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的“亮点”体现在哪个地方?
诸葛孔明的“亮点”体现在哪个地方?
公元234年8月,“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羽化登天”。它甘心吗?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内知人心,能言善辩;在政治上,他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在军事上,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54岁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什么原因?
透支一切。
看看孔明这段时间的体质状况,不是吐血,就是昏倒。
第三次北伐中原,听报张苞身亡,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绝于地,自此卧床不起。
第六次北伐中原,听报关兴病亡,放声大哭,昏倒于地,半晌方苏。
以蜀汉之实力,能维持三国鼎立已是够呛,兴兵北伐强魏,则困难重重,但诸葛亮偏要迎难而上,如同一个短跑运动员,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结果在中途就透支了体力。独坐四轮车的诸葛亮与骑马的司马懿的对垒,诸葛亮赢得了开场彩,但结果毫无玄念,“壮志未酬身先死”。
诸葛亮多才多艺,事必躬亲,作为“国防部长+国家总理”,诸不仅做木匠(设计木牛流马),抢气象分析师的活(亲自察看气象),还充当秘书(写信骂司马懿),这不累吗?
诸的每一次胜利都在透支健康,所以赢着赢着就输了,自己“死而后已”,但输掉了蜀国。
鞠躬尽瘁五十四岁,对得起谁?
比诸大的70后,司马懿活了73岁,
比诸小的80后,孙权活了71岁,陆逊活了62岁
司马懿(179-251年),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最显著的有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修水利等经济有重要贡献。西晋王朝的奠基人。73岁去世。
孙权(182年12月22日-252年5月21日),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后,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自称吴王,建立吴国;229年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252年病逝,享年71岁。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
诸葛亮早逝是蜀汉唯一的吗?
四十七岁就病死了马超(176-222),不令人扼腕吗?这位纵横西北的将军体魄强健,惯于征战,怎么会早早的就失去了辉煌的机会呢?
其实再看细一点,蜀国文臣武将短命的很多,而且往往英年早逝,死的年轻,除了马超,还有法正(176-220),刘巴(184-222),诸葛乔(204年-228年),关兴等,看《出师表》里面列出的一大堆将领,邓铜刘颌丁立白寿马玉阎芝等等,其中也不乏英年早逝。这样多年纪不大的文官武将早亡,单纯归咎于医学不够发达?
蜀国英年早逝的将领具有几个共同点:
1。 夭逝的多是外来户, 比如马超是西凉人,而本地人多长寿,如谯周(201-270);
2。 多在入川或进入汉中短时间内去世,比如诸葛乔,关兴,法正都是在汉中征战后不久死的;
3。 较少刘备亲信将领发生早逝,比如赵云(?-229),陈震(?-235年)等都是长寿。
蜀汉这些文官武将的“自然死亡”,大概和三个无形的杀手有关:
1。 蜀地独特的湿热气候 蜀地气候湿热,日照时间短,自古有“瘴气”的说法,风湿等疾病的自然发病率比较高 ,蜀汉时代还没有花椒等食物帮助蜀人驱风去湿,其本地居民对这种气候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而来自北方凉爽地区的人员,用中医的说法在这种气候下容易蕴育“热毒”,而造成疾病。从干燥半沙漠的西北而来,马超就属于不能适应这种气候的类型。
2。 四川的井盐 孙权曾经考虑用盐卡蜀国的脖子,后发现没戏,因为四川有井盐,还是蜀国的换汇产品,蜀国最好的盐井在自贡,当时叫做公井县,从战国就开始生产盐了。当时荆楚西北等地,食盐缺乏,基本都是“淡食”,突然进了蜀中,发现可以有这样多这样好的盐,不免摄入过多,引发动脉硬化,心脏病的概率就高了,跟着刘备入川的将领里面,多有和刘备前后脚去世的,年龄可是比刘备小得多,莫非是因为吃盐过多“慢性自杀”?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从微量元素的摄入角度,井盐相对海盐自然组分复杂多变等等,造成蜀国外来人员微量元素不平衡, 从而成为健康杀手。
3。 汉中的水 那里的水看来很好,其实有问题,有一县地方病高发,将水送到卫生部检验,铊等元素的含量比较高(铊是无味无臭的金属,和淀粉、糖、甘油与水混合即能制造一种“款待”老鼠的“美食”)。虽然汉中的水质不是普遍如此,但如某军事驻地或官府驻地巧合,则蜀国大批文武就“三生有幸”了。因为他们多从蜀中调到汉中几年,就染病身亡,比如诸葛乔, 关兴,是下基层或前线汉中锻炼,黄忠,法正,都属于在四川征战多年,谈不上不适应四川气候,却到汉中服役后,不久早逝。
诸葛亮本人,从疾病特征看是胃病,莫非也和饮水有关?
至于那些长寿的,则说明西川不负天府之国美誉,只要你能适应, 就可以长寿。四川本地的土著人士在蜀国鲜有早逝就是一个证明,
而外地人如果适应了也能够很好的生活,比如马岱,魏延,大概就属于适应能力比较强的。而马超身体好不见得就适应力强,老美个个壮得要命,到中国喝一口自来水马上拉肚子,但农村的孩子却喝此水为生。
奇怪的是刘备的老班底儿,比如刘琰(?―234),赵云,廖化(?―264)等,都很少有早逝的,因为刘备半辈子逃亡,这些人跟着他东奔西走, 跑了半个中国,可算适应力极强 -- 不强的早就死了。所以这些人适应起水土来也自然比一般人强些。您看老红军怎么都长寿呢?那是长征的时候淘汰出来的人精啊。
另一方面,诸“鞠躬尽瘁”,它的部下能不“死而后已”吗?
谁不知,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就算是违反劳动法加班加点,赚的那么多钱能保命吗,能持续性发展吗)
再说“手拿羽扇,独坐轮车”的冲锋陷阵,比利刀快马的摸爬滚打方便吗?
对比一下孙权。
孙权19岁时接过父兄开创的基业,至71岁时去世,其间主政52年,超过三国时期任何一位皇帝。孙没有曹操的天时,也没有刘备的人和,两面受压,但他能够延年益寿,稳握江山,他是如何分解压力的?
孙权一大特点是绝少亲赴前线带兵打仗,而是交给属下去完成使命。这当中突出的有周输指挥的赤壁之役、吕蒙指挥的荆州之役和陆逊指挥的彝陵之役,这三役都是决定东吴命运的大战,可孙权却完全放心属下在前线御敌作战。
表面看起来,孙权的用人妙在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但细细琢磨,孙权的长处在于他善于卸载压力,并通过“恩压”、“信压”和“弹压”这三种压力来驱动下属处心积虑为他分担忧愁。
恩压:用恩惠调动属下积极性。吕蒙患病,孙权将其安置在内殿就近治疗,不惜重金悬赏以求名医名药。其间孙权常来探视,又恐吕蒙伤神劳累,就在墙壁上穿一小洞,随时看望。孙权恩宠属下是为了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爱护。孙权以此恩压属下,是为了极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和报恩意图。
信压:用充分信任激发属下的责任感,令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上司分担忧愁。例如,彝凌之役时有人告发诸葛谨里通蜀汉,孙权坚定地说:“我与诸葛子瑜,可谓神交,外人流言不能间构”。孙权恩信属下,用人不疑,不但会给属下以更大的鼓励,也会给属下以更多的权威。可以说,诸葛谨之所以能为东吴开创盛业,与孙权的充分信压是分不开的。
弹压:用不安全感令属下不断努力。例如,孙权对老臣张昭一向保持距离,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用他为丞相,尽管张昭一直是众望所归,也是东吴最大的氏族。在这里,孙权对张昭保持适当距离,令他不因自己是三朝元老就可以自命不凡,倚老卖老。
再看看司马懿。
“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你说他“修身”如何?
调教出司马师、司马昭这样两个足以“子承父业、继往开来”的麟儿,你能说他“齐家”不好?
兴军屯而积粮,拔俊杰而备用、建纲纪而立威,取邓艾于农琐,引州泰于行伍,委以文武,各善其事,你能说他“治国”不行?
扫平内敌、壮大国力,给子孙们奠定“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坚实基础,你能说他“平天下”的功夫不够?
儒家经典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成功模式,完全被他演绎得无人能及!
他像一匹孤狼一样游移于汉末建安年间,
又如一座奇峰一样平地崛起于曹魏黄初、太和、青龙、景初等年间,
最后更是在曹魏正始、嘉平年间浓墨重彩地给自己描下了“一鸣惊人”的大手笔!
所有的人,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司马懿,原来竟是整个三国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赢家。
他无畏无恐,当刺客的利剑就抵在自己的喉结上,他却依然扮成风痹之状而“坚卧不动”――须知:那一年,他才二十九岁!
他无怒无嗔,当诸葛亮送来“中帼之辱”而激得帐下诸将个个火冒三丈之时,他却依然笑称这是在夸赞自己用兵“静如处子”!
他无喜无纵,无论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和胜利,都不会让他稍稍麻醉,他总是继续埋下头来冷静沉着、苦心孤诣地把握着大局、规划着未来……
司马懿韬晦隐忍之功堪称出神入化,七情六欲完全做到了收放自如。
为了“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的大志,他数十年如一日地蛰伏隐忍着,暗暗磨砺着自己的锋芒、强化着自己的实力,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边疆之远,始终是那样稳居若泰山地顶住了来自对手、来自命运的一次次打击与挫折。
“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的卑琐生涯,未能磨灭他有朝一日掀天揭地的勃勃雄心;
陈矫、高堂隆等政敌的明攻暗算,于他而言亦不过是秋风过耳,不值一提;
面对小辈曹爽的欺侮和排挤,他也是装出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
在经国远略方面,建安二十四年之冬,稳坐许都、联吴制蜀、翻云覆雨的方略是他给曹操建议的,结果“武圣”关羽被干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被彻底破坏了。
在内政实绩方面,军屯兴国、通漕淮南、开垦陇西等宏图是在他手底完成的,这些后来成为了魏国真正强大的关键。
在军事作战方面,西擒孟达、东拒诸葛、北平公孙、内夷曹爽、外袭王凌,神略独断,征伐四克,更是他的赫赫战功。
他最高明的一点是――身负大本大源、大器大材,随时准备着接受命运的考验与挑战!
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之下,需要突出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以脱颖而出,他对此算计精确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汉末三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大时代里悄然无声而又不可遏制地勃然崛起、后来居上!
你不能不承认,司马懿是空前绝后的一个奇迹。
无论后人如何刻意抹黑,司马懿散发出来的奇光异彩,永远也不是历史的尘垢所能掩蔽的。
你越走近他,就越会深深地感到:假如有合适的机缘、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自我激励,

原来一个人内在的潜力居然能够如同火山一般喷发到这么高、这么远,不可想象!
相比之下,诸葛亮能“亮”得这么实在吗?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诸葛亮仿佛是活神仙,这种神仙谁能学成?不光你学不会,孔明也学不会,
孔明要是学得会,“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之后,东吴文臣武将有何还手能力?顺手就把东吴灭了,早成了二分天下,还借啥荆州,攻啥益州,闻“瘴气”,吃“井盐”,喝“怪水”,搞什么三分天下?
孔明要是学得会,“六出祁山”、“死诸葛吓退活仲达”,这战争如同儿戏,就直接叫魏延直捣长安灭了魏国,叫马谡灭了东吴,早就一统江山,何苦什么鞠躬尽瘁?
孔明要是学得会,“三顾茅庐”只是一个“一穷二白”的丧家之犬在收破烂,不如自己指挥自己打,直去益州做“西川王”,把缅甸,印度等地拿来充实“西川五十州”版图,当什么相父累得吐血,“壮志未酬身先死”?
神仙诸葛亮没有打败大他2岁的凡人司马懿,反倒被司马懿拖垮了身体,54岁殒命五丈原。被这种“神仙”牵着鼻子,你能“神仙”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