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王爷不让出北京 清朝是如何在两百年时间内让人口总量暴涨将近40倍的?
清朝是如何在两百年时间内让人口总量暴涨将近40倍的?
清朝初年,中国人口1400万;乾隆年间,中国人口1亿5千万;咸丰年间,中国人口4亿三千万;在清朝中前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人口总量暴涨将近40倍,这奇迹从何而来?这诡异的增长曲线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自西汉开始,为了维持国库的收入,国家开始对所控制的人口,按人头收税,这就导致穷苦的老百姓连孩子都生不起,不敢生了。而康熙年间取消了人头税,并且极力推行丁入亩政策,孩子多不再成为经济负担,加上这一时期社会安定,远离战乱,人口出现了极度的繁荣。难道说,这就是清朝人口大爆炸的原因吗?
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就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大环境也曾出现,宽松的税收,安定的社会状态,都曾带来人口的快速增长。只是,有一个峰值始终没有被突破,也就是一亿多人,那么,到底还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制造了清朝的这次人口大爆炸,大幅度突破了一亿这个中国人口极限呢?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我们的餐桌上,有几种食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稀松平常,但是就是它们点燃了清朝中国人口的大爆炸。自古以来,中国人主要吃什么呢?水稻、小麦,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这些东西亩产有限啊,说白了,这些东西中国的耕地也就成养活一亿多人。
而明末清初,三个外来作物引入了中国,对,就是土豆、玉米和红薯,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高产,并且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在《建始县志》中就记载着,由于当地居民人口增长过快,而稻米不够吃,于是,就在高山上和低谷里种植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正是这些高产的外来作物的广泛种植,成为了人口增长的强力后盾,成就了这次改变中国未来的人口大爆炸。
过去,我们千方百计地去提高人口数量,是想要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然而今天,我们却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数量而感到烦恼。这日益繁荣的人口,对于今天的我们,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