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传 恶人往生 善女人往生传:徐母杨太夫人
善女人往生传:徐母杨太夫人

安徽石碌县徐母杨太夫人者。徐居士国治之生母也。其性情孝慈柔善。明敏果决。事父母。事舅姑。相夫教子。持家处事。一一皆悉堪作闺阁典型。女流师范。方之古烈女。母仪贤仁。明智诸传。殆无愧焉。 幼即奉佛。老而弥笃。其子三。曰国华。国钧。国治。各受职于政商二界。国治在天津。欲长侍膝下。于民国十年。迎养至津。遂持长斋。受优婆夷戒。从兹念佛益精进。颇有瑞徵。恐不求一心。专希瑞相之愚人受病。故不录。 是秋。安徽水旱奇灾。省长电调国治襄办赈务。以八年在京。办有成绩故也。国治不忍远离。夫人责以大义。促令速去。以救灾黎。 >国治在皖年余。夫人有病。不许书信言及。恐远道来省。致误赈务。并嘱国华国钧劝募。以己私蓄。倾囊相助。蒙大总统题颁匾额。与慈惠徽章。十一年赈务毕。皖宪仍絷维国治。乃复迎养皖垣。 >以年已七十有四。精神衰颓。亲戚中有劝开斋者。夫人曰。我宁茹素而死。决不食肉而生也。 >至今春,病日笃。而神智清明。念佛不辍。谓国治曰。余于世事。艰苦备尝。故无恋慕。心中唯有念佛一事而已。又曰。每一发热。痛苦异常。一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则顿觉清凉矣。 >二月廿一。命请僧来寓念佛。以助往生。令将己衣物。尽行变卖。供养三宝。问国治曰。何日去最好。国治答以后天是斋日。最好。 >历数时曰。余已见释迦牟尼佛。及在津所供之佛菩萨。何独不见接引佛乎。国治曰。时至则见矣。次日。仍复随僧念佛。 >至廿三黎明。念佛僧福海师曰。夫人神志气象如常。一二日内,尚不能去。至巳刻。国治请一接引佛供床前。曰。阿弥陀佛来矣。 >夫人闻之。生大欢喜。起坐瞻视。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数声。即结印含笑而逝。 >国治与诸师及眷属。犹高声念佛三句钟。始举哀及沐浴换衣。香气馥郁。有友来吊。于门外即闻之。叹为希有。三日入殓。面貌比生时更加光彩。顶犹微温。四肢柔软。以数珠置手中。乃屈指握之。 >安徽石碌县的杨太夫人,是徐国治居士的母亲。她性情孝顺、慈悲、温柔、善良,做事明白敏捷而果决。在奉事父母、公婆、相夫教子及操持家务上,都可以做妇女的典范。 >从小她就信佛,老来更加虔诚,三个儿子国华、国钧、国治,分别从政和经商。国治想奉养母亲,于是就在民国十年时,把母亲迎接到天津。从此杨太夫人就持长斋,还受了优婆夷戒。此后念佛十分精进,很有些祥瑞之象。为了怕一些专门想求祥瑞徵兆,而不知道要一心念佛的愚人误解,所以就不记录这些事迹。 >那年秋天,安徽受到水灾和旱灾,安徽省长就电召国治去办理赈灾事宜,因为国治在首都,曾经有八年很好的成绩之故。而国治不想离开年迈的母亲,太夫人就要他以灾民为重,敦促他赶紧去救灾。 >国治在安徽赈灾一年多,太夫人生病,都不准家人在信上提及。恐怕他远道回来探病,影响赈灾工作。她还嘱咐另外两个儿子要去劝募赈灾,她也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救灾。因而蒙受大总统颁赠的匾额及慈惠徽章。民国十一年,国治办理完赈灾事宜,仍被省府挽留,于是就把母亲接到省府。 >由于太夫人已经七十四岁,精神显得有些衰颓。于是亲戚中就有人劝她开斋。太夫人说:“我宁愿吃素而死,也决不吃肉而活着。” >到了今年春天,太夫人病重。然而神智仍十分清明,一直不停的念佛。她告诉国治说:“世间的生活,我备尝艰辛,所以我一点也不恋慕人间,心里只有念佛这一件事。”她又说:“每次身体一发热,就痛苦得不得了。但只要一想到西方极乐世界,顿然就觉得清凉。” >二月二十一日,她叫家人请僧人来家里念佛,以助她往生。并且把自己的衣服,全部拿去卖,用卖得的钱来供养三宝。她问国治说:“那一天去最好?”国治回答说:“后天是斋日,后天往生最好。” >几个小时之后,她说:“我已经见到释迦牟尼佛及在天津所供的佛菩萨,为什么单单不见接引佛呢?”国治告诉她说:“时间到就会看到。”第二天,她仍旧随众人念佛。 >到了二十三日的黎明时分,念佛僧福海法师说:“太夫人的神情意志和气象,都和平常一样。看样子,这一两天之内都走不了。”到了上午九点至十一点时,国治请来了一尊接引佛,供在床前告诉母亲说:“阿弥陀佛来了。” >太夫人听了,很欢喜,就坐起来瞻视佛像,高声念了几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手结印含笑而逝。 >国治和念佛僧及眷属,还高声念佛四十五分钟之后,才开始哭泣并替母亲沐浴换衣。而满屋子都充满了香气,亲友来慰吊的,在门外都可以闻到香气,大家都叹为稀有。三天之后入殓,太夫人的面貌比生前更加光彩,而头顶还是温的,四肢很柔软。把念珠放在她手里,还能弯曲手指头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