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降清的明朝将领 如何评价左宗棠? 晚清名将左宗棠简介及名言

火烧 2022-10-29 12:18:57 1048
如何评价左宗棠? 晚清名将左宗棠简介及名言 他是为人所熟知的晚清名将,他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他收复了新疆,也参与了洋务运动,她就是晚清名将左宗棠。在左宗棠戎马一生的生涯中,他为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又

如何评价左宗棠? 晚清名将左宗棠简介及名言  

他是为人所熟知的晚清名将,他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他收复了新疆,也参与了洋务运动,她就是晚清名将左宗棠。在左宗棠戎马一生的生涯中,他为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名言激励我们呢?

左宗棠简介

左宗棠是我国晚清时期的重臣,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于1812年11月10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曾先后担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二等恪靖侯,为中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就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收复新疆等。

左宗棠个人履历:

1832年,左宗棠中举

1865年,因镇压太平军而升任闽浙总督

1866年,创办求是堂艺局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并获任陕甘总督

降清的明朝将领 如何评价左宗棠? 晚清名将左宗棠简介及名言

1867年,成立的福州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1881年,收复新疆

1884年6月,任军机大臣

1885年,病故于福州,享年73岁

左宗棠名言:

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破书万卷,神交故人。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

好便宜者,不可与之交财;多狐疑者,不可与之谋事。

左宗棠的一生

左宗棠,湖南省湘阳县人。他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儒家经传,十九岁求学于湖南名儒贺熙龄,一年后乡试中榜,后投身仕途,官居兵部郎中、闽浙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他严守御"外患"与除"内忧"的忠君爱民思想,精心求学,积极探求"上慰宸辰,下安百姓,振刷纲纪,济时匡世"的途径,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围剿太平军、陕甘捻军及收复新疆等一系列战役,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在他的一生中,既有精忠报国、抵御外侮的积极一面,又有镇压农民运动的消极一面。但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一、初涉宦海

左宗棠,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十月初七出生于湖南湘阳左家一个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家庭。他四岁起在家读书,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参加本省乡试,与其兄一同中榜。中榜后不久,他与湘潭一位叫周治端的富家小姐成婚。此时的左宗棠年轻气盛,志间远大,以为仕途之门己经打开。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胸怀治国抱负的左宗裳离家赴京,参加全国会试。会试定在时年三月初九、十二和十五。由于左宗棠的求学精力大多用于钻研经世致用之学,因而他在僵化的八股考试中难以展示才华。三天考试完毕,左宗棠不幸落榜。此后左宗棠又参加了二次会考,结果仍是名落孙山。连续遭受打击的左宗棠陷入了苦闷之中,为抒发胸中的郁闷,他写下了一系列的诗歌,其中"学之为利我何有"、"蚕己过眠应做茧"等句充分表明了他孤独惆怅的心境。

科考失败的左宗棠开始潜心研究学问,他以"匡时济世"为求学目标,研读了大量军事及地理学方面的书籍。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一心求学报国的左宗棠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来到安化小淹两江总督陶澍家中教学。在这期间直到出山的十几年时间里,左宗棠的智谋和学问得以大量积累,他在地理学、农学、经济学以及边防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逐渐达到高峰。他完善并重新绘制了大清地图,抄录了《畿辅通志》、《西域图志》及各省通志,撰写了《广区田图说》。所有这些成就都为他后来的治军治民之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左宗棠蛰伏的十几年里,赏识他才干的胡林翼、陶澍、林则徐等官员一直没有停止对他的推荐与关注。

首先担起荐才重任的是后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

最初胡林翼将左宗棠荐给了陶澍。后来林则徐在云贵做总督时,已做贵州知府的胡林翼又将其介绍给林则徐。林则徐对左宗棠的学识早有所闻,便邀其人府谋事,可惜左宗棠那时己受聘于陶家;未能成行。第三次胡林翼又将左宗棠推荐给湖广总督程裔采,但未被录用。之后胡林翼又多次向朝廷举荐。直到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左宗棠接受湖南巡抚张言基的礼聘,成为其帐中谋士。这可算是左宗棠正式踏入仕途的第一步。这一年他己年满三十七岁,可谓大器晚成。而胡林翼作为一名封建时代的官僚,能爱才如斯,实难得也。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二十六日,五十二岁的胡林翼死于湖北武昌。这时的左宗棠已在对太平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颇受清廷重用。闻此噩耗,他悲痛万分,在祭文中写道:拍公之亡,无与为善。孰拯我穷?孰救我偏?我忧何诉?我喜何告?我苦何怜?我死何吊?伯乐走了,得伯乐举荐者正如日中天?quot;

二、南征北战

左宗棠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其迸人张言基帐下不久便得以发挥。那时太平军正围困长沙,左宗棠作为张的主要幕僚,提出了许多实用有效的建议,帮助张言基与太平军周旋。在长沙情况越来越危急之时,左宗棠又献上了"河西合围"之计,意在围困和歼灭国城的太平军将士。太平军北上后,左宗棠又帮助张言墓训练兵丁,整饰吏治,深得张言墓的信赖。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左宗棠的政治活动主要局限在湖南。当时湘军主力出省镇压太平军,湖南东部常常受到各地农民起义军的冲击。面对这种形势,左宗棠在尽力为征战的湘军筹办粮饰、船炮、军械的同时,还要设法同来自各方的武装力量周旋。他的卓越才干终于被清廷认可,就连清廷重臣潘祖荫也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裳。由此可见此时左宗棠在清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让左宗棠始料不及,深感"世网之险"。成丰六年(公元1856年),他忽然被湖广总督奏劾,境遇十分危险。后经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帮助方幸免于难。再次遭受挫折的左宗棠一时心灰意冷,却不料因祸得福。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六月,他奉诏命以四品京堂从曾国藩治军,开始招募"楚军",即后来的左系湘军。左宗棠人生路上一次重大的转机到来了。

"楚军"组建伊始,便同太平垂几度交手,战绩也还不错,声望一时大增。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一月左宗棠被举荐,接替自给身亡的王有龄就任浙江巡抚,收拾杭州被太平军攻占后的浙江残局。

这时的左宗棠己成为拥兵自重、名声显赫的一方重臣,与在别人帐下当幕僚时自不可同日而语。挟楚军初战之余威,左宗棠驱兵江浙,充分利用太平军的内乱,在同冶三年(公元1864年)占领杭州及余杭。这一年曾国藩的湘军也攻下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被镇压下去。左宗棠用太平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确立了晚清一代名将的地位。

功成名就的左宗裳第二次征战的战场在陕甘,征战的对象为捻军和回民起义军。

捻军是与太平军同时代兴起的一股活跃在北方各省的农民武装。太平军起义失败后,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与太平军余部赖文光联合抗请,组成了一文以复兴天国抗清大业为目标的新捻军。新捻军兵分两路:以赖文光余部为主组成的一路为"东捻",而以张宗禹为首。活动在陕西一带的称为"西捻"。左宗棠受命征讨的即是"西捻"。

率兵入陕后,左宗棠首先研究了捻军的作战特点,然后兵分两路,渡谓水而下。准备大举进攻。令左宗棠想不到的是,西捻军此时却主动让出了烃水西岸地区,转而西进泾阳、咸阳,渡过泾水,在蒲城一带集中。得到消息的左宗裳连忙调整兵力,并亲自赶到泾西,布置好包围圈,想将西捻军一举歼于泾水。在泾水岸边,左宗棠认定捻军"西不能过幢关,北不肯窜北口,非从西路折向东南,别无去路"。于是确定了缩小包围圈、"就地了之"的计划。不料西捻军突然以骑兵猛攻渭北,突破包围圈,进人陕北,并连克安塞、延川等城。与此同时,与西捻军遥相呼应的回民起义军也乘势攻下绥德。接连遭受打击的清廷一时震怒,左宗棠也不得不承认捻军"飘忽驰骋,避实就虚","遇官军见不可憾,则望风远行,瞬息数十里;侯官军追及,则又盘旋回折"的作战方针实在难以对付。西捻军的胜利让左宗棠真正体会到了失败的滋味。遭到重创的左宗裳开始反思自己的作战方略。他和平定东捻军后赶回的李鸿章一起,找到了西捻军没有战略根据地、难以持久作战的弱点。于是一改以往紧跟追击的采办法,转而采用"画河圈地"、逐步缩小包围圈的策略,慢慢夺回战争的主动权。新的战争策略很快见到了效果,同冶七年(公元1868年)六月,以张宗禹乃首的西捻军被请军封锁在冀、鲁边界沿海的狭小地带,最终全军覆没,转战中国北方各省的捻军起义宣告失败。而得胜之后的左宗棠又挥师西下,乘势镇压、招抚了西北的回民起义军。困扰清廷多年的几大"内忧"在左宗棠等人的连年征战中终于被消除,左宗棠也因战功卓著被赏赐加协办大学士衔,后又晋为东阁大学士。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千里荒芜,弥望白骨萸茅,炊烟断绝"的悲凉景象。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灾难制造者之一的左宗棠也绝对脱不了干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