答:“沂中虽勇,但和王德不多,还是驾驭不了这支部队,一旦处置失措,变乱弹指间就会发生。”张浚终于忍不住了:“我就知道非你来不可!”这句话是很伤人的,岳飞于是也火了,很气愤的说:“你既问我,我不敢不椐实回答,难道我是图谋这支部队吗?”就这样,两个坚决的主战派战友闹翻了。

岳飞离开都督府,立即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职,不等皇帝批复,丢下十万大军,径直回了庐山,说是给母亲扫墓守孝去了。岳飞的这种赌气行为可把张浚气坏了,他多次上奏皇帝,坚决弹劾岳飞说:“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岳飞处心积虑地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的意图是要挟皇帝)。赵构则是又气又急又恨:这不是骄横跋扈么?这不是对我大不敬么?赵构完全的接受了张浚的看法,心是彻底的凉了,再也不信任岳飞了,只剩下利用了,当没有利用价值时,就只有卸磨杀驴了。

可是还有正待出击的十万大军在那里等着岳飞呢,北伐作战计划已定,各军已准备好了,岳飞不在怎么行?赵构不得已,采取了一个极为有趣的方法,严命岳飞的主要助手李若虚和王贵前去庐山,必要时就在岳飞住处搭间房子住下来,务请岳飞复职。如二人违令或做不到,就将这二人正法。二人奉命,去了庐山,极力劝说岳飞,而岳飞火气不减,就是坚持不出山。一直僵持了六天。第六天,李若虚说了一番很严厉的话,岳飞才不得不答应复出。

李若虚是这样说的:难道你是想造反吗?难道让你复出不是好事吗?你坚持不干,朝廷怎不怀疑你?你想想看,你不过是一个农夫出身,受天子委托,掌握这么大的兵权,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和朝廷抗衡了?如果你再坚持不复出,我们二人受刑死掉,应该算是没有什么对不起你了吧?可你难道一点都不觉得有愧于我们吗?--实际上,皇帝可能就是这么想的。

岳飞下山了,三次向赵构谢罪。赵构说:“对于你这次的轻率行动,我并不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就是太祖说的,犯吾法者,唯有剑耳。”这已经是杀气腾腾的警告了,从此,皇家的三尺宝剑,就高悬在岳飞的头顶了。

徐州淮西 淮西事变:导致南宋对武将政策的重大转折

时机错过了,并统诸军北伐的计划夭折了。岳飞回到鄂州大营,上奏皇帝,请率本部兵马北伐。赵构以手诏回复,表示很欣赏岳飞的忠诚,同意他单独北伐。这时,淮西兵变爆发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